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麻疹俗称“出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晚春时节发病率最高。约有95%的宝宝会患此病,其余的5%为不显性感染,即使感染亦没有症状,或几乎不会患病。在未接种麻疹疫苗之前,发病宝宝的年龄多在六个月至五岁之间,并且症状典型,常可造成流行性疾病。在广泛接种麻疹疫苗之后,发病年龄会后移,且症状轻、不典型,呈散发性。一旦患病之后,即可终生免疫。传染途径是飞沫传染。麻疹的传染性很强,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的宝宝如与患者接触,一般很难不被传染。
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也有短到7天的,此时会有低烧,其后即发烧、咳嗽、流涕、流眼泪、畏光、咽疼,以口眼症状为突出,在出疹前24~48小时可见到克氏斑,即小白点周围有红晕,位于两颊,发烧3~4天后可见皮疹,出疹期发烧明显,可高达40度,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处出现,继颈部、面部,24小时会遍及躯干、四肢,3天后可在足底手心见红色斑丘疹,有的融合成大片状,会有3~4天的时间,以后皮疹逐渐消失,皮肤可留有糠麸状脱屑及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治疗时选用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等,也可采用对症疗法。为防止二次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因为麻疹是一种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或使病情严重的疾病,因此预防是关键。
此外,还需关注麻疹患儿的护理。麻疹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宝宝患了麻疹应该隔离,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注意精心护理。
(1)保持安静。出麻疹时,全身的抵抗力会大力降低,所以保持安静是非常重要的。退烧后也必须静卧3~4天,然后才可起床。但需在室内静静休息,最好少外出,不需要特别保温,但是千万不可受凉。头痛及发烧时可使用冰枕。
(2)要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温暖湿润。可以用水煮芫荽或苇根,使药气不断蒸发,使室内空气湿润,而且病儿吸入后有利于发疹。同时注意让室内通风,但不要让宝宝受冷风直吹。
(3)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一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意臀部清洁。要勤剪指甲防宝宝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
(4)在宝宝出疹期间,要避免外界刺激,如吹冷风、喝冷水、受惊吓等,以免疹子被“逼”回。
如果宝宝发烧,要多喂水,可喝鲜榨果汁、肉汁等,多吃水果。在出疹期可能有腹泻、恶心、腹痛等症状,但不用特殊治疗。出麻疹不必忌口,食物要营养丰富,但需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腻及刺激性食物。
风疹
风疹(德国麻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由于风疹病毒的飞沫感染所引起。潜伏期是14~21天,若孕妇感染此症,容易生下畸形儿。1~5岁的宝宝发病率最高,冬、春季好发病。一般病程为一周左右。
患风疹后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很少发生并发症,诊断确诊后,在家观察,对症治疗,高热时服用退热药,咳嗽严重时服用止咳药,一般一周左右可痊愈。注射风疹疫苗是最切实可靠的预防方法。
护理风疹病儿也比较简单,发热期间,应让病儿卧床休息,给以流食半流食,多喝水。还要注意保持皮肤及口腔的清洁卫生。由于风疹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诊断,而到了皮疹出现可以确诊时,传染期已过,再加上本病的传染性不强,所以一般可以不隔离。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为常见。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均可能患病,尤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多。患过一次后,很少会再患第二次。水痘病儿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病儿的口鼻内存有大量的水痘病毒,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把病毒散布在空气中,婴儿吸进水痘病毒就可能被传染。另一种是接触传染,病儿口腔黏膜的破溃或者疱疹的破溃处,都能向外排出病毒,没有出过水痘的孩子,只要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餐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用品,就有可能被传染。
水痘一般病情较轻,可在家治疗护理。但传染性较强,所以应该严格隔离,避免与易感儿童接触。隔离时间从发病到皮损结痂干燥为止。病儿的污染物、用具等可采用煮沸半小时或暴晒2小时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病儿应卧床休息,给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如米粥、豆浆、牛奶、水果等。剪短病儿指甲,以免过长擦破水痘,引起感染。勤换衣服,保护皮肤清洁。对水痘密集、皮损明显者最好勤换煮拂消毒过的衣服。疱疹破溃时可涂擦新霉素软膏。皮肤痛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擦洗痛痒部皮肤。若病儿皮损面积红肿扩散,有脓性分泌物、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可能为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早选用抗生素服用。患病早期可肌注2~5毫升免疫球蛋白,可减轻病情。中医中药治疗水痘有较好的疗效。可选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黄连、紫花地丁煎剂。少数病儿并发肺炎、脑炎时应及早住院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痄腮”,为直接接触或飞沫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一般潜伏期为2~3周,所以一旦流行,很难停止。宝宝患病时,最初是发烧、头痛,之后有单侧或双侧腮腺疼痛且肿大现象。腮腺位于耳后一直到耳下之处。触摸时很像一块橡皮。不会发红,但轻压会有痛感。咀嚼食物时也有痛感,腮腺肿胀约1~2周可消退。
如果青春期以后患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男子会引起睾丸炎,女子会引起卵巢炎,两者都会并发不孕症。也很有可能并发脑膜炎,伴有轻微的头痛与呕吐,但没有其他临床症状。
治疗时,可采用抗病毒药或对症疗法,也可口服清热消炎的中药。腮腺局部可外敷金黄散。金黄散的用法是用醋或凉茶调成糊,涂在纱布上,敷在肿胀部位,上面再盖一层布,每日1~2次。可不断用醋或茶滴在布上,以保持湿润。
护理时要注意让宝宝多休息、多饮水,且让吃软食,保持口腔卫生。病儿用过的衣物用品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预防的办法是给八个月以上的宝宝接种腮腺炎疫苗。为防止接触感染,在流行病期间不要将宝宝带到公共场所。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由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传播。潜伏期为1~7天,发病期一般为2~3天,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易感人群一般以2~8岁为最多。幼儿天然的防御功能不够健全,抵抗能力低,一旦有病菌入侵,很容易发病。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年人,往往在他们年龄小的时候已经患过猩红热或被隐性感染,体内产生了较持久的免疫力,到了年龄大的时候就不容易再患猩红热。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也不容易患猩红热,这是因为他们在胎儿时期从妈妈体内获得了抗体。1型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寄生在病儿或带菌者的上呼吸道,他们的鼻咽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当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随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健康的孩子吸入带有病菌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另外,接触或使用了被病儿污染过的食具、被褥、玩具、手帕及毛巾等也可能被传染,但这种间接传染比较少见。
一般猩红热病儿可在家治疗,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如对青霉素过敏不能使用时,可改用口服红霉素。用药应不少于7天。最可靠的是做两次咽培养,如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存在再停药。
(1)隔离与消毒 首先要对猩红热病儿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至用药治疗后7天。具体做法是:有条件的最好单住一间屋,或把病儿安排在一个角落里,用布帘隔开。住室要经常开窗以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儿的痰、鼻涕要吐或擤在纸里,然后烧掉。用过的脏手绢,洗后用开水煮烫,衣服、被褥要经常拿到室外晒晒,食具要煮沸1.5分钟。照护病儿的人要戴口罩,不要让其他小孩和病儿接近。病儿好了以后,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消毒药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6小时。
(2)饮食 要尽量保持少油、易消化的饮食,如吃些稀粥、面汤及鸡蛋汤等。待嗓子好一些时,可改吃软饭。要让病儿多喝水,使尿量增多,这样有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同时也能协助退热,还能补充因发热消耗掉的水分。
(3)口腔护理 保持猩红热病儿口腔清洁很重要,既有利于杀灭咽部的细菌,又可预防继发感染。病儿每次饭后或睡觉醒来时需用温盐水漱口,也可用镊子夹纱布或棉花蘸温盐水清洁口腔,勤喂水也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4)皮肤的护理 出疹期病儿皮肤瘙痒,不但会影响病儿休息,而且抓破后还会引起皮肤感染。所以,要把病儿的指甲剪短,可用70%的乙醇(酒精)轻轻涂擦,既止痒又消毒。衬衣裤要经常更换,最好穿柔软细棉布质地。脱皮时可给病儿涂些油,有大片脱皮时要及时用剪刀剪掉,不能硬行剥离。
(5)观察病情 患有猩红热,只要早期诊断,及早应用青霉素治疗,经过7~10天后大多数病儿都能够痊愈,但有少数病儿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在出疹期,病儿会出现心慌气短、疲乏无力、脉搏加快的现象,甚至呼吸困难,这些现象是并发了心肌炎的表现,应及时送病儿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在发病一周左右,病儿如发热不退,下颔淋巴结处出现红、肿、热、痛,可能会并发颌下蜂窝组织炎,此时局部可热敷,或用如意金黄散外敷,促使肿物吸收或收敛。肿物有明显波动时,应到医院行切开引流术。在发病2~3周期间,要注意观察尿的颜色,尿像浓茶水色,则提示尿中有血。还要注意病儿有无腰痛及全身水肿现象,及早发现孩子是否并发了肾炎,以便及时得到治疗。有条件的最好在此阶段每周留1~2次尿送到医院化验检查。
(6)卧床休息 卧床可以减少身体的消耗和心脏的负担,而且病儿休息得好,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并常伴有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之后多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婴儿如患手足口病,要到医院诊治,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口服药物。或用西瓜霜、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在7~10天内可痊愈,并发症也不常见。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时就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进行手足口病的护理时,避免让宝宝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
如果宝宝被感染,一定要很好地卧床休息,发热时多给宝宝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食物,患儿嘴痛时应吃低温食物,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注意患儿卫生,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服、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破疹子而造成皮肤感染。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唯一的传染源是病儿。传播途径是带菌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7~10天。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婴儿先天无免疫,所以也可见于新生儿。百日咳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患百日咳以后,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百日咳的传染性非常强,在发病3~4周内传染性最强。百日咳杆菌在病儿的呼吸道生长繁殖,当病儿说话、哭叫尤其是痉挛性咳嗽发作时,百日咳杆菌就随着飞沫飘浮在空气中,在病儿周围5米以内的健康儿童都有可能吸入带有病原菌的飞沫而受传染。
为避免百日咳的传播,应用单间病室隔离百日咳患儿。室内空气要新鲜,温湿度需适当,并且保持室内安静。噪音、烟尘、情绪波动、咽部刺激、通风不良均可诱发痉挛性咳嗽,应注意避免。给患儿喂易消化且富营养的食品,并注意少食多餐,以防呕吐。发生阵发性咳嗽时让病儿低头,轻拍背部以帮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婴儿常因声带痉挛使声门关闭,加上黏稠分泌物的堵塞,可发生呼吸暂时停止(突然窒息),因此应专门守护。一旦发生窒息应及时做人工呼吸,吸痰并给氧气吸入。为减少病儿的恐惧、烦躁而诱发痉咳,可用1~2毫克安定以口服。抗生素治疗有特效,治疗百日咳可选用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等。鸡胆汁也有一定疗效。重症婴儿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含百日咳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治疗。
百日咳是传染性较强、病情顽固及并发症较严重的疾病。目前,进行百日咳预防接种的效果不如麻疹那么可靠,其免疫效果为75%左右。但这对于预防百日咳,减轻症状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从出生3个月到10岁以内的孩子,凡没有患过百日咳的,都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对与患百日咳病儿接触过、又没有进行预防接种的体弱婴儿,可考虑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以增强其机体的防御功能。或采用药物预防,即给红霉素每日50毫克/千克,分4次口服,连用10~14天,这样效果较好。对以前已经接受过预防接种的孩子,可再注射一次百日咳疫苗,促使产生抗体,加强其免疫力。
另外隔离百日咳感染者,或避免易感儿接触感染者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急性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菌痢病人及带菌者。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一般为1~3天。患者急性期传染性强,恢复期传染性可达2~3周。夏秋季发病较多,主要发生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患有痢疾的病人或带有痢疾杆菌的人,他们的粪便里有痢疾杆菌,会直接污染水源、衣服、玩具等生活用品,也会通过病儿的手或苍蝇、蟑螂的爬叮而污染食物、食具,健康的孩子如果喝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以及沾染了痢疾杆菌,又在饭前没有洗手,就可能患痢疾,其俗话说“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
细菌性痢疾临床分为急性痢疾、中毒性痢疾和慢性痢疾,其表现各有不同:
(1)急性痢疾 一般急性痢疾病儿,病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典型的脓血便或脓便。患儿发热一般在38~39℃,大便次数较多,每天可达10~20次,每次量并不多,同时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感,即病儿表现为有大便感,但又排不出,蹲盆不愿起来。另外,还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但一般精神还比较好,这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表现。
(2)中毒性痢疾 此型来势凶猛,表现为突然发热,可达4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此型胃肠道症状不明显,病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仍无典型的痢疾样大便,甚至根本就不排便,往往通过肛门直肠内取便或灌肠后,才见脓便。由此可见,中毒性痢疾的诊断是比较困难的。中毒性痢疾常常是由神经系统症状先出现,一般,病儿精神极差,嗜睡或烦躁、谵语、抽搐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者为休克型;如果表现为高热抽搐为主,伴随呼吸衰竭以及昏迷者为脑水肿型,则为兼有以上两种表现的混合型,更为危险。
(3)慢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两个月仍不见好则为慢性痢疾。造成慢性痢疾的原因主要是病儿体质弱,有贫血及寄生虫病,或因未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使肠内病变不断加重而形成的。此型病儿无高热,无急性腹痛和中毒症状。患儿有低热,恶心呕吐,腹部感觉不适,无食欲,日见消瘦,面色发黄。粪便含大量黏液,有时带脓血,每日大便次数三四次至十余次。常常合并营养不良。
一般,患有此病的婴幼儿需进行实验室诊断。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一旦发现了中毒性痢疾的表现,必须分秒必争,就近送往医院抢救治疗。急性痢疾也应尽快到医院去治疗,及早选用抗菌药物是本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痢杆菌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所以倾向于选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每日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分3~4次口服。但考虑到该药对孩子的毒副作用,儿童应短期应用(限制在菌痢治疗的规定疗程5~7天内),婴幼儿不宜应用。中药可服大蒜、黄连或马齿苋煎剂,均有一定效果。但无论什么药都应坚持服5~7天,用完1个疗程。注意不要因服几次药后,大便次数少了,就自行停药,这样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可能会反复发作,而且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治疗就有些困难,同时也容易转成慢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