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7700000041

第41章 让孩子明白名望的基础是德行与才干,而非外表

一个有德行、有学识、有才能,又愿意用自己的才能服务大众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敬重与爱戴,他的名望自然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拥有名望的基础是具备良好的德行和才干,而非外表、长相突出。而今,一些有名的人未必就是有名望的人,因为他们并没有良好的德行与才能,那招之祸患的可能性就很大。正如古人讲的:“名不副实,必有奇祸。”“德不配位,难免凶灾。”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外貌,而是德行。

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都会对相貌出众的人颇有好感,也难免会倾慕对方的美貌,甚至会因此而格外敬重人家。当然,尊敬他人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仅凭外表而对别人有所评判,难免为时过早。而且,这种判断标准不但是盲目的,对孩子也是没有好处的。

比如,孩子刚到一个新班级,想交一些朋友。结果,他看到谁长得好看,就去接近人家,与其交朋友。一开始孩子可能很高兴,但时间一长,可能会逐渐发现对方很自私、很爱慕虚荣、很傲慢,这些不好的品性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可能会被对方熏染,也会变得跟那个人一样。想想看,这就是以貌取人的坏处啊!

孩子如此,我们成年人不是也有相似之处吗?很多男性找配偶的第一条件就是:漂亮。殊不知,婚后每天与之相处的不是一张美丽的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这个太太虽然漂亮,但自私贪婪、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的话,男人就会觉得,自己更需要一个温柔贤淑、善良宽容的女性做妻子。

诸多事实证明了以貌取人的弊端,也证明了相貌不是换取敬重的前提,正如“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句教诲所说,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所敬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看他的相貌有多好,这里的“行”是德行、品行,“名”是名气,“重”是重视、看重。

的确如此,即便一个习惯以貌取人的孩子,也更愿意和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因为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用言语行为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感觉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借由这句教诲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增强判断力。首先,无论他人相貌如何,都要尊重对方,不因对方相貌丑陋而排斥,不因对方相貌美丽而有意接近;其次,孩子要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判断对方的德行高低,如果对方的确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人家学习,常常与他相处,这也是后面“亲仁”一章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如果对方一身恶习,孩子就要懂得敬而远之。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因不懂得如何判断人而盲目交友了。

今天,我们如何激励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呢?

被誉为“大乘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以高尚的品德吸引着众多贤士前来求学。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天下大同。尽管孔子经历了绝粮七日、痛失爱徒、晚年失子的种种悲惨遭遇,但是他那颗为民、为天下的心却从来都不曾改变。他高尚的德行不仅被当时人所称颂,也被我们现代人所敬仰。

孔子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史,就是因为他是一位“行高者”、“才大者”。孩子既然已经开始学习《弟子规》,就应该期许自己成为孔子的好学生,激励自己成为和孔子一样有德行、有才华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或者说怎样向这个目标迈进呢?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字面意思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没有得到提升;自己所领会的学问和道理,有没有宣讲出来,让更多人受益;听闻了正义的事,有没有及时去做;发现自己有不好的言行,有没有积极改正,这些正是我所担忧的。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每天最关注的是改过、行善、修身、从教。而我们呢?或者孩子呢?每天都在关注什么?如果孩子能积极改正已经发现的错误,每天按照《弟子规》的教诲修养德行,并多做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同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或在修身中体会到的道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人,那么孩子的那颗心就如同孔子的心,只要保持下去,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名望(即德高望重)的人。

因此,我们要激励孩子向这方面努力,无论目前他德行、学问的底子有多么薄弱,只要努力,一定会成为“行高者”、“才大者”。《弟子规》的最后一句不是也鼓励孩子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吗?

让孩子了解德行和名利的关系,懂得修养德行的必要性。

虽然获得名望的基础是德行和才能,但是修养德行、完善才华的目的不是争名夺利。名利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因得到大众的认可和颂扬而自然得到的,不是争来的,更不是抢来的。

而且,人一旦有了名气,就会被关注,如果道德上稍有缺失,就会名誉扫地,所以,徒有虚名的人不是遇到天灾,就是遭遇人祸,因为他的“德”承载不了他的“名”,正如有一古语说的:“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另外,人一旦出名就会变得很辛苦,虽然万众瞩目,但失去了私人生活空间,做任何事情都像有人监视一样,稍有不慎,自己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会曝光于天下。所以,名人会比普通人承受更多的压力。为什么有些名人会得抑郁症,会吸毒,会跳楼自杀?就是因为受不了因名气带来的压力而希望一死了之,自我解脱,殊不知“身有伤,贻亲忧”啊!

但换句话说,如果有名的人都能像前面提到的赵盾一样“慎独”,也就是能做到“入虚室,如有人”的话,他谨慎的态度和规范的言行举止也会被人捕捉到而大肆宣扬。那么,这样的名人必定会赢得更多人的敬重。

讲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先有德,后有名”才是一个正常的顺序,如果“先有名”,并想让这个名望持续下去,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否则“必有奇祸”。再说,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怕出名,他会把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当成自己成长的推动力。

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名利,无论孩子是否期待成为一个有名望的人,他必须做的事情就是修养德行、丰富才学、开拓眼界和心胸、提升境界。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如果孩子遇到口才很好的人,会不会由此判断对方很有才华呢?

这句“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是前面一句教诲的延续,这里的“才”是才能,“望”是名望,“服”是佩服、信服。也就是说,一个博学多才、能力卓越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他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多么会吹捧自己。

的确,一个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如果没有才华和能力,迟早会被人看不起,人们会觉得他只知道吹毛求疵,却无法凭真才实干来服务大家,这样的人,还不如那些既不能干又不会说的人来得实在。

而今,社会好像颠倒了,大多数人好像也失去了判断力,看到一些人能讲大话、能吹牛,就说:“这个社会,就是要懂得推销自己,否则谁知道你的才能。”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实际上,仅凭一个人会说就判断他有才能未免为时过早。

如今的很多青年都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口才好得无人能及,但是让他干几件实事,他就为难了,没有办事的能力,还会用自己的辩才为自己推脱。一次两次能蒙混过关,几次之后,人们就会感叹:“哎呀,原来他只会说啊!”

是啊!口才虽然也是一种才能,但是能“说到做到”才是真本事。因此,我们不要让孩子羡慕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更不要仅凭此认为那样的人值得交往,而是要观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能干实事,由此来判断对方的才能。

相反,如果一些人不善言谈,孩子也不能认为他没本事、没能力,因为有没有本事和能力不是靠嘴说的,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的。所以,只有通过更深一步的了解,才能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能力和才华。

鼓励孩子成为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

《论语》中说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说话会非常谨慎,但是行动敏捷,做事讲究效率,做不到的绝对不轻言,说过的就一定努力去做到。

是啊!常言道“言多必失”,一旦孩子的话说得多、说得大,就会引起关注,引起大家议论,大家就会看他的下一步行为是否与说过的话相符,一旦稍有不符,挖苦、讥讽、嘲笑就会接踵而至,让他不堪重负。以后,有什么好机会,大家自然不会让他去把握;有什么重大任务,也不会让他去承担。最终,孩子就会因为吹牛而断送自己的前途。

相反,如果孩子不夸夸其谈,只管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做好之后,能力自然会展现出来,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此时,大家都会主动夸奖他。对他有了好印象之后,自然会把重任交给他。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但能力得到了锻炼,才华也又一次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

即便孩子的才能还不到位,但如果不去吹牛,当然也就不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和讥讽,也就不会因此失去很多难得的机遇。

总之,无论自己的才华如何,一定要“讷于言”。当然,这个“讷”不是完全不说,让孩子说的时候,孩子就要以谦虚的态度客观地对自己的才能作个真实的评价,不夸耀自己,也不贬低自己。

而在才华的提升方面,我们要让孩子向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学习,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替人家做事,是否够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讲求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是否复习了,是否学以致用了?

以此反观孩子,孩子每天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是复习了,是不是把学会的用到生活中了?如果每天都是,那么学业、才艺必定会长进;父母、老师、同学交代的任务,是否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能力也必定会提升。做到这两点,才能哪有不长进的道理呢?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的锻炼,孩子一定会成为“才大者”,此时,只要孩子愿意用自己的才能为大众谋利益,名望当然会大。

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一个道理:不要管未来自己有没有名望,只管现在提升德行和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教子箴言

古训言:“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就是说,一个品德至高无上的人,一定会衣食无忧、有地位、有名望,而且还会长寿。古人说话都很谨慎,能用“必得”两字,说明德行是享有一切的根本。所以,我们不用让孩子思考自己以后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让他只管向“大德”的方向努力吧!

同类推荐
  •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选取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故事来引导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这本书可以成为家长们家教的好帮手,快来打开看一看吧。
  •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本书打破以往教育类书籍的枯燥说教方式,运用丰富详实的案例,提出可操作性极强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动家长、孩子、学校三方的积极互动性,在短时间内就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如何使您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他”和“她”?相信您一定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 教育书:培养孩子不可不读的8种教育方法

    教育书:培养孩子不可不读的8种教育方法

    本书收录了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方法,并介绍了每种教育方法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帮助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
  • 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的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

    本书从孩子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入手,用实例再现情景,因而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特点,使年轻的父母们一读便能轻松的和自己的孩子对上号,进而掌握孩子每时每刻的想法,以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让其健康快乐成长。
  •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生)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生)

    本书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为0~3岁乳婴儿的家庭养育、3~6岁幼儿的家庭教育、婴幼儿行为异常案例分析及治疗。
热门推荐
  • tfboys伴我直至天长地久

    tfboys伴我直至天长地久

    当三个不懂事的无厘头女孩碰上了三个青春帅气的阳光男孩,她们是否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敬请期待吧!
  • 终极一班之风神传

    终极一班之风神传

    这......是哪里?我,是人?还是......神?终极世界么?我是这里的主宰者吧。
  • 绿叶冒险录

    绿叶冒险录

    没人会为了踩死只虫子而悲伤,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人死了等于白死。不错!我就是这只虫子,我要摆脱这个宿命,撼动整个世界!秒天秒地秒空气,是没有的;漂亮妹子,是没份的;打架斗殴,是龙套的;抢宝抢秘籍,永远捡漏的。这是一个悲催的故事。
  • 请还我一个轮回

    请还我一个轮回

    人世间有种叫做深蓝的颜色,在心中似海洋,蓝天,草原,似母亲,妻子,情人。不管是曾经相知相识的人,还是擦肩而过的人,活着本身是为找寻爱的过程,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整个生命却要承受这份幸福过后的沉重之痛。因此,人可以选择静静地离去,抑或轰轰烈烈地离去,但留给活人却是永远的悲痛。林子注定从小就要承受现实带来的沉重之痛,但他还是在生活中坚强地找寻属于自己的爱与被爱。即使生活现实和残忍,他最终还是找到人活着与离去的真正意义……
  • 仙家物语

    仙家物语

    神奇的世界,未来难以预测。资质,功法,灵药,法宝,符箓……未来,谁才是王道?谁都不是王道?如何判断?如何选择?晓兰成为了修仙者。神奇的未来开启……会有传奇?会有传说?冷血无情,血与情同样红。热血激情,血与情同样浓。
  • 种族调和者

    种族调和者

    一件件的錯誤、一次次的脫離,故事已無法安然完成,因果即將打散,時空中的矛盾將無所不在,悖論將成為真理、真理將被人摒棄,唯有修正,才能維持萬物主線。
  • 重生之武道修仙

    重生之武道修仙

    好不容易修炼至天人境界的修仙者石峰,没有选择渡劫成仙,反而逆转时空,穿越回到自己波澜壮阔的高中时期。总之……这是一位修真千年的天擎巨头,不要脸的混迹在地球武道圈的故事。
  • 血狱魔尊

    血狱魔尊

    周潜是一名吸血鬼,堂堂的血族大公子,可是却被逼无奈,加入了佛门!好吧!好吧!“无量天尊,施主,可否借贫僧点血!!!”
  • 夏雪的青春

    夏雪的青春

    暑假里,夏雪与林浩的相遇,相知到相爱。再到分离,这故事中的,曲曲折折,谁能明白。
  • 双生:她的爱

    双生:她的爱

    双生花,一朵凋谢令一朵才能存活……讲述的梦幻凄美的百合故事。双生花,相生相杀,以最痛的仇恨来表达最初的爱意!惜佳的另外两本书《倾城绝恋:逆天绝杀》和《绝恋:惜烟笔录》喜欢就去收藏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