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2013年,我省紧扣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努力推动实现全省高质量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一是就业数量持续扩大。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同比增长19.44%,城镇登记失业率2.3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达到88.2%。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40万人,创劳务收入709亿元,增长18.6%。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2.4万人,职业技能鉴定30.91万人,23.39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省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6亿元,吸纳带动就业22万人。
二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项目带动就业。努力在推动全省“3341”项目工程发展中拓展就业空间。积极协调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吸纳就业,大力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及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加就业机会。我省实施的民生项目和五大基层服务项目共招录1.9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是推进全民创业行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动税收优惠、小额贷款、场地安排等创业鼓励政策的落实,帮助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完成58个贫困县劳动力输转和技能培训“两个全覆盖”目标任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相关指导,鼓励大学生创业。参与政府检查组赴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开展全省创业政策落实督查。
四是密切关注经济运行走势,做好就业研判。紧盯我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动态,高度重视产业转型中的行业、企业的显性失业、隐性失业问题,加强对岗位流失严重行业的监测,及时发现新问题和新趋势,做好半年度就业研判。
五是深入调研,了解掌握就业领域动态信息。1.组织开展甘肃省大学生就业调研。组织人员专门赴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10所中央和省属高校开展毕业生专题调研活动,召开不同专业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并形成了《2013年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上报国家发改委就业司。2.收集资料,提前谋划,建立了创业园区、工伤康复中心、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等一批盲点项目的动态储备库,并积极和国家发改委就业司衔接、汇报,呼吁国家对此类工作的支持。3.针对从事中药材加工、特色农产品生产、特色手工业制作的中小微企业及其产业聚集园区,开展了促进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和提升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的相关调研。
(二)社保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预计达到288.4万人、622.77万人、163万人、167.72万人、135.0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平均参保率达到96.1%。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约为90万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约为335万人。
二是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1.提高了我省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由980元/月提高到1200元/月,二类地区由940元/月提高到1140元/月,三类地区由900元/月提高到1080元/月,四类地区由860元/月提高到1020元/月。平均提高20.65%。2.顺利完成第9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月人均增加176元,达到2028元;失业保险金、工伤人员伤残津贴同比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月发放标准达到60元;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水平由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1%和72%。3.提高城乡低保标准。2013年,在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方面,全省城市低保指导标准提高15%,平均达到300元;在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方面,全省农村低保指导标准提高28%,平均达到1907元;同时,我省还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200元,达到2000元。4.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60.54亿元,支出287.63亿元,累计结余477.97亿元,比上年增加72.92亿元。5.“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增加,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全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改善我省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给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场所,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试行)》的要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精心安排,扎实工作。2013年,我们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安排建设了12个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2个县级、48个乡镇级),总投资1.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959万元,省级配套1575万元;省上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安排1400万元,建设33个乡镇级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项目。
二是提早谋划,加强储备。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要求,省发改委对2013年上报的2014年拟建项目认真把关,7月中旬,编报其中的16个项目上报国家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与此同时,省发改委下达了省级配套资金1325万元。
三是全力做好灾后重建编制工作。岷县漳县地震后,规划重建88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5个县级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基地,补助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1.2万人。
四是认真做好项目后续工作。为了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确保建设进度,按照国家要求,年内对开工项目实行了定期报告和跟踪,实现了发现问题即查即改,并同步制作了项目进展实时信息手册,施行项目进展情况动态更新。
二、2014年基本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创劳务收入达到770亿元以上。努力使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8万人、622万人、166万人、168万人、136万人和1230万人。我们将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一)继续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开展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平台,保障服务均等化、推行服务专业化、推动服务信息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试点。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督促建设单位认真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对在建项目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认真做好项目季报工作,做到对项目全过程监管。按照重建规划要求,切实完成漳县、岷县地震就业和社会保障类项目灾后重建任务。
(二)优化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一是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3341”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就业监测,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预防失业。
二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疏通就业渠道,加大公共岗位的开发力度,拓展大学生就业的领域和行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做好保障措施,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微企业、非公单位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工商注册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
三是将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并重,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和《甘肃省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甘政发〔2012〕116号)文件要求,鼓励、引导和支持全民创业,积极向国家争取相关项目和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政策体系,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
(三)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管理。
一是巩固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调整提高工作。
二是完善全民医保体系,统一、规范基本医保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健全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全面建立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范围。健全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有效保障失业人员生活。
三是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切实加强高风险行业参保工作,逐步覆盖到农村地区企业、家庭服务业和新型网络服务业。健全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努力扩大参保范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现部分企业、行业管理的社会保险属地化,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养老、医疗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路径,推动管理服务社会化。
(杨澍 陈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