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书商的魔法和孩子的梦
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深夜,你失眠了。窗外漆黑一片,偶尔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号叫。突然,你看到一个长鼻子、扁嘴唇、翘下巴的干瘪老太婆,戴着黑头巾,穿着黑长袍,骑着一把扫帚,“呼啦”一声从窗前飞过,钻进了前面的树林。紧接着你听到你们家的黑猫蹑手蹑脚地开了门,然后一溜烟地向树林方向跑去……终于天亮了,黑猫还在呼呼大睡。你踢了它一脚,问它昨天晚上去哪儿了。它说它哪儿也没去,做了一整夜的梦,梦见巫婆正在指挥它用皮鞭抽打邻居家的哈巴狗……
这无疑是一个“原型”。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被压抑的、遭到禁忌的潜意识世界。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放纵(包括暴力和乱伦),二是魔法或巫术(历史上关于巫婆和魔术师被处死的记载是常见的事)。因为这两者都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起到破坏作用。越是遭禁忌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人们渴望的东西。它通过各种变形的梦和故事形式不断地重复出现,特别是童话(最典型的当然是《格林童话》,而不是《安徒生童话》)。
《哈里·波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包含了一个时时刻刻想要冲破压抑的孩子的所有梦想。它是一个充满了巫术和魔法的神奇世界。但它更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感的世界,因为这个魔法世界被包围在以姨父为代表的“麻瓜”的世界中。哈里·波特就在这两个世界(想象的魔法世界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来回穿梭。如果哈里·波特只在魔法世界,那么他最后只能成为一个恶魔。相反,如果他只在“麻瓜”的世界,那么他最终就只能是一个挺着啤酒肚,不停地打饱嗝、剔牙的小市民。正是这两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彼此纠葛,才使它们同时获得了意义。这也算是作者罗琳构思巧妙的一面。
与《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皮袜子》等经典故事相比,“哈里·波特”的世界事实上并不神奇,甚至也算不上什么创新。想想阿拉丁神灯和土耳其飞毯,那才叫神奇。但《哈里·波特》却创造了别的故事无法比拟的另一种奇迹:市场神话。美英书商就是这个神话里面的超级魔法师。
既然神奇故事会让孩子(甚至成人)着迷,那么就让它神奇到底。因此,与《哈里·波特》配套,出现了少儿版、成人版、电影、电视、DVD、公仔系列、主题餐饮、扑克牌、避孕套等近百种注册商品。其宣传和销售策略跟麦当劳如出一辙。中国目前有哪一家图书公司有这般气派?哪一家出版机构能跟“华纳”兄弟公司相比?不能?那就只好炒“哈里·波特”了。
据说《哈里·波特》的前4部被翻译成了55种语言,销售了近2亿本。第5部出来了,初版起印数接近1000万册。这对于患了严重“便秘症”的中国图书市场来说,真是一个魔法般的数据。这个数据让中国的书商和图书媒体惊奇得嘴巴一直张着。难道中国作家没有编儿童故事的才能吗?当然不是。是中国图书市场缺少真正的魔法师。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气馁。我们的图书发行也有过辉煌的岁月。20世纪60年代,“红宝书”的发行量是多少?我真的不愿意打击英美书商,10亿册!我还可以告诉他们,那都是自愿买的,没谁逼迫。因为都说写得好,所以大家都去买,几亿人,人手一册,而且都读得万分入迷。从心理深层看,这跟今天西方人迷恋《哈里·波特》的情形也差不多。
发行量具有传染性,就像谎言一样。我感到困惑的是,本来,哈里·波特是在魔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来来往往的。现在,书商制造了另一个让人无法逃脱的魔法世界。对神奇故事着迷的孩子已经被他们勾了魂儿了。读的、看的、听的、玩的、吃的,全都是“哈里·波特”,极其无聊。书商魔法师当然不会管这些,他们唯一的兴趣就是销售量。最后的结果是,在书商年复一年的炒作下,系列作品一部接一部,系列玩具配套出现,就像一连串咒语;怀着梦想的孩子们,看来只有永远待在那个魔法世界,直到他们变成一个个小巫师。
附记: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跟今天大多数孩子一样’罗琳的童年和少年的经历没有曲折和离奇的地方’在爱和游戏中度过。罗琳的“遭遇”是从青年时期开始的。
离开父母、融入社会的过程’成了对今天年轻一代最大的挑战。要放弃童话般的生活’要为独立的世俗生活积蓄力量、获取通行证’要迁就不同类型的人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在短暂的工作(物质)与一生的事业(精神)的冲突中痛苦地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罗琳是成功者。
我觉得罗琳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1)她很少看电视’而是喜欢读书和思考’这对她的讲故事能力和想象力非常重要。凡是像土豆一样滚在沙发上、手里总是握着遥控器的人’将一事无成。(2)她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是深刻的’当成人世界及其价值体系对童年回忆构成伤害的时候’她总是竭力保护自己的记忆。那种遇到阻力就放弃的人也是可悲的。(3)在处理工作(生计)与事业(写作)的矛盾时’她是坚强的、执著的、具有承担能力的;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也敢于舍弃’因为她对自己的追求抱有信念。最后我要提醒的是’罗琳写作的成功’与她大量阅读文学经典是分不开的。如果不是高中和大学期间对文学经典的广泛阅读’或许就没有罗琳。因此’不管你将要干什么’都必须接受完整的人文教育’盲目休学的想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