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68900000008

第8章 为官京师遭贬黜(4)

范仲淹于是上书进行辩驳。他说,现在河渠已经疏浚,能否流入大海,事实俱在,根本不需争议。随着江潮而来的泥沙问题,在新开浚的河渠中,可以设闸加以控制。还有,疏浚河渠,固然必须耗用民力和粮食,但是与灾害相比是不值一提的。与其坐视良田被淹,造成饥馑,不如投资水利工程,保住良田。何者为是,极为显明。何况,有确实统计数字可以证明,治理的耗费,比不治理而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有何不可为?

他同时严正地指出,这种地方水利之事,应属郡县地方政府的职掌,是刺史、县令的职责。可是当今之世,只要有所兴作,则横议先至,非要闹到由朝廷出面作主不可,这样一来,地方官恐怕再也没有主动作为的意兴了!

之前,范仲淹按计划准备进行河渠疏浚工作时,曾经突然接到调职命令,要调他到明州。眼看他的治水方针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幸当地的转运使上奏范仲淹治水有方,希望能让他留任,以完成治水工程。朝廷才重发人事命令,把他调回苏州。

除了治水外,范仲淹还没有忘记在当地发展教育。他非常清楚国家的忧患,没有比人才的缺失更危险的了。范仲淹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建房居住。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不如在此建个学校,广招天下学子,那能使多少人受惠啊。于是,他在这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学舍。这时有人问他,是不是建得太大了,范仲淹却很自信地回答,我怕将来还太小呢。

范仲淹请了两位有名的学者来讲学,一位是胡瑗,一位是孙复。在明末清初黄宗羲所编的《宋元学案》中,他们被列为宋学的开山者。书中赞胡瑗“以圣贤自期许”,“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孙复“筑居泰山之阳,聚徒著书”,两人皆致力于儒家之学的宣扬。还说到,他们都是范仲淹的门客。

孙复就是当初在应天府受到范仲淹帮助的那个秀才。之后,范仲淹还向朝廷推荐他为国子监直讲。

胡瑗是泰州人,深得范仲淹赏识。后来,朝廷要更定雅乐,诏求懂得音律的人,范仲淹推荐了无功名的胡瑗。胡瑗被授校书郎。胡瑗在苏州讲学达数十年,学生超过千人。庆历年间时兴建大学,中央还特地派人南下考察,参考他的办法,订定太学规则。太学成立后,胡瑗也前往任教。由于教育得法,每次礼部考试录取的人中,胡瑗的弟子总要占近一半的人数。这些弟子们分散到全国各地,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饱学之士前来讲学后,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1044年,宋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院,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兴盛,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

范仲淹晚年的时候在苏州还做了一件事。1049年,范仲淹拿出积攒的所有钱财,买了良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把这称为义田。又在城中灵芝坊祖宅建造占地200亩,环境优美的义宅,把范氏一族都集聚在内。宅内还设有义学,“立塾以教其人”。他认为:“物本天,人本祖。闾阎之人,有视其祖之子孙如路人,相毁訾,相并兼如仇敌,不知本尔。”

义田所得的租税粮食,供给全族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主要是为了救济族中的穷人,使范氏子孙免遭饥寒之苦。尽管受惠者仅仅局限于范姓族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力量举办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范仲淹是有开创之功的。

在设立这些之前,曾有范家子弟劝范仲淹在洛阳买地置屋,作为养老之所。范仲淹说:“人只要有道义之乐,身体都可当做外物,何况是居住的房屋?我今年已过60,来日无多,还去买地置产,恐怕不一定住得上。我所担心的,是在位高而艰退,不担心退而无居。”他坚持要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为宗族做点事。

范仲淹曾对小辈们说:“我们在苏州的族人相当多,和我的关系固然有亲疏之分。若以我们祖宗的立场观之,则都同样是祖宗的子孙,没有什么亲不亲、疏不疏的区分。我对他们中间的饥寒者,怎可不加体恤救济?况且自从我们祖宗积德百余年以来,到我才兴旺起来,做到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则他日我将以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即在今天,我又有什么脸敢踏进家庙一步?”

被诬朋党再次遭贬

1035年3月,范仲淹由知苏州左司谏秘阁校理员外郎,被调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至于是什么原因使他由地方调回皇帝身边,并没有记载。只有富弼为他写的墓志铭上说:朝廷知清议属公,就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由此推断,可能是因为朝廷受清议的压力所致。

范仲淹回京后,因废后案而产生的宫廷之争,仍然余波未息。废后的次年,宰臣吕夷简等人曾上表请立皇后。因为自从郭后被废之后,尚、杨二美人愈得宠爱,宋仁宗沉于美色,不问政事,朝廷内外大为忧惧。依照章献太后之遗诏所立的杨太后,也屡次劝谏宋仁宗,但不见成效。后来迫于各方舆论,宋仁宗才被迫答应。

宋仁宗诏立宋初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后,改立皇后案总算完结。虽然有监察御史提出章献太后三年之丧未除,不宜马上册立的意见,但仍在当年,正式册立曹氏为后。

范仲淹回朝后,宋仁宗已经冷静下来,开始反思废郭后的前因后果。他逐渐感到范仲淹等台谏官当年所说“皇后无大过,不当废”,实不无道理,并渐有悔意。这时,被废的郭后居住在瑶华宫,宋仁宗带着歉意,屡次派人慰问。有时还作乐府词赐赠给她,她也和答,语言凄怆。

这时,太监阎文应非常担忧,因为他就是当年和吕夷简等人煽动废后的魁首之一。他担心万一郭后与皇帝又重归于好,或因此恢复地位,他难逃一死。趁着郭后身染小疾,毒死了郭后。

阎文应平日恃势作威,甚至有时矫造圣旨,连执政大臣也不敢违抗他,是个奸佞之人。这次漏洞百出的谋杀,更引起天下人的极度不满。

谏官姚仲孙、高若讷提出弹劾,说“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阎文应因而被贬到地方。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的身份,列举阎文应的各项罪状,并拟就奏疏。

阎文应飞扬跋扈已久,虽被贬却仍有势力,所以范仲淹呈上奏疏后,他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情,把家里藏书中凡是有言兵者悉数焚毁,免得万一失败,被指为素怀异志,而遭灭家之祸。他还不吃东西,并嘱咐大儿子说:“我这次上疏,是要扫除君侧小人。若不胜,必定会得罪而死!我既死,你们兄弟从此就不要再做官,我只要你们在我的坟墓旁边,以教书为业,千万要记住。”

结果,范仲淹的奏疏获得皇帝的采信,并作出明确决定,放逐阎文应到岭南。不久,阎文应死于放逐途中。

当时,朝中的实权还在宰相吕夷简手中。范仲淹奉召回朝,他的作风不但一点也没改,反而论事益急,而且劝谏的范围愈来愈广,这使吕夷简一派对范仲淹的炮轰头痛万分。范仲淹为人正直小心,很难落人口实,想整他又不容易。因此,吕夷简只好暗中指使人嘲讽范仲淹,说他身为天章阁待制,是属侍从官,根本没有“口舌之任”,怎可不守本分,做起言官的工作来?范仲淹听到这种责难,他严正地回答:“论时事,正是侍从官的职责,我怎敢不勉力而为?”

吕夷简无奈之下,忽然想到政务繁重而难治理的开封府,于是决定调遣范仲淹前去治理。一方面可以使他无暇他顾;另一方面,等他有一天出了纰漏,可以马上予以罢斥,逐出朝中,正好去掉一个眼中钉。

1035年年底,诏命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在吕夷简别有用心的安排下治理开封府。哪知吕夷简的算盘打错了,在范仲淹的治理下,开封府是“处之弥月,京邑肃然称治”,反使他的声望节节上升。京师有歌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可见,范仲淹在开封府很有政绩,也很得民心。

最令吕夷简坐立难安的是,范仲淹非但没有出什么纰漏,而且把公事化繁为简。吕夷简本想以繁重的公务使范仲淹无暇他顾,他的这个计谋,也无法得逞。范仲淹时时关心朝中之事,常取古今治乱安危之道,劝勉宋仁宗;对于朝廷的施政得失,仍然时时提出批评。

这时,发生了一件关乎宋朝立国安危的事情。之前,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使宋的都城暴露在敌人的铁骑威胁之下。宋之所以要建都开封,是为了漕运之利,漕运是为了将东南财富运到京师来给养大批的军队,而大批军队则是为了守卫京城,免受北方的侵扰。因此当时是“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汉唐时代建都长安、洛阳,依赖天然屏障,而以最少的兵力守卫。但是宋为了迁就兵粮补给的方便,不得不以大量军队驻守在无险可守的开封。这种以人力代替山河之险的作法,宋太祖并不是不知道其危险性及所造成难以负荷的负担。所以在宋建国十六年的时候,就曾经想要迁都洛阳。群臣虽然反对,但却没人敢说话。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找了个机会说:“开封有汴渠水运,每年提供江、淮米数百万斛,京师数十万人均仰给于此。陛下有没有想过居留于洛阳将如何取得这些粮食?而且府库重兵都在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宋太祖对他的话并没有在意。当时身为晋王的宋太宗又再次进言。

宋太祖对这位弟弟寄望颇高,见他如此切谏,就解释道:“我打算西迁,不为别的,只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晋王说:“在德不在险。”

等晋王告退后,太祖才很无奈地对左右说:“晋王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像这样继续建都开封,继续仰赖军队,以大批军力取代山河之险,则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恐怕就要消耗殆尽!”

这个问题再一次爆发了,朝中有人提出迁都洛阳,范仲淹不同意,为此他又上了一次书。范仲淹虽然不赞成迁都洛阳,却赞成充实洛阳。原因有二:一是他认为现在国家太平,不适宜讨论迁都的问题,这样会造成百姓的恐慌;二是洛阳是历代帝王之宅,负关河之固,边疆不宁时可以退而守之。这点虽然比开封有优势,但洛阳已经很久没有为都城了,没有粮食的积蓄,各种防护都老旧了,现在不宜迁过去。不过一旦国家真正发生急难,需要退处洛阳以守之的时候,将凭什么守?因此,要在洛阳做好各种储备。他又提出一个办法,就是由朝廷以各种名义,逐渐充实洛阳的府库储积。陕西有余,可运而下,东路有余,可运而上,数年之间,必可使洛阳达到战备状态。这样一来,就可以有运用的余地。

范仲淹提出的这个办法,不失为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好构想。乍看之下,他反对迁都之议,似乎稍嫌保守,不够眼光。但从事实发展来看,当年澶渊之盟前,辽兵大举南下,有人主张迁商丘,有人主张迁四川,但就是没有人主张迁洛阳、长安,可见此二城的文化、经济条件已不复汉、唐旧观。

但是舍弃开封,实在也只有洛阳、长安可以拿来作为国都。而洛阳在当时的条件,除了据以防守的山河之险仍依旧以外,其他方面实在已不符合长久设为首都的要求。因此,范仲淹的意见,算得上是切合实际的权宜之计。

可是,北宋的首都始终没有依据山河之险的需要而迁移,这个争论,显然每次都因没有结果而不了了之。这个迁都争议,却是后来造成范仲淹与吕夷简二度大冲突的因素之一。

吕夷简与范仲淹在之前就爆发了直接的冲突。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于是他力陈治乱之道,皆由于用人之得失,得人则治,失人则乱。而用人之得失,实属宰相之职。他说:“天子要日理万机,对于用人,当然不宜一手掌握,可是也不可不察”。于是,他特地绘制一张百官图,按照职级品位,排出合理的及不合理的升迁顺序,然后加注:“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也!”这张图等于直接抨击吕夷简用人不当、有私心。

宋仁宗以迁都之议询问吕夷简的意见,他回奏道:“范仲淹,迂阔至极,只会放高论以求名,所言都不符实际。”

范仲淹听说吕夷简竟然在皇帝面前如此说他,就写四论以献,四论包含:《帝王好尚》《选贤任能》《近名》《推委》。其内容大体都在讥指时政,并且很不客气地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之言,不疑舅家,所以才会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中也有个张禹,正在坏陛下家法,不可不趁早辨识清楚。”

张禹曾是汉成帝当太子时的老师,汉成帝即位后尊他为师傅。后来拜相封侯,国家每有大政,必征询他的意见。有一次汉成帝怀疑外戚有问题,询问他的看法,而张禹因为自己年老,子孙又弱,不敢直言,最终导致了叛乱。张禹这种作风,很为当时的一位奇人朱云所不满,上书汉成帝“愿借尚方剑,斩佞臣张禹”!

同类推荐
  • 慈禧传

    慈禧传

    慈禧太后17岁入宫,27岁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废掉辅政八大臣,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时代。在之后的48年里,她三次垂帘听政,扶助同治、光绪两代幼帝成长,实际控制着晚清的朝政大权。本书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与整理,再现了慈禧的一生。
  •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王阳明的权谋与智道,研究并探讨他的思想理论,通过王阳明做官时的韬光养晦、荣辱不惊、居安思危、中庸之道等各个方面,告诉了读者如何左右逢源,并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如何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等等,进而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王阳明为臣智慧》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王阳明在仕途之路上的种种遭遇,深刻剖析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阳明的权谋之道,而且也看到了在王阳明的影响之下,他的众多弟子与同僚们因与王阳明的接触而发生的仕途上的转变。
  • 开国十少将

    开国十少将

    本书收入王诚汉、朱云谦、萧全夫、张至秀、傅传作等十位少将,介绍了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片断。
  • 曾国藩全鉴

    曾国藩全鉴

    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洋务之父、最后一位理学大师,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智慧、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本书收录了曾国藩的《冰鉴》《挺经》《曾国藩家书》这三部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并附录了曾国藩小传,力求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解读曾国藩治国、治军、治家、治学、修身的超人智谋,以供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默克尔从一名不知名的平民少女成长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在冷漠、枯燥、内敛,甚至没有女人味的外表下究竟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才能让她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迈向权力之巅?本书用细致朴实的笔法展示了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的的成长轨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处理危机的冷静,从联邦部长到党派领袖,最终,她以“我愿为德国人民服务”叩响人们的心扉,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成为德国总理。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将这位遥远的领导人带到读者面前,展现了默克尔沉稳、镇定的形象,以及她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特性。
热门推荐
  • 末战之王者归来

    末战之王者归来

    新人,新书,新思想,好事,好文,好作品,看着,看着,看不腻。
  • 易见清心

    易见清心

    林清清和易烊千玺认识到底是缘分呢还是缘分呢还是缘分呢,易烊千玺以为自己这一辈子都要栽在苏檬身上了,可是却误打误撞的遇见了她,直到现在易烊千玺还有些缓不过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在劫难逃吧。而她,她只能说,他在时,她从未羡慕过其他人.
  • 王者归来谁与争锋

    王者归来谁与争锋

    我会用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语言来写一本关于王者荣耀的小说。我会把人物背景转换一下。第一次写不喜勿喷,如果大家有不喜欢的可以告诉我,反正我又不会改,来打我呀!
  • 奈何最长情

    奈何最长情

    【初瑶】【日更三千,暑假完结!】<唐余一喜欢李未夭,众所周知;李未夭喜欢唐余一,埋藏心底。>大一那年,她遇见那个众星捧月的少年,欢喜寂静随他而动,独自一人将深爱埋藏于心底;大三那年,她极尽卑微,亦努力向那如星辰般的他奔跑,妄想抓住遥无边际的那抹星光;大四那年,她终于义无反顾,却被同学抨击的无地自容,于是落荒而逃,恰好与他擦肩而过。三年后她再次来到这座城市,与他相逢,他欣喜若狂,却不得不将她牢牢锁住,害怕她再次逃离……“你知不知道,你消失的那1576800分,每一分都让我记住,我到底有多喜欢你!”||走到如今,感谢你不曾放弃,情深至此,我愿长情。||【这是宠文√】
  • 侠龙之机

    侠龙之机

    通过一次世界的意外,让人类又回到了冷兵器的时代。从一个不起眼的凡人,走到了拯救世界的救世主。
  • 一世长安:纤弱女子江湖情

    一世长安:纤弱女子江湖情

    一场大火,将叶家小姐叶倾晨的记忆全部抹去。家族落败后,她只想在这个世上求得一方立锥之地,奈何命运的齿轮将她推到风口浪尖上。只有六岁的叶倾晨被“江湖骗子”樊鹤翁收留,从此跟着这个骗子师父游戏江湖。幼年时皇帝亲定的姻缘,命叶倾晨嫁给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千羽家族。从此,叶倾晨成为了千羽氏掌门人千羽寒的未婚妻,她和千羽寒的相遇是命中注定。两人在一番波折中相知、相恋。然而,叶倾晨没想到,在平静无波之下,却步步暗藏算计与杀机。 太子妃、皇后,乃至最后的女皇,满眼的繁华又如何能人叶倾晨的眼?她不过是想守着自己的爱人,一直到白头,一世长安。 看一个小小弱女子,在血雨膛风的江湖中,如何走上权力和爱情的巅峰!
  • 凤临异世:绝色修罗王妃

    凤临异世:绝色修罗王妃

    当身为天才杀手兼神偷”的亘熙穿越成为举国皆知的废才小姐。嫡母早逝,姨娘伪善,一面仁慈,一面狠毒。她受尽姐妹欺凌,甚至被退婚。她一直隐忍,等待有朝一日。既然让她不好过,那你们便都别想好过!蛇蝎心肠,自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逆天而行,成为修罗王城数一数二的高手。习幻术,练灵丹,收神兽……她要让他们知道,忤逆她的人,必须死!”
  • 恶魔校草放肆宠:还我自由!

    恶魔校草放肆宠:还我自由!

    本文介绍了校草郭少谦在学校的一次郊游活动里遇到了另一个学校的校花苏宁宁,男主角对她一见钟情,然后转校到女主所在学校,两人的绯闻传的轰轰烈烈。
  • 抹杀游戏

    抹杀游戏

    这是一个属于亡者的国度。有平民,有贵族,有秩序,有混乱……百年一次的抹杀游戏,又有谁能从中存活?死了吗?那好,现在正式开始吧!——————————————原创副本的无限流注:副本只是本书的一部分
  • 斗尊苍天

    斗尊苍天

    “一生唯尊,敢于天斗。”少年立誓,一斗苍天。看看废材少年,如何斗于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