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定式的樊笼
思考是智慧的引子,智慧只属于会思考的人。没有思考,就没有智慧。
在印尼的巴厘岛海湾里,有一条荒弃了的栈道,这条从岸边延伸至海里的栈道,原来是渔民登大船用的。被荒弃后,土著人巴拉克便把它当做钓鱼台。每天,巴拉克都蹲在栈道的尽头“钓”章鱼。
章鱼每到生殖季节,总喜欢往空螺壳里钻,并在里面产卵。章鱼有八根足爪,每根爪上都有上百个吸附性很强的小吸盘,能牢牢地攫住空壳。巴拉克抓住章鱼这一习性,把一只只系着索线的破坛烂罐放入海里,总能“钓”到不少章鱼。为此,巴拉克心中窃喜:“看来,这样的主意只有我才能想得出。”
一天,一位衣着整齐的陌生人登上栈道。他向巴拉克租赁了一只小船,在海湾里转悠了一圈后,又回到了栈道上,默默地观看巴拉克“钓”鱼。看了一会儿,他问:“你这章鱼卖吗?”
巴拉克说:“卖,卖呀!”
陌生人又问:“多少钱一只呢?”
巴拉克说:“一美元一只!”
陌生人说:“好!你钓上来多少,我就买多少!”
陌生人把从巴拉克手上买过来的章鱼,系上钓线后,又重新放回大海中……巴拉克和陌生人,一个占据栈道的左边,一个占据栈道的右边,巴拉克往海里放破罐子,陌生人往海里放章鱼。巴拉克时不时拉回破罐子,“钓”到不少章鱼;陌生人时不时拉回章鱼,“钓”回了不少破坛烂罐。
此后每天,他们都如期来到这里,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前一天做过的事。终于有一天,陌生人“钓”上了一只沾满淤泥的瓷器。陌生人用衣袖抹了抹泥污,看了看后,便急匆匆地离去了。一个月后,一支庞大的专业打捞船队,开进了巴厘岛海湾,为首的正是那个神秘的陌生人。
原来,他就是闻名遐迩的古董商迪默先生。
迪默指挥打捞队,以章鱼“钓”上的瓷器地点为轴心,地毯似的搜索、打捞海底沉物,收获颇丰。
此次打捞行动,迪默共获得价值一亿美元的宝物和古董。
迪默早已听说巴厘岛海湾海底有古物沉船,但不敢贸然轻信,正打算投资两千万美元先期勘探,看是否属实。没想到小小的章鱼竟帮了一个大忙。正是思考让迪默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哈佛告诉我们,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思考的价值,学会思考。人只有会思考,才会有智慧。智慧只属于会思考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时,总是容易用过去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方式或经验来对待和解决它们。但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去思考,而只是不分时间地点地运用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那么问题不但得不到及时解决,还可能会走很多弯路,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如果我们能进行充分思考,很多时候情况就会改观,很多新机会就会出现。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
思考孕育力量,它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
二战期间,一个叫斯塔克的犹太孩子和他的父亲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
“现在,我们唯一的资本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加1等于2’时,你一定要想到该大于2。”
在二战期间,有将近54万人被毒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但斯塔克和他的父亲幸运地活了下来。
1946年,父子俩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
有一天,父亲问斯塔克:“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
“35美分。”斯塔克说。
“是的,整个得克萨斯州的人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你应该说每磅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20年后,父亲去世了,斯塔克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在他成为麦尔公司董事长之后,他曾经把一磅铜卖到3 500美元。但让斯塔克声名远扬的,还是自由女神像的垃圾。
那是1974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给自由女神像翻新后留下一堆垃圾没法处理,不得已向社会招标。
垃圾谁喜欢啊,因此,几个月过去了,都没有人投标。
当时,正在法国旅行的斯塔克听到招标消息后,马上飞往纽约,未提任何条件,就在标书上签了字。
他这个举动,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因为在纽约,处理垃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到环境保护组织的起诉。
就在大家等着看犹太人笑话时,他却开始了工作。他叫工人把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将其中的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垃圾中的木头加工成小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废铅和废铝等做成纽约广场的纪念钥匙,就连灰尘,他也把它卖给花店做肥料。
你知道那堆垃圾经他这么一折腾,最后赚了多少钱吗?
350万美元!
一堆垃圾能值多少钱?毫无用处的垃圾也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在平常人看来一堆看似无用的垃圾却改变了犹太父子的命运。而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的视角审视问题的结果。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把别人弃之不用的垃圾变成财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正确的思考,是思考赋予了他们力量。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成功路上,千万不要舍不得动用你的头脑,让思考的火焰熄灭。正确的思考可以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换位思考,让你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
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只有换个视角,站在一个新的位置,我们才会看到更多的风景。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聘请营销人员,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公司招聘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梳子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梳子有什么用处?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没过一会儿,应聘者纷纷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丙。负责人对他们三人交代:“以十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报给我。”
十日期到。
负责人问甲:“卖出去多少?”
答:“一把。”
“怎么卖的?”
甲讲述了历尽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幸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
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甲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梳子,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又问乙:“卖出去多少?”
答:“十把。”
“怎么卖的?”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乙找到了寺院住持说:
“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上放把梳子,供善男信女梳理头发。”住持采纳了乙的建议,那山共有10座庙,于是住持便买下了十把梳子。
负责人又问丙:“卖出去多少?”
答:“一千把。”
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