登陆注册
9468100000015

第15章 政区设置(2)

四、凉州等刺史部

秦统一六国以后,政区以郡划分,郡既是行政区又是监察区,中央设御史大夫,其职掌是“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其下有监御史负责监督郡一级官员。汉初曾沿袭此制,但废除了职掌监察一郡的监御史。惠帝三年(前192年),遣御史出监三辅,察词讼,令其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此后在地方再度设置监御史。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以御史不奉法,改由丞相随时斟酌事宜,派人到地方刺察诸郡。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停止了派遣御史。随着疆土不断开拓,在新的疆土上又陆续设置新郡,至太初元年(前104年)全国共有郡91个,比汉初约增添了三分之一,加上18个王国,总计有109个郡国。同时地方豪族势力越来越强大,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不断加剧,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13部中有11部采用了《禹贡》和《职方》里的州名,都叫做某州刺史部,因此习惯上又以1部为1州,合称13州,即13个监察区。每州派1名刺史,以低级的中央官吏(秩六百石)充任,定期出外巡察,纠劾郡守。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诏书(具体内容见下页文)为限,六条之外不问。以后刺史监察范围不断扩大,凡州内朝廷命官都在督刺之列,还有选举与劾奏权力,刺史每年回京师奏事一次,地方政绩如何,全凭刺史上奏,郡守对刺史多敬而畏之,刺史逐渐干预地方行政,积久成制,也变成地方行政长官了。西汉末年,刺史曾两度改称州牧,州牧的秩奉为二千石,与朝中诸卿及郡守的级别完全一样了。

《汉书·百官公卿表》称:“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汉朝中央最高监察官称御史大夫,同时兼副丞相,与丞相、太尉(或大司马)一起同称三公,但秩奉比前二者为低,是中二千石。其下有两名副手,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处理公务,其任务有四项:一为掌管朝中公文、档案、图册和书籍;二为对外督察统领13位州刺史;三为领导15位侍御史,负责接受公卿上奏诸事,审查奏章;四为对有罪大臣予以弹劾。受御史大夫领导的13位刺史,是朝廷垂直下派的监察部内地方政区——郡的官员。

刺史的职责,据《汉书·武帝纪》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以秋分行郡,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史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有固定的驻所,平时在驻所办公,处理所监诸郡的有关违规事件。每年秋分(八月)就要乘驿传的公车到所属郡国巡视。郡国分别派遣一位史(秘书之类的吏)到郡国的边界上迎接,引领安顿,协助进行检察活动。年终时,刺史到京师向朝廷报告监察诸郡情况。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官员,与郡丞或中等县县令的秩奉相同,但其权力极大。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淩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就是说,刺史之职,一是颁布朝廷旨意,宣布任命事项;二是巡行州内各郡国,了解检查各郡国治理的情况,对做得好的予以表彰升级,对做得不好的予以黜降处罚;三是对地方的冤狱进行审理。总的来说,刺史是根据朝廷颁布的六条标准来检查和省察郡国长官。这六条,第一条是整治地方豪强的不法行为;第二条是查处郡守背公向私,贪利敛财;第三条是查处郡守刑罚不公,任情刑赏,刻剥百姓,引起众怒;第四条是用人不公,蔽贤宠顽;第五条是郡守的子弟依仗权势走后门谋私;第六条是郡守阿附豪强,受收贿赂,违背行政公正。可以看出,刺史监督的对象虽有地方豪强,但主要是郡守,汉朝皇帝对地方大员的监察是严格而有效的。刺史还负有地方治安及救灾之责。

西汉时,今甘肃省境内的陇西、天水、安定、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8郡属凉州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元始四年(4年)王莽改分天下为12州,将朔方刺史部并入凉州刺史部。

宣帝后期,著名经学博士贡禹曾任凉州刺史。《汉书·贡禹传》:“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

成帝时,谷永曾任凉州刺史。《汉书·谷永传》:“(王)音薨,成都侯(王)商代为大司马卫将军,(谷)永乃迁为凉州刺史。”

哀帝初,杜邺曾任凉州刺史。《汉书·杜邺传》:“哀帝即位,迁为凉州刺史。邺居职宽舒,少威严,数年以病免。”

成帝时,萧育曾任朔方刺史。《汉书·冯奉世传附子野王传》:“成帝立,有司奏冯野王王舅,不宜备九卿。以秩出为上郡太守,加赐黄金百斤。朔方刺史萧育奏封事,荐言:……上自为太子时闻知野王。会其病免,复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因拜为琅邪太守。”

成帝河平年间(前28—前25),翟方进曾任朔方刺史。《汉书·翟方进传》:“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

元帝时,薛广德曾任朔方刺史。《汉书·薛广德传》:“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徕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朔方刺史,复征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

西汉时,今甘肃省境大部分为凉州刺史部,实际上奠定了甘肃作为一级政区的基础。凉州刺史部的设置大大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今甘肃地区的统治。

[1]《汉书·百官公卿表》。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五、地方职官系统

(一)地方职官系统

西汉在今甘肃境内的行政区划有两种:一是郡县制;一是属国制。在此基础之上又设置了监察区——刺史部。在这些行政区上也相应建立了一套地方职官系统。

郡设太守,为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守,秦官……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郡太守为朝廷任命,上对皇帝负责,下在郡内专制一切。《通典·职官典》称“掌治民、进贤、劝功、决狱、检奸”以及所治郡的地方行政事务等,无所不揽,甚至可以自置属吏。

郡太守之下因任命权不同可分为佐官与属吏两类:秩二百石以上者,由朝廷任命,有丞、长史、都尉等,谓之佐官;秩百石以下者由郡守自行辟除,如功曹、五官、督邮、主簿等,皆为属吏。

都尉,掌佐太守分管军事,秦时名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都尉之秩略低于郡守而比丞与长史要高。郡内一切军事行动,都由都尉负责。

丞,佐助郡太守管理郡内事务,必要时还可以代理郡守行事,如郡太守在作战中阵亡,丞有权临时代理。边郡所设长史,掌兵马。

郡太守府衙分为阁下和诸曹两部分。阁下为郡太守治事居息之所,诸曹为郡太守府分曹办事之所。诸曹设书佐10人掌文书。郡的掾属有别驾、主簿功曹、议曹、贼曹掾、决曹掾、贼捕掾、五官掾、门下掾、门下督、郡掾祭酒、郡文学、郡文学史、郡文学卒史、学经师、宗师、舍人、史、从史、诸曹史、右曹掾史、太守卒史、《五经》百石卒史、直符史、狱史、狱小吏、小史、督邮、督邮掾、督邮书掾、都吏、少府、守属、给事太守府、司空等。

郡下设县,万户以上的县官称令,万户以下县官称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平帝时,全国有县、道、国、邑共1587个。王莽改制,县令、长改称县宰。县令、长有丞1人,管文书、谷仓和监狱。县尉,大县2人,小县1人,掌治安、捕盗贼,他们都是县的“长吏”。县的佐吏除县丞、县尉由朝廷任命外,其他诸曹掾、属的设置大致和郡的掾属差不多,皆由令长选任,掾吏多少各县也不尽相同。

乡是西汉时期最低级行政机构,“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乡是地方行政基层组织,西汉时期凡是分担徭役、缴纳赋税等,都是以乡为基层计算单位。五千户以上的乡,由郡派1名有秩,五千户以下的,由县派1名啬夫。有秩和啬夫的职责相同,掌平讼的曲直、定徭役的轻重以及征收田租、口赋等。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政刑的优劣,赋役是否公平合理,与有秩、啬夫的邪正有很大的关系。汉代为了倡导忠孝的封建道德,特别重视三老。三老,就是选择乡内德高望重的可以作为表率的人为之,以教育民众遵循伦理道德,有益于社会风化,所以三老实际负有社会教育的责任。民户聚居的地方称为里,各里居住的民户多少各不相同。每里设里正、里魁、里主、里胥、父老、假士等,各负其责,以掌一里百家诸事,里有围墙,设监门。里之下,10家为什,5家为伍,相互检查、监督。汉平帝时,全国有乡6622个。今甘肃境内当时有多少乡已不可考,但从出土的汉简中可以得知,河西地区的郡县同中原地区一样,也是以乡作为基层组织的。

(二)地方职官系统的特点

汉代甘肃境内的郡县,由于地处边陲,对于保卫边境安全和丝绸之路畅通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职官系统与内地又有不同之处。

首先,边郡太守比内地太守更趋向于集政务、军事及边塞防务于一身。西汉时期北方边郡与匈奴、羌、氐及其他北方民族相邻,边郡的太守不仅要管理全郡政务,还负责边塞的日常防务,战时也经常统领军队出征,故其太守名衔上加称“将屯”、“将军”。如,武帝末年,桑弘羊等人请在轮台屯田,其奏书中称:“臣谨遣征事臣昌分部行边,严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选士马,谨斥候,蓄茭草。”宣帝时,金城羌人反叛,赵充国受命率大军平叛,“有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又“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冯奉世、许延寿等领军共击西羌。

其次,内地郡由于无边防任务,所以只设一个都尉。前文所述“秩比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此都尉是指郡都尉。西汉时期,甘肃地区诸郡由于军事繁剧,往往不仅设一位都尉,还可能设两位甚至三位部都尉。都尉一般都是驻守在边塞或军事险要之处,可以开府治事,有属官。

总之,由于甘肃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和隔绝羌胡的咽喉要地,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无论在官职的设置上还是其职权上,都有其特殊之处。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注重军事防务,一切为加强边防力量而设,各郡多有丞、长史、司马一类的武职,甚至“居延汉简中的任何一枚,都可以与军事防御联系起来”。

[1]《汉书·百官公卿表》。

[2]《汉书·百官公卿表》。

[3]《汉书·西域传》。

[4]《汉书·赵充国传》。

[5]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六、甘肃郡守事迹存真

西汉时,曾在今甘肃地区各郡任太守的著名官员很多,其事迹颇值得记载。

汉景帝时,北地义渠人公孙昆邪曾任陇西郡守,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他被任命为将军平定叛乱,在与吴楚叛军的作战中立功,封为平曲侯。

汉景帝至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前,李广先后任陇西太守、北地太守、雁门太守和云中太守。

昭帝(前86—前74)时,有敦煌太守登。敦煌酥油土北墩烽燧遗址出土汉简,有“七月庚子,将屯敦煌太守登,敢告部都尉卒人,谓县官,戍卒起郡”。此次出土诸简,仅有一简有“始元七年”纪年,故暂置于昭帝时。

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任胜为安定太守,王汉为武威太守。《汉书·霍光传》:“光薨后,语稍泄。于是上始闻之而未察,乃徙光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光禄勋,次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出为安定太守。数月,复出光姊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为蜀郡太守,群孙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前,张延寿任北地太守。《汉书·张汤传附子安世传》:“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岁余,上闵安世年老,复征延寿为左曹太仆。”

元康元年后,杜延年任北地太守。《汉书·杜周传附子延年传》:“霍光薨后,子禹与宗族谋反,诛。上以延年霍氏旧人,欲退之,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贵用事,官职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延年坐免官,削户二千。后数月,复召拜为北地太守。延年以故九卿外为边吏,治郡不进,上以玺书让延年。延年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居岁余,上使谒者赐延年玺书,黄金二十斤,徙为西河太守,治甚有名。”

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前,辛武贤任酒泉太守。《汉书·宣帝纪》:“神爵元年四月,即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

宣帝神爵元年敦煌太守快(姓佚)。《汉书·赵充国传》皇帝诏书称“今诏破羌将军武贤将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将二千人,长水校尉富昌、酒泉侯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亡虑万二千人”。敦煌悬泉汉简中,多枚简有敦煌太守快之名。

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有敦煌太守常乐。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简牍1304号简:“五凤二年九月庚辰朔壬辰,敦煌太守常乐、丞贤,谓敦煌、效谷,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

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有金城太守贤(姓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收有一份押送施刑徒的公文,言:“甘露三年四月甲寅朔庚辰,金城太守贤、丞文,谓过所县、道官,遣浩亹亭桼贺以诏书送施刑伊循,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

宣帝时,窦某(窦融高祖父)任张掖太守。《后汉书·窦融传》:“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扶风平陵)。……而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

元帝初元间(前48—前44),王尊任安定太守。《汉书·王尊传》:“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曰:‘令长丞尉奉法守城,为民父母,抑强扶弱,宣恩广泽,甚劳苦矣。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故行贪鄙,能变更者与为治。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又出教敕掾功曹‘各自底厉,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贤。夫羽翮不修,则不可以致千里;闑内不理,无以整外。府丞悉署吏行能,分别白之。贤为上,毋以富。贾人百万,不足与计事,昔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贪污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然适足以葬矣。今将辅送狱,直符史诣阁下,从太守受其事。丞戒之戒之!相随入狱矣!’辅系狱数日死,尽得其狡猾不道,百万奸臧。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

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有敦煌太守千秋(姓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收有一出差住宿公文:“初元二年四月庚寅朔乙未,敦煌太守千秋、长史奉憙、守部候修仁行丞事,谓县,遣司马丞君案事郡中,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四月过东。卩。”

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前,冯野王任陇西太守。《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永光二年“陇西太守冯野王为左冯翊,五年迁”。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有敦煌太守弘(姓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收有永光五年转发御史大夫府《失亡传信册》,内有“七月庚申,敦煌太守弘、长史章、守部候修仁行丞事,敢告部都尉卒人,谓县官,官写移书到,如律令。”

元帝时(前48—前33),辛庆忌任张掖太守、酒泉太守。《汉书·辛庆忌传》:“元帝初,补金城长史,举茂材,迁郎中车骑将,朝庭多重之者。转为校尉,迁张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

元帝、成帝间(前48—前7),萧由任安定太守。《汉书·萧望之传附子由传》:“由字子骄,为丞相西曹,卫将军掾,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后举贤良,为定陶令,迁太原都尉,安定太守。治郡有声,多称荐者。”

西汉时,有北地太守恽(姓佚)、安定太守由(姓佚)。《敦煌汉简》马圈湾烽燧遗址619简:“愿加就程。五年,北地太守恽言:转。”“安定太守由书言:转粟输嘉平仓,以就品博募贱,无欲为。”此安定太守由,或即《汉书·萧望之传附子由传》中的萧由。该简当为两太守之转输文书。其中之五年,或系平帝建始五年(前28年)。据本传,萧由“迁太原都尉,安定太守”。皆为哀帝之前事,因其在定陶令任上得罪了正在潜邸的定陶王刘欣,后其继位为帝(哀帝),即“制书免由为庶人。哀帝崩,为复土校尉、京辅左辅都尉,迁江夏太守。平江贼成重等有功,增秩为陈留太守。元始中,作明堂辟雍,大朝诸侯,征由为大鸿胪,会病,不及宾赞,还归故官,病免。复为中散大夫,终官”。而哀帝之前的成帝诸年号中仅建始有五年,其余皆为四年。

成帝时(前32—前7),冯逡任陇西太守。《汉书·冯奉世传附子逡传》:“逡字子产,通《易》。太常察孝廉为郎,补谒者。建昭中,选为复土校尉。光禄勋于永举茂材,为美阳令。功次迁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治行廉平,年四十余卒。”

成帝初,辛庆忌再任酒泉太守。《汉书·辛庆忌传》:“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迁左曹中郎将,至执金吾。始武贤与赵充国有隙,后充国家杀,辛氏至庆忌为执金吾,坐子杀赵氏,左迁酒泉太守。岁余,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征入,历位朝廷,莫不信向。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臣凤不宜久处庆忌之右。’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

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有张掖太守良(姓佚)。《居延新简》EPT52:99简文云:“建始元年九月辛酉朔乙丑,张掖太守良、长史威、丞宏敢告居延都尉卒人言,殄北守候塞尉、护甲渠候宜典吏社,受致廛饭黍、肉,护直百卅六、直百卌二。五月五日,谊以钱千五百偿所敛吏社钱,有书。护受社廛不谨,谊所以钱千五百偿吏者,审未发觉。谊以私钱偿罪名书到如。”

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有敦煌太守延(姓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有纪年调谷公文:“建始二年八月丙辰朔壬申,敦煌太守延、守部候强行长史事、丞义谓县……羌胡众数遣,在道马谷使外国,今少,恐乏,调给仓谷,大司农……”

成帝建始四年至河平元年(前29—前28)前后,有敦煌太守贤(姓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有过所两则,一为:“建始四年闰月癸酉朔丁丑,榆中守长、允街尉、守丞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界中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太守贤、长史福、丞憙……如律令。”二为:“河平元年八月戊辰朔壬午,敦煌太守贤、丞信德谓过所县、道,遣广至司空啬夫伊猛,收流民东海、泰山,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八月庚寅过东。”

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以后数年,陈立任天水太守。《汉书·西南夷传》:“大将军凤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立者,临邛人,前为连然长、不韦令,蛮夷畏之。……立已平定西夷,征诣京师。会巴郡有盗贼,复以立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居,赐爵左庶长。徙为天水太守,劝民农桑为天下最,赐金四十斤。入为左曹卫将军、护军都尉,卒官。”

成帝鸿嘉间(前20—前17),段会宗任金城太守。《汉书·段会宗传》:“会宗既出,诸国遣子弟郊迎。小昆弥安日前为会宗所立,德之,欲往谒,诸翕侯止,不听,遂至龟兹谒。城郭甚亲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欲降,会宗奏状,汉遣卫司马逢迎。会宗发戊己校尉兵随司马受降,司马畏其众,欲令降者皆自缚,保苏匿怨望,举众亡去。会宗更尽还,以擅发戊己校尉之兵乏兴,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

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前,刘威任陇西太守。《汉书·百官公卿表下》:“二年,陇西太守刘威子然为京兆尹,一年卒。”

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前,牛商任张掖太守。《汉书·百官公卿表下》:三年“张掖太守牛商子夏为右扶风,四年免。”

成帝鸿嘉、永始间(前24—前13),萧咸为张掖太守。《汉书·张禹传》:“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归诚,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

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前,楼护任天水太守。《汉书·游侠楼护传》:“楼护,字君卿,齐人。……久之,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使郡国。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费。使还,奏事称意,擢为天水太守。数岁免,家长安中。时成都侯商为大司马卫将军,罢朝,欲候护,其主簿谏:‘将军至尊,不宜入闾巷。’商不听,遂往至护家。”

成帝永始时(前16—前13),冯参任安定太守。《汉书·冯奉世传附子参传》:“冯奉世子冯参,永始中,超迁代郡太守。以边郡道远,徙为安定太守。数岁,病免,复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

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前,廉褒任金城太守。《汉书·百官公卿表下》:“金城太守廉褒子上为执金吾,一年迁。”

成帝元延二年(前11年)以前,谷永为安定太守、北地太守。《汉书·谷永传》:“数年,出为安定太守。元延元年,为北地太守。时灾异尤数,永当之官,上使卫尉淳于长受永所欲言。永对曰:……永所居任职,为北地太守岁余,卫将军商薨,曲阳侯根为票骑将军,荐永,征入为大司农。岁余,永病。”《汉书·百官公卿表下》:“元延四年,北地太守谷永为大司农,一年免。”

哀帝时(前6—前1),何并任陇西太守。《汉书·何并传》:“哀帝问状而善之,迁并陇西太守。”

新莽地皇四年(23年),李育任镇戎大尹(天水太守)。《汉书·王莽传》:“成纪隗崔兄弟共劫大尹李育,以兄子隗嚣为大将军,攻杀雍州牧陈庆、安定卒正王旬,并其众,移书郡县,数莽罪恶万于桀纣。”《后汉书·隗嚣传》:“隗崔遂聚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

新莽末(23年),原涉任厌戎大尹(陇西太守)。《汉书·游侠原涉传》:“涉性略似郭解,外温仁谦逊,而内隐好杀。睚眦于尘中,独死者甚多。王莽末,东方兵起,诸王子弟多荐涉能得士死,可用。莽乃召见,责以罪恶,赦贳,拜镇戎大尹(天水太守)。涉至官无几,长安败,郡县诸假号起兵攻杀二千石长吏以应汉。”本传以原涉任镇戎大尹,但上条已明确其时李育为镇戎大尹,被隗崔所杀,原涉不应同时为此职,而能熬到王莽被杀(长安败),故疑为厌戎大尹之误。

新莽末,王向(或作王旬)任安定大尹(太守)。《后汉书·隗嚣传》:“嚣乃勒兵十万,击杀雍州牧陈庆。将攻安定。安定大尹王向,莽从弟平阿侯谭之子也,威风独能行其邦内,属县皆无叛者。嚣乃移书于向,喻以天命,反覆诲示,终不从。于是进兵虏之,以徇百姓,然后行戮,安定悉降。”

西汉时有敦煌太守登(姓佚)。《敦煌市酥油土北墩采集简牍》1368号简:“七月庚子,将屯敦煌太守登,敢告部都尉卒人,谓县官,戍卒起郡。”

有敦煌太守强(姓佚)。《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有招聘因命案而逃亡者赦罪到西域做事的文告,言:“五月壬辰,敦煌太守强、长史章、丞敞下使都护西域骑都尉、将田车师戊己校尉、部都尉小府官,县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书到白大扁书乡亭市里高显处,令亡人命者尽知之,上赦者人数太守府别之,如诏书。”

有张掖太守福(姓佚)。《居延汉简甲乙编》乙4·1简:“二月戊寅,张掖太守福、库丞承熹兼行丞事,敢告张掖农都尉、护田校尉、府卒入,谓县律曰:‘臧官物非录者,以十月平贾计。’案:戍田卒受官袍、衣物,贪利贵价贳予贫困民,吏不禁止,浸益多,又不以时验问。”

[1]《汉书·公孙贺传》。

[2]《汉书·李广传》。

[3]《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甘肃卷》(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4]《中国简牍集成》第4册《甘肃卷》(下),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5]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6]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7]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8]《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甘肃卷》(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9]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10]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44页。

[11]《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甘肃卷》(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12]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同类推荐
  • 镜月寒霜

    镜月寒霜

    落凤岭下,颖水岸片,燕国王子慕容镜月看到惨死的皇姐绥阳公主,满眼血泪,起誓要荡平宋帝国。而颖水南岸据此30里处风霖渡口边太子刘寒诩正带着迎亲的队伍等待着绥阳公主一行的到来,而危机也即将开始,燕宋大战在即,或许还有其他力量的存在,将星云集,忠奸难辨,历史的车轮带着波澜壮阔的故事前行……
  • 穿越三国之微信帝国

    穿越三国之微信帝国

    屌丝青年刘辩,十几岁就摆摊卖古玩、古币,到2016年全民微商的时候,别人都在微信上卖衣服、面膜;可他却在微信上经营古玩、古币的生意,生意做得很小,勉强维持生计,就在一个阴雨天的夜晚,有个一线铲地皮的古币商给刘辩发来微信说,津郊一户人家收到不少古币银元,让他到津郊的一处仓库看货交易,谁知竟发生一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导致刘辩穿越到东汉末年,又与历史上那位著名被废的少帝刘辫长得一模一样,一不能文,二不能武的刘辩;西面有预致他死地的董太师,东面有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刘辩真是欲哭无泪啊,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刘辩居然发现他的手机在洛阳居然还有4G的网络信号,居然还能登上微信。。。。。。企鹅群495490548
  • 南诏史概要

    南诏史概要

    本书不仅充分地掌握了到目前为止所可能获得的有关南诏历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而且参阅了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著。对南诏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提高。
  • 字的故事

    字的故事

    描述公元七世纪初高加索少年维科特,大唐少年郭思扬,突厥少女奥莉娜等在蒙古高原与大唐国土上的遭遇和生活,揭示了欧亚大草原上的人类迁徙之路,及东西方文明的撞击与融合.
  • 江湖小

    江湖小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和人的欲望相比,江湖,实在太小了。
热门推荐
  • 泪染

    泪染

    这是一个实力为尊的世界,有实力便是俯瞰天下的王,没有力量便是人人欺负的废物,对于我——冰梦泪,只有我揍别人的份,没有人敢欺负我的时候,既然重活一世,我便要活的肆意潇洒,守住自己在乎的人。
  • 恶魔校草霸拽甜心

    恶魔校草霸拽甜心

    “喂,你为什么每次都这么霸道?我又不是你的玩物!!!”“因为从你夺走我初吻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你要对我负责。”“你……哼!”因为一次不小心的吻,结果让她遇上了一个倒霉的恶魔,从此被一个口香糖天天黏着。
  • 墨末的小青春

    墨末的小青春

    这是墨末的作品哦!谢谢大家支持,嘿嘿!你问我墨末是谁?自己看喽……
  • 鬼妻来了

    鬼妻来了

    一个千年女鬼闯入我的家中,经过一次“附身”之后,女鬼却说我的前世是她的相公,她已经寻找我千年之久。从此之后,一件又一件鬼怪灵异的事情蜂拥而至,在这所有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前世今生剪不断的瓜葛。……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十六号杀人案

    十六号杀人案

    这个世界上最难读懂的就是人心,你永远不可能知道离你最近的人的真实想法。或许在他冰冷的外表下,心里已经跟你表白了一千次,只不过他缺少的是勇气。又或许那个整天对你面带微笑的人,心里早已经把你判了死刑,他在暗自细数着你的刑期。
  • 狼傲

    狼傲

    血狼是世界第一杀手,一次在执行任务时,突然穿越回了他18岁的时候
  • 幽蓝之魔猎人

    幽蓝之魔猎人

    歌一曲,长空啸月有银钩剑,酒一碗,寻迹尘埃是落魄骨。杀,杀尽残生,葬,葬诸神魔。黎明在眼前,谁人舞,残烛烬,曲终人散。
  • 风雨结

    风雨结

    纵有千千结,纵有千千解。当我还处在稚嫩之时,仿佛已经有一道线把你牵到了我身边第一次相遇,我和你在枫树下擦肩而过只依稀记得你轻轻的说了一句‘枫的离开是叶的追逐还是树不挽留……’那时候,我们都还太年轻现在,我想追求你了和我在一起好吗?
  • 嫡女复仇,小心

    嫡女复仇,小心

    啊啊啊,这是什么鬼地方,呀,不会吧真穿越啦。既然来了庶姐嫡母我们的账慢慢来算,晟王殿下。。。。你你你
  • 五年独裁:错惹腹黑总裁(全本)

    五年独裁:错惹腹黑总裁(全本)

    “啪!”十六岁,他狠狠的一耳光将她彻底地从林家的豪宅里赶了出去。虽然从此流落街头,生活窘困,她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并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五年后的某个晚上,他突然从天而降,扼住了她的喉咙,阴冷且低声的说:想要过幸福的生活吗?你还没问过我呢!他残忍的夺去了她的第一次;他将她囚禁在没有出路的别墅;他也彻底的毁掉了她好不容易得到的幸福;她以死抗争,无数次的想要逃,却又无数次的被他抓回。最后一次,他暴怒的手几乎捏碎了她的下巴:“下一次逃走的时候,不如先想一想你那疯了十五年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