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苛求圆满
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
——《曾氏家书》
曾国藩曾认真研究过《易经》,他得出的结论是:太阳过了中午就会西落,月亮盈满后就要亏缺,连天地都不那么完美,更何况人,更何况人生呢?所以人应当悦纳自己和别人欠缺的地方,不要苛求完美。
曾国藩除了能容纳人事的缺陷外,有时甚至会刻意“求缺”,自己制造一些缺憾。湘军攻克天京,大获全胜后,曾国藩反而十分忧虑。他知道作为清朝二百年来权势最大的汉人,一举一动都将引来众人的瞩目与猜忌。而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更使清廷对他心生忌惮。于是,他不但在请功奏章上,有意显示谦逊,把功劳让与他人,更要求裁撤湘军,又让九弟曾国荃回乡养病,故意留下一些缺憾,这样才终于化解了与清廷决裂的危机。曾国藩的“求缺”,不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无原则地压制自己,而是一种面对功利的谦退态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放弃。
“断臂维纳斯”一直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无不带给人美的感受。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像一座纪念碑,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女性的柔美和妩媚。
令人惋惜的是,这么美丽的雕像从发现起就没有双臂。于是,修复原作的双臂成了艺术家、历史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当时最典型的几种方案是:左手持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双手拿着胜利花圈;右手捧鸽子,左手持苹果,并放在台座上让它啄食;右手抓住将要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待入浴;与战神站在一起,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但是,只要有一种方案出现,就会有一种反驳的道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保持断臂反而是最完美的形象!
残缺让维纳斯更加神秘和迷人,这就是残缺的魅力所在。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既然人事本不圆满,我们又何苦执迷于完美呢?
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很喜欢唱歌,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但他同时也是一所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错。师范毕业时,他很苦恼,是继续学习唱歌呢,还是做一个教师?他想边做教师边用业余时间唱歌,这样就“两全其美”了。但他父亲说:“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椅子中间的地上。”帕瓦罗蒂深受启发,最后下定决心选择歌唱事业,经过多年潜修,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
任何事情都想得到,就是在苛求圆满,而这样的结局就是,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帕瓦罗蒂正是看透了其中的道理,才放弃了两全齐美的想法。
我们不苛求圆满,同时也不要苛求自己。希望自己完美无缺,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但实际上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就算是趋近完美的人,也未必受欢迎。有个心理学实验表明,大多数方面优秀而又有一点小缺点的人最受欢迎,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只是排在第二位,我们都是凡人,缺点让我们更加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心灵上也靠得更近。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人,也接纳自己。不要为自己身上无关紧要的小缺点而苛求自己,不要为自己不是完美的人而感到痛苦,苛求圆满是在增加自己的痛苦,不如轻轻松松地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呈现轻松的一面。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快乐地成长、进步。
箴言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苏轼
2放弃渺小,你就拥有了伟大。
——佚名
原谅他人,成就自己
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曾氏家书》
曾国藩力求举止都效法古人先贤,但是并不盲目模仿。他看到古人在做人问题上阐述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要学会敬和恕。他在教育后人的时候,也反复提到这一观点,反复告诫后人要先学会敬和恕,然后才能立身做事。
曾国藩所说的“敬”,就是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个人提升自己涵养的最佳途径,敬人者,人恒敬之;而“恕”,就是宽恕、原谅别人的过失。如果说“敬”是对自己的一种态度,那么“恕”就是对别人的一种态度。要在你死我活的复杂官场上学会宽恕,原谅他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懂得原谅别人的人,更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他的湘军与绿营之兵难免发生摩擦。一天黑夜,两方的人闯入曾国藩行台。曾国藩把事情的经过告知巡抚,巡抚不理,曾国藩只好第二天将兵营迁之城外,以避绿营乱兵。有人问为什么不和绿营的兵一较高下,曾国藩叹息一声说:“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意思是说,大敌当前我怎能为个人利益而泄私愤呢?
曾国藩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受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有岳州、靖江、湖口三次大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靠了这种忍让和宽恕,曾国藩终于成就了大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天子,也有被人冒犯的时候。
楚庄王在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命宠姬妃嫔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将士们都喝得十分畅快,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下令点烛夜宴,还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席上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奔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没有缨带的就是刚才的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话,却命令先不要点蜡烛,而是大声说:“我今天设宴,就是要与大家尽兴而散。现在大家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于是大家都把帽缨取了下来,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几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该战将表示不要赏赐,原来他就是几年前宴会上的无礼之人,正是为报楚庄王的宽赦才拼死杀敌。
楚庄王知道,处罚一个犯错误的将军,只需要他一声令下;但是要维护一个国家的安稳,仅凭自己下令,没有这些宴会上的将军们出生入死去执行自己的号令,国家也不可能保全。原谅他们,也就是在为国家谋福利,也是给将士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宽恕,使他少了一名胆大妄为的武夫,多了一名忠心耿耿的猛将。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那些人缘很好,为人所敬重的人,一般都是宽厚待人的人。在这方面的楷模,自然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总理和其他同志握完手,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打扰他工作。等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他连忙充满歉意地说:“总理真是对不起,我不知道您在等我。”总理笑着说:“哦,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谦和宽厚的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正是因为周总理对每个人都心怀宽容善意,他才成为我们最敬爱的人。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审视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否做到宽以待人呢?借给同学的书被弄脏了,我们还会在心里埋怨他吗?朋友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他已经非常内疚了,我们还有必要去增加他心灵上的负担吗?阿姨一片好意送给我们的礼物,打开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还会当场拉下脸来嘟嘟囔囔吗?还是让我们学习周总理的大将风度,以“恕”待人吧,原谅他人,也是在成就自己。
箴言
1宽则得众。
——《论语》
2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菜根谭》
3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
——叔本华
从自己身上找失败的原因
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
——《曾氏家书》
这是曾国藩在给儿子讲述如何做到“恕”字时的一段话,大意是:“孟子所说的‘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别人自然就会归服’,‘心中装有仁义,心中装有礼仪’,‘终身都铭记着人生忧患,就不会惹上一时的灾祸’等方面,都是对‘恕’字的另一种解释:原谅别人,就要学会自己先承担责任。任何自己参与的事情没有达到效果,都要学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是曾国藩毕生奉行的信条,他曾立下“慎字箴”,内容就是“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实,这种“内求于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孟子?公孙丑》中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意思是说,追求仁德的人内心好比射箭,先要端正自己的位置再射箭。如果射出的箭没有中靶,仁人不会去责怪那些射中了目标、胜过自己的人,只会反省自己的不足。对待万事也都应该如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要先学会自己承担失误的责任。伯启御敌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求诸己”的例子。
大禹做帝王时,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于是大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盘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终日粗茶淡饭,照顾百姓殚精竭虑。他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一年过去了,有扈氏知道了伯启的事迹,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当我们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都能像伯启这样,先从反省自己入手,改正有缺失的地方,就一定能赢得过去的那个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勇于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哪怕为此付出代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卡耐基曾说:“蠢人才会试图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更愚蠢的是试图让别人替自己的错误埋单。
“那个新来的同学很讨厌”,小月对好朋友敏敏说。敏敏问她为什么,小月又支支吾吾说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