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纳斯·C.波林
不论是家长还是相关人员,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要言教,尤其要注意身教。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榜样的力量。对于孩子们来说,榜样的力量更加重要和明显。儿童少年最突出的心理行为趋向之一就是好模仿。家长或相关人员自己天天打麻将、抽烟酗酒,孩子可能跟着干;家长或相关人员热衷看书学习,孩子也可能跟着学。所以对儿童少年的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做出榜样。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做给孩子看。当然,榜样并不是做做样子,用现在的时髦话就是“作秀”,那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榜样是内在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这才是真家伙,才具有真实的力量。装模作样迟早总要露馅儿的,而一旦露馅就成为恶劣形象,对孩子们的影响将极其恶劣而糟糕。因此,大人做榜样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美国科学家、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莱纳斯·C.波林儿童少年时期就是得益于家里的一位真实的榜样。
莱纳斯·C.波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有的4位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杰出人物之一。
莱纳斯·C.波林1901年出生在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他的父亲是位药剂师。这位父亲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高度的工作热情。他干起事情来可谓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不容半点儿马虎,给人一种近乎神圣的感觉。不仅如此,干起工作来,他总是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和感情,干得津津有味,充满生气。父亲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和态度,深深地吸引着幼小的波林。童年时期的波林越来越对父亲的工作感兴趣,总是跟在父亲身边,津津有味地观看父亲配制各种粉剂和药膏。父亲做的一切也都使小波林感到特别新鲜、特别神奇。瞧瞧,几种东西混合在一起竟然可以治病!小波林入神地观察着、思考着,真想把这一切都学到手。父亲告诉小波林,干什么事情都得认认真真、仔仔细细,随意不得。比如配制这些粉剂和药膏,是要给人治病的,关系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一丁点儿差错都不能出。生病的人用了这些粉剂和药膏就可以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结结实实、高高兴兴地工作和生活,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父亲从事的工作和谆谆教诲使小波林终身不忘,影响了他的一生。
不幸的是,小波林9岁的时候,父亲竟英年早逝。小波林不仅十分悲痛亲爱的父亲突然离去,也惋惜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极好机会,失去了一位极其难得的良师益友。他在心里对父亲说:好父亲,我一定好好向您学习,做一个热爱学习、热爱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求知欲和上进心十分强烈的小波林没有因为心爱的父亲的去世而消沉,而是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他童年时代的好朋友杰弗里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里还有一个小实验室,波林就经常去观察学习。有一次,波林被一个实验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只见人们先将氯酸钾和糖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滴上几滴浓硫酸,激烈的反应便发生了,先是产生大量气体,最后生成了碳。波林觉得这实在太神奇、太有意思了。从此,小波林对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波林上高中后,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进行各种有机实验。由于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不久便考入俄勒冈州州立学院。
然而,波林刚刚上了两年大学,不幸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的母亲又生病了。波林一方面为母亲担忧,另一方面要面对家里越来越困难的经济状况。波林不得不暂时中断了学业,帮助别人做定量分析,挣点钱来支持家庭生活。这种艰苦的生活整整过了一年,他才又回到俄勒冈州州立学院,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像他的父亲那样特别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因而深受老师的赞赏。
波林在俄勒冈州州立学院毕业以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加利福尼亚工学院。他的学习更加认真刻苦,成绩也更加优异,刚刚24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从此他留校任教,直到1963年。后来,波林又到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民主学院研究中心担任物理学和生物学教授。1967年到1969年,波林又任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1973年以后,波林一直任波林科学和医学研究所研究教授。
波林长期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波林研究的范围虽然很广,但都涉及化学键的本质问题,其中有用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的研究,有用电子衍射气体分子的研究,有对物质磁性的研究,有对血清性质和抗体结构、蛋白质结构、普通麻醉作用的分子基础及异常分子致病作用的研究等。波林创立了杂化轨道理论,对化学键作出了重大贡献。波林对结晶化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晶体半径的概念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林规则”。波林还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纤维状蛋白质分子的a螺旋体模型。
波林在他杰出著作《化学键的本质》中,阐明了化学结构论中的共振论点,介绍了原子电负性标度、原子轨道杂化、共价键的方向性、键长与键序的关系、键能的计算与原子半径、部分离子性和金属的化学理论概念。波林还著有《量子力学导论》。以上两部著作至今仍然是现代结构化学方面的经典性著作。
波林由于在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分子结构方面的突出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54年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波林还在其他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多次获奖。
波林还发表了400多篇科学论文。
有人问波林:“您一生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诀窍到底是什么呢?”波林笑着说:“因为我对随便什么新东西都很感兴趣,都想对它考察和研究一番,看看这些东西与我原来的想法是否一致。如果是一致的,我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如果不一致,我就必须下功夫去了解它、掌握它。”这就是波林从小形成的不可遏止的工作热情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波林由于成就巨大和声望极高,全世界有30多所大学都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波林还是一位非常关心国际政治的社会活动家。他热情支持进步力量,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战争。
由于美国大力进行核武器的实验和研制,原子武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波林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应爱因斯坦的要求,同一些科学家一起,于1946年成立了“原子科学紧急委员会”。1952年,波林发表演说,呼吁美苏和平共处。1955年6月,波林和另外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宣言,反对美国发展氢弹武器。
波林保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和勇敢行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敌视,并认为他同情进步力量,几次都不准他出国访问。美国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还传讯了他。
1957年,波林进一步开展反对核武器的活动。他在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说,指出核战争会使“美好的世界化为灰烬”。
1958年,波林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一份呼吁书,要求缔结一项国际协定,停止核武器的试验,指出每一次核试验“都会使全人类的健康受到损害”。在波林这份呼吁书上签名的有美国2000多名科学家和其他国家8000多名科学家,其中有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01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35名、苏联科学院院士216名。不久,波林因此又受到美国参议院国内安全小组委员会的传讯。一些议员甚至威胁要以“蔑视国会罪”对波林起诉。但波林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决心为全人类的利益奋不顾身。他面对美国统治当局的威胁、恫吓,始终没有屈服。
1959年,波林以美国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
1962年,波林分别给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写信,再次敦促两国停止核试验。
1963年,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授予波林诺贝尔和平奖。
1971年,苏联政府授予波林列宁国际和平奖。
1972年,波林获得马丁·路德医学奖。
波林一共发表了100多篇关于社会和政治的文章。
1973年和1981年,波林两次来我国访问和讲学,表达了对我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受到我国人民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