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对于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的父母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对之百依百顺,娇纵溺爱;有的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爱护备至,衣食住行安排得十分优裕丰厚;有的父母处处护着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也加以袒护;有的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留下财产,生怕孩子受穷;有的父母禁止孩子与平民百姓为伍,想法设法使孩子进入“贵族”圈子,以便从小就“熏”一点“富贵”气,等等。所有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短视的、粗俗的、有害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有的父母则与此相反,他们对孩子从小严格要求,将孩子安排到一种朴素的、好学的、勤奋的甚至艰苦的环境里去接受锻炼和考验,这是一种远见的、高明的看法和做法,大凡有出息的孩子都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的调教分不开。法国科学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布里埃尔·李普曼的情况可资借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可说是一位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科学巨擘。他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谦虚好学、诲人不倦、不慕虚荣、埋头苦干、生活简朴;他在很多科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广有发明创造,特别是在电学、热学、光学、光电学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成绩卓著;他发明了毛细管电位计、电毛细管发动机、毛细管电动机、彩色照相干涉法、变阻箱、电流计和水银电动测力计;他创立了电守恒定律;他推演出气体电压缩的必然性;他预见到石英压电现象的可塑性;他撰述了《热力学教程》《声学和光学教程》《绝对静电学单位》和《数理教学》等著作,硕果累累。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由于才智和品德超群,深孚众望,享誉世界,许多国家都以重金和高位请他去定居和工作。但他都丝毫不为所动,执着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由于学识渊博,声名显赫,各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前来追随他,向他求教。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无私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使其中的很多人都成为有名的专家和学者,两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玛丽·居里就曾经是他的学生。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价值连城,如毛细管电位计,无论向哪国申请专利,就会立即成为百万富翁,但他将这项发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法国物理学会。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之所以具备这样崇高的品德、这样杰出的才智和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否则,他可能只是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无所作为的花花公子。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的父母都是法国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品格端正,对事物的看法有着高人一等的见识。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845年出生在卢森堡。父母当时在卢森堡供职,在贵族府任家庭教师,颇有地位,待遇优厚,生活相当阔绰。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法国人,深深眷恋祖国和人民;他们也没有忘记时时将这一点告诉孩子。这使幼小的李普曼虽然身在异国,却很早就已经懂得要爱自己的祖国,那里才是自己的根和家。他的父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绝不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一项决定性行动。他们痛感他们当时所处的卢森堡的环境对儿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周围都是一些达官贵人、小姐阔少,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他们深深担心儿子会受到那些人的不良影响,于是不顾主人的再三挽留,带着刚刚3岁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法国,并选择了巴黎市文化气氛最浓厚的拉丁区安下了家。这一举动对于李普曼的一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影响。
李普曼的父母都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谦虚谨慎、诚实厚道;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刻苦努力。他们对儿子的教育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例如他们的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父母总是教育小李普曼:“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对小李普曼说:“东西要放整齐,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而且要放好。”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对小李普曼说:“吃饭前要洗手,要注意卫生。”他们带着小李普曼出去玩的时候,总是耐心地向他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培养他观察事物、求取知识的兴趣。这些日常教育看似平凡,可正是这些坚持不懈的平凡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小李普曼的个性和品格。这在李普曼长大成人以后,表现得十分明显。
李普曼小学毕业后,该进入一所什么样的中学呢?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学习风格来说,中学也许是最重要的。李普曼的父母经过反复了解和分析,选择了巴黎亨利第四中学,因为这所中学以学风严谨而著称,对学生的管理严格,教育有方;学生则虚心好学,孜孜不倦。父母的这一正确选择又使李普曼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