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伯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种解答,最后断定答案是尘埃。他说,我们看不到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因为太空中的尘埃把光吸收了。意思是说宇宙中有无数看不见的星星存在,它们只是被尘埃掩盖住了。
在奥伯斯去世之后,科学家计算出,所有恒星发出的光足以让尘埃受热,使它也发出光辉,夜空就将被闪烁的尘埃给照亮。那么问题又回到了未被解答的状态。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创建其他理论。他们论证到,因为远处的星星比近处的要暗,所以那些非常遥远的星星不容易看得见。但是,如果星星的数量是无限的,光就会被加在一起,天空也应该还是明亮的。
黑暗依然统治着夜晚。显然,这个推论也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呢?迪格斯、奥伯斯还有其他人都假设无数的星星存在于无限大的宇宙中。他们想错了。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的天文学家爱德华·哈里森,撰写了一本名为《夜晚的黑暗:宇宙之谜》的书。他说天空中没有足够的星星用光将它盖住。夜空没有被照亮,是因为星星和宇宙并不是永恒的。
使用最先进的望远镜,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星星“停”在何处。光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从远处的星球来到我们身边。所以当我们仰望太空,就是在回顾过去。我们从最好的望远镜中看到的光,其实在100亿年前就开始了它的旅程。
宇宙只有150亿岁。望远镜越先进,我们就能看到越遥远的过去。曾写下《渡鸦》、《泄密的心》等恐怖诗歌和小说的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就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1848年,他出版了《我发现了:一首散文诗》。爱伦·坡写道:在星星诞生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虚无。
在哈里森看来,爱伦·坡诗中的论点是基本正确的。他写道:“穿越星星之间的间隔,我们将回到到宇宙的起点。”
脉冲星是一种小而密集的漩涡,它能够发出小范围的电波。就像灯塔上旋转的灯光一样,每当它转向我们时,能让人感到无线电射线。所以从地球上来看,这种奇妙的星体像在进行着有能量的脉动。
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所谓的中子星,是指在巨大的恒星发生大爆炸后,在寿命终结时形成的一种星体。
一个中等大小的恒星,比如太阳,它的大小足够吸引住一百万个地球这样的行星。而那些大型和超大型的恒星,有可能比太阳大上10到1000倍。中子星就是一个这样的巨大恒星,在爆炸坍塌后变得只有一个城市那样大。
这就是中子星会如此奇妙的原因。它有着一个恒星的全部质量,体积却被挤压得小得令人难以置信。一小勺中子星的重量就可达到10亿吨。
事情是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恒星爆发之后,剩余的物质开始坍缩。伴着这个过程,它的引力越来越强,原子被挤得也越来越近。通常,原子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电子围绕在每个原子的外围运行,它们之间互相排斥。但是在中子星内部,电子被迫离开它原有的轨道,聚在原子的中心。
原子的中心,也就是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被挤到原子核中,与其中的质子相结合,又形成了更多的中子。到最后,这颗星体由紧密挤在一起的中子所组成的。于是,中子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