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走出“零和游戏”,从损人利己到合作双赢 (3)
第二天,上柱国子良入见楚王。楚王说:“寡人得以返国为王,是因为把东地五百里许给了齐国。如今齐国派人索取土地,如何是好?”子良道:“大王不能不把地献给齐国。大王身为一国之君,金口玉言,已经答应献给具有万乘之强的齐国五百里土地,如果食言,便是不守信义,以后便无法同诸侯结盟缔约。大王可以先把土地献给齐国,而后再进攻齐国。献地于齐,这是讲求信义,然后再以武力夺回,这也无可厚非。因此,臣以为应该献出东地。”
子良退出,昭常入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使者来索取东地五百里,该怎么办?”昭常说:“这地不能给楚国。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有广大的地盘,如今割去东地五百里,这便使我国的领土少了一半,为此,虽有万乘之国的称号,连千乘的实力都没有。因此,为国为民计,这土地绝不能给!臣请求镇守这东地五百里。”
昭常退出,景鲤入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人索取东地五百里,这可怎么办?”景鲤说:“东地肯定不能给齐国。可是,单凭楚国也难以保住这块地。另外,大王身为一国之尊,金口玉言,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不兑现,天下的人都会说您不守信义。可是楚国又难以独守此地,因此,臣请向西求于秦。”
景鲤退出,慎子入见楚王。楚王便把三位大夫的计策讲给慎子听:“子良见寡人说:‘不能不献东地,可以先献地后施武力夺回。’昭常见寡人说:‘不能献地东地,昭常愿意守住东地。’景鲤见寡人说:‘不能割地于齐。不过楚国无力独守,臣请求救于秦国。’寡人用他们三人中谁的计谋更好呢?”慎子笑着答道:“大王可以同时采纳三个人的意见啊!”楚王顿时变色道:“你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允许我借鉴他们的意见,说完了大王就知道三计并用的可行性。大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次日起兵,到北面齐国去献地;然后,派昭常为大司马,明天令他前去镇守东地;同时派景鲤率五十乘车,向秦国求救兵。”
楚王听从了慎子的计谋。子良到齐国,齐国派使者接受东地。而昭常却对齐国的使者说:“我奉命镇守东地,并且与东地共存亡。我这五尺之躯、六十之龄,以及三十余万楚国将士,甘愿为守东地而献身。”齐王对子良说:“大夫您来献地,却让昭常守住东地,这是为什么?”子良说:“臣是传达楚国之君的意志,而昭常假借王命。请大王进攻东地,征讨昭常。”然而,齐国的大军还未到达齐楚边界,秦国就派了五十万大军到达齐国的右部边界,说:“齐国无信无义,阻止楚太子归国,又要强占楚国的东地五百里,这是不仁不义之举。如果停止用兵,也就罢了,否则,我们就与你们决一死战。”齐王非常惊恐,赶紧请子良回国,又向西出使秦国,以解举国之难。就这样,慎子既兑现了楚王的诺言,又保住了土地。
在楚东地五百里的归属问题上,慎子等人的最终目标其实是统一的,即不想承担言而无信的骂名,更不想交出东地五百里。但慎子之前三个人的意见都存在缺陷,显然都不足取。慎子综合三个人的意见向楚王提出了最佳方案:派上柱国子良到齐国转交土地,以此证明楚王是守信用的。在此之前,先派昭常保卫这片土地,他以大臣君保国的名义去做,既无损楚王的威望,又可保证土地的安全。但齐国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楚齐交战,也可能楚败于齐。为保险起见,同时求助于秦。最终,本来很棘手的问题被圆满地解决了。
在最初楚襄王和齐王的博弈中,楚襄王身在齐国,寄人篱下,所以齐王占据博弈的绝对优势,迫使楚襄王答应自己的非分要求。但是楚襄王善于听从众臣的意见,善于和臣子合作,汲取众人的智慧,同时又利用了秦国作为牵制齐国的第三方势力,迅速扭转了博弈中的劣势地位,赢得了成功。
这就启示我们:生活中,仅凭一己之力,鱼和熊掌很难兼得;集众人之力,两全其美的结果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博弈法则:
善于和众人合作,汲取众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智慧,才是大智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任何一个臭皮匠的智慧都不难求,问题只是难在如何把三个臭皮匠的主意折中为实用的一个智慧,从而扭转自己在博弈中的劣势地位,才是人生必须具备的博弈智慧。
与弱势结盟,让自己成为主宰者
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在国会中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让人意外的是,他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身为国王,但个性软弱,明哲保身,经常对国会里的自由派让步。了解俾斯麦的人都知道他平常最不屑这种缺乏骨气的人。
俾斯麦的选择的确让人费解,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诸多愚昧的举措时,只有俾斯麦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他并没有满足,仍然不断努力,请求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鼓励国王保持自尊来统治国家,同时慢慢恢复王权,使君主专制再度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力量。眼见俾斯麦如此支持自己,国王非常信任他,并把他当成自己不可缺少的左右手,什么事都找他商量。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继承王位。然而,新的国王很讨厌俾斯麦,并不想让他留在身边。
但是威廉一世与俾斯麦与自由派的对立都依然没变,自由派依然时常攻击他俩,想吞筮他们的权力。年轻的国王感觉无力承担国家的责任,开始考虑退位。这时候,俾斯麦再次出现了,他坚决支持新国王,鼓动他采取坚定而果断的行动对待反对者,采用高压手段将自由派斩尽杀绝。
尽管威廉讨厌俾斯麦,但是他明白自己十分需要俾斯麦,因为只有俾斯麦的帮助,才能解决统治危机。于是,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虽然两个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国王对他的重用。每当俾斯麦威胁要弃宰相之职时,国王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让步。俾斯麦聪明地攀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掌控着国家的权力。
在俾斯麦与强势的自由派的这场博弈中,俾斯麦最初也处于孤立状态的劣势,当他权衡利弊,选择了与弱势的国王结盟这个策略时,借助国王这颗特殊的棋子,逐渐在博弈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最终将对手彻底击败。此外,由于俾斯麦对国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致使国王再也离不开俾斯麦这个强有力的后盾了。
博弈法则:
在博弈中,如果你处在弱势时,一定要理智地选择自己的合作对象,如果你依附强势是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强势已经很强大,他们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而与弱势结盟将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让别人需要你而依附你,让自己成为主宰的力量,从而转变为博弈中的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