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刀晕防治
刀晕是指在进行手术时突然发生严重的全身性综合征,而不是一种独特的疾病。轻者头晕欲吐,或自觉心慌意乱,心悸不宁,恶寒微汗等,重者可以突然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以及呼吸微弱,脉搏沉细,血压下降等。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刀晕的预防
(1)在手术前,先做好解释工作,减少患者的精神紧张和恐惧。
(2)若患者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在手术前应先内服调补药物。
(3)不要在患者饥饿、睡眠不足、体力疲劳时进行手术。
(4)在手术时要注意患者的适当体位。
(5)在进行手术时,操作要细致,动作要敏捷,不宜操作时间太长或动作粗暴。
2.刀晕的处理
(1)在进行手术时,患者发生刀晕,应立即停止手术,进行急救。
(2)刀晕轻者,要扶持病人,安静平卧,或头位稍低,给服开水,稍待片刻,精神就会恢复。
(3)刀晕重者,除上述处理外,必须止痛保暖,针刺合谷、人中、少商等穴急救。如牙关紧闭,即用开关散吹鼻,喷嚏后则气通窍开,可转危为安。若素体血虚,加上手术时出血过多的刀晕者,则应内服补气、补血的药物,或中西医综合治疗。
(二)烙法
烙法是应用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方法。烙法分两种,火针烙法和烙铁烙法。
1.火针烙法 古称燔针焠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激患部的治疗方法。分粗针与细针两种,粗针用以刺脓,细针用以消散。细针应用时将针烧红后对准患部速刺速出,目前对瘰疬偶而用之,至于其他外科疾病则很少应用,故这里仅介绍粗针烙法。
粗针形如细筷,系铁或钢制成,长约18~21cm,针头尖细而圆,针柄较粗或圆或方。它是借着灼烙的作用来代替开刀,从而达到脓肿溃破引流,并能防止出血的目的。
(1)适应证:附骨疽、流注、流痰等肉厚脓深的深部脓肿等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赘疣、息肉以及创伤出血等。
(2)用法:使用时将针头蘸麻油在炭火或酒精灯上烧红,在脓腔低处向上方斜入烙之,脓即随之流出(需要疮口开大,可在拔针时向上一拖,取斜出方向;需要疮口开小,可在拔针时取直出方向)。一烙不透,可以再烙,烙后可插入药线,使疮口一时不致黏合,便于排脓通畅。至于进针深浅等,均与“切开法”相同。
(3)注意点:禁用于筋骨关节之处,头面为诸阳之会,而且皮肉较薄,亦应禁用。年老体弱、大病之后、孕妇等不宜使用。胁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探刺,以免伤及内膜;对红肿热痛的阳毒小疮,一般不用,否则反增肿痛,加深溃烂。
2.烙铁烙法 古代系用银制,现多为铁制或铜制。目前主要以电灼器代替。烙铁头如半粒小蚕豆大小,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烧灼病变处,既可止血,又能烫治病根。
(1)适应证: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肉等。
(2)用法:先在患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用烙器烧赤烙之,对赘疣、息肉等,可用剪刀齐根剪除后再烙,如脉络裂断,可在出血点烧灼。
(3)注意点:使用时避免患者看见,以免引起精神上的紧张,而发生晕厥之变。禁用于血瘤及岩肿等病。
(三)砭镰法
俗称“飞针”。它是用三棱针或手术刀锋在疾病患处,浅刺皮肤或黏膜的方法,从而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
1.适应证 急性的阳证,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疖痈初起等。
2.用法 局部常规消毒,然后用三棱针或手术刀锋直刺皮肤或黏膜,快速移动击刺,以患部出血,或排出黏液、黄水为度。红丝疔患者用挑刺手法,于红丝尽头刺之,令微出血,继而沿红丝走向寸寸挑断。下肢丹毒及疖痈初起,可用围刺手法,用三棱针围绕病灶点刺出血。
3.注意点 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禁用于阴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击刺时,应避开神经和大血管,宜轻、准、浅、快,以免伤及经络或出血过多,刺后可再敷药包扎。
(四)挂线法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其机制是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慢性切开的目的。
1.适应证 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
2.操作法 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入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如没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顶穿,再从顶穿处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回入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在结扎折断时,用以引橡皮筋作更换之用),再在橡皮筋下先垫以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分别在橡皮筋上打结处予以绑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上述保留的丝线。
上面介绍的是橡皮筋挂线法,如采用普通丝线或纸裹药线挂线法,则在挂线以后,须每隔2~3天解开线结,收紧一次,因而延长切开日期,橡皮筋因有弹性,一般一次结紧后即可自动收紧切开,所以目前多采用橡皮筋挂线法。
3.注意点 如果瘘管管道较长,发现挂线松弛时,则必须加线收紧,以免不能达到切开的目的;且须仔细探查瘘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五)结扎法
又名缠扎法。它是利用线的张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的治疗方法。
1.适应证 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较大脉络断裂引起活动性出血者。
2.操作法 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如截除脱疽坏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预先用丝线缠绕十余转,渐渐紧扎。如较大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结扎所使用的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粗的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3.注意点 禁用于血瘤及岩肿等病。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未脱,应候其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三、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有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浸渍法等。
(一)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用能起引流作用的各种方法,达到脓液畅泄,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目的的疗法。引流法有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术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或丝棉纸或拷贝纸等做成。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的线形药线备用。药线有外黏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黏药物的药线。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引流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无死骨的存在,利用药线纹形之螺纹可探查有无死骨,如触及粗糙骨质者,为损骨。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目前将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1)适应证: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2)用法:分如下两种。
①外黏药物法。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分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黏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黏药物,多用有提脓祛腐作用的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
②内裹药物法。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有腐蚀化管作用的白降丹、枯痔散等。
(3)注意点:药线插入疮口中,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向下方折放,再以橡皮膏固定,外用盖膏药或油膏。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黏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2.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cm,粗细约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能使脓液畅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目前均用塑料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铜制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