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世上聪明的孩子很多,所谓的小神童世界各地都有。但那些聪明过人的小神童未必就能成就大业。所以历来负责任的真知灼见者,都指出成才的第一要素是艰苦奋斗。没有勤奋垫底,是建不成高楼大厦的。这是一个朴素而不可移易的真理。印度小神童、杰出的物理学家、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再次为此提供了一个铁证。
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在振动与声学、乐器学、超声学、气象学、胶体光学、光电学、X射线衍射、磁学、电介质及光谱学等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在1928年,他首先发现了光散射的新效应。他通过实验发现散射光中有新的不同波长成分,这和散射物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拉曼效应”。“拉曼效应”成为研究物质分子结构和化学分析的重要工具。因此,拉曼于1930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成就卓著,使人肃然起敬。他创办了拉曼研究所和印度科学院,任所长、院长,被英、法、德、美、瑞士、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许多大学、科研机构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等荣誉。
拉曼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走过了许多艰难曲折的道路。他于1888年出生于印度马德拉斯邦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教授数学和物理,对拉曼影响很大。拉曼的母亲性格坚强,对拉曼形成自强、自信、自立的气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拉曼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并非贫寒,但印度当时在英国统治之下,殖民主义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蔑视印度人。拉曼那种家庭也毫无社会地位可言,这给拉曼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拉曼从小聪明过人,14岁时,在一所印度语学校受过初等教育后,就被地方当局推荐到马德拉斯学院上学。院方收到推荐信后,见到的竟是个小孩子,以为地方当局投错了公文。经反复查对证实无误后,才让他参加复试。当时印度大学招生一般由地方推荐就可入学,但院方认为拉曼还是个小孩,很是怀疑他的学识。然而复试的结果,拉曼的成绩名列前茅,这才令人刮目相看。入学两年后,16岁的拉曼就获得该院文学学士学位和优秀学生奖章。18岁时,他又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当时印度的最高学位。拉曼经过申请获准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但拉曼难以筹集到去剑桥的路费,只好作罢。拉曼于是设法找工作,自谋生计。然而,拉曼虽然是凤毛麟角的优秀大学生,但他是印度人,在殖民统治下,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拉曼想留校任教,但当时印度大学的教师也几乎全是英国人,又没有如愿。拉曼再退而求其次,想到中学教物理,也因所谓“超编”而落空。为了温饱问题,拉曼不得已投考总督府财政部门,被录为事务员。他在那里陆续干了10年之久,一面积攒资金,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先后发表了30多篇有关光学、声学和乐器的论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拉曼攀登科学的道路真是布满荆棘。尽管他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获得若干奖励,但由于英国殖民者的压抑,在很长的时间里得不到英印当局的重视。直到他的著名论文《光束传播论》在法国物理学会季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重视后,才得以扬眉吐气。然而,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要聘请他担任兼职物理学教授时,仍然遭到英籍教授们的反对,他们执拗地不愿跟一个印度政府的科员共事。拉曼为此义愤填膺,并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同情。许多国家的大学纷纷邀请拉曼讲学,这才提高了拉曼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望。此后,拉曼成为专职教授,争得了专心科研和教学的权利和条件。
拉曼虽然屡遭挫折,却始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最终获得成功。拉曼对成才之路的体会是:“不浪费、不虚度每天剩余的一点时间,即使是五六分钟,也要很好地利用,若是游手好闲了,就是有天赋,也不会有所作为。”这是金石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