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伶俐,懂得看眼色行事的人谁都喜欢,但这些还只是皮毛而已。精明之人的智慧远非于此,他们如同一个高明的魔术师般善于运用技巧。聪明的人即使让别人出了一身的力,也不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在被别人利用;聪明的商人更是懂得把他人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他们处事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让别人开心,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此种事例,历史上有很多,如今也不少,就让我们学习一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元末农民起义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股力量较为强大。他们都互相攻打,想消灭对方而称王称霸。1366年5月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起来准备攻击朱元璋。在两面夹攻、双方正进行一场血战的险恶形势下,江北形势骤变。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派出的三支北伐军遭到元军反击而惨败。正待小明王退兵安丰后,张士诚却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形势火烧火燎,十分危急。小明王多次派人向朱元璋征兵解围。
朱元璋于是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是否派兵解困,众将都反对派兵,连军师刘基也坚决不同意。然而,出乎意料,朱元璋却愿意冒险去安丰解救小明王。因为在他看来安丰是他应天的屏障,一旦安丰失守,应天就会和敌方直接应对;另外小明王在红巾军和劳苦群众中非常具有号召力。于是打着尊小明王为主的龙凤旗号,一来可以利用小明王影响,争取人心;二来也是为了实现今后更大的图谋。于是,他亲自率军北上杀退吕珍,保住了安丰。小明王对他感激零涕。朱元璋乘胜回师,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经过一场激战,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大胜后,打着小明王的旗帜,又被封为吴国公。这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迎到滁州,在滁州明里给他建造了巍峨的宫殿,安排了威武的銮驾仪仗、丰厚的食物和华丽的服饰;暗地里却迅速安排亲信封锁、隔离小明王,甚至将侍奉他的宫中人员全部换上自己的部下。后来朱元璋又以借刀杀人之计杀了已无利用价值的小明王,而临死时,小明王还念念不忘朱元璋的大恩大德。
相信看了朱元璋的案例,很多人头脑里可能立即会出现很多其他的例子,这也就是历史上政治世界里的明争暗斗。从很多方面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为己所用却又不被人厌恶就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技术。
人际关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成本”的问题,然而使用一定的技巧和技术却能降低成本或者直接不用成本的投入就可以收买人心。有人扮可怜,以获得他人的同情;有人用称赞,赚取他人的喜欢;有人用物质做交换,赏个虚头衔就可以鼓励对方使足干劲;对待名人、强者明贬实褒加深印象等方式都是极妙的得实惠又得人情的好方法。
南元百货大楼准备开始试营业。在开业伊始的时候他们就推出三项举措,要达到有新意、有声势。他们的创新首先表现在让利促销方面,他们没有沿用人们习以为常的让利打折的方式,而是每天出售一种不赚一点利的商品,让顾客感到既新奇又实在。其次他们设立南元联谊服务台,主持公道为顾客做计量复核,相比于很多的商场只是将顾客的意见簿挂在墙上更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第三项措施即他们的服务。在礼貌待客、送货上门等方面他们服务的更加细致周到并且还大大地拓宽了服务的范围,包括每天晚上都会派出免费特快班车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接送每一位光顾的顾客。三项举措中无论哪一项单独推出的时候都会引起公众很大的反响。而当这样的三项举措同时推出时便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让顾客在购物、价格、安全、服务等各方面全方位地感受到“顾客就是上帝”的滋味。
有人会问以这样的方式来开业能盈利吗?其实作为刚刚开业的企业没有什么比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更重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企业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收回成本的问题。刚开始打响声誉,然后待有客上门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盈利。企业开业面对社会公众也和人际交往中初次接触一样,需要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的形成则会让人的大脑里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又往往会成为人们认识对方的新起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以后的交往。因此无论是企业初开业还是人际交往中的第一次印象,都需要十分谨慎,考虑周到。尤其是企业在试管业过程中的公关活动一定要拿出相应的高招。
商业领域中用实惠换取人情通常不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如果做得太露骨反而会让人不舒服,商业中的实惠换人情一般都是以小换大。企业的捐助、义卖和让利等公益活动,表面上是资助非盈利甚至“倒贴”的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地”奉献出爱心,实际上所起的广告效应会远远大于同等成本的“硬性”广告。并且,“硬”广告只是让人知道,如果做的不好,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软”广告却在出名的同时也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