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64600000002

第2章 关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代序)

李琦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恶浪中度过的。在党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日子里,周恩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忍辱负重,砥柱中流,尽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苦撑危局。

现在的中青年朋友也许已很难想象“文化大革命”时的情景,甚至认为有些事情是荒唐而不可思议的。有人往往会提出:周恩来为什么不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周恩来要执行一些明明是错误的东西?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要历史地来考察斗争形式的问题,而不能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研究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用这样的观点来看,许多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一直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他在党内外享有极高的权威。他对自己以为正确的重大决断,决不让步和妥协,而是要排除一切阻力去实现它。对他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周恩来也好,其他领导人也好,在当时情况下都难以反对。这种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是酿成“文化大革命”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永远记取。

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包括周恩来在内。尽管最初对有些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可是仍以为它的目的是发动群众,消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后来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预料。在广大群众特别是一大批青年中,已经形成一股狂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来势凶猛。周恩来曾试图纠正青少年中的某些过火行为,但他深知这绝非轻而易举能奏效的,只能根据条件和可能,采取独特的如鲁迅所说的韧性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式。“文化大革命”初期,周恩来不止一次地强调对群众运动必须“因势利导”。可以肯定,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所选择的方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和丰富的斗争经验,需要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位“文化大革命”史研究专家在对大量史料作了详尽的考察之后,提出:“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公众场合批评各种错误做法最多的党内高层领导人,当属周恩来。这也正是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从一开始就把周恩来视为他们篡党夺权的最大障碍的缘由所在。此后,无论是在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还是在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周恩来都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表现出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纵观“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周恩来同毛泽东在不少问题上的想法、做法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差别。就周恩来而言,他一方面必须处处维护毛泽东的威信,适时地、恰当地对毛泽东的指示作出全面解释、补充修订,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他又要抓住有利时机,提出正确的口号、措施和意见,见缝插针地、千方百计地加以贯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能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但是人民谅解他。毕竟历史为他留出的回旋余地太有限了!周恩来为人做事一向光明磊落,遇到这种情况,他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立党为公、相忍为党,这是周恩来毕生所恪守的信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环境下,党和人民的利益要求维护大局、避免分裂、保持统一,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减少损失,为拨乱反正创造条件。如果党分裂了,国家分裂了,军队分裂了,后果将不堪想象。邓小平说过,“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有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威信,说是‘全面内战’,到底不是大打,真正的内战并没有出现”。因为当时党还起作用,国家权力还起作用。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他用自己全部的智慧、信念和忠诚,竭尽全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这对于我们历尽坎坷却依然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党及其领导的国家和军队来说,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重要和幸运啊!

周恩来自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一直处在斗争前沿、政治漩涡的中心,历尽千难万险。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又是他一生中最困难、最艰险、步步充满荆棘的岁月,以至他自己也随时准备着什么时候被突然打倒。但是,身为党中央主持工作的领导人、国务院总理,他还担负着保障七八亿人民衣食住行和维系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难以想象的重任。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人民共和国仍须保持她独立自主、不容欺侮的主权和尊严。面对这样的局面、这样的重担,周恩来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一种崇高且不无悲壮的信念,挺身而出,拼死一搏。正是这种纯洁、坚定、明确的内心动力,驱使这位年逾古稀、身患绝症的战士无私无畏,为党为国,奋斗不息。

叶剑英元帅有一句诗:“最艰难处显奇才。”周恩来置身“文化大革命”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场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的损失,他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巧妙斗争,起到了他人绝难替代的历史作用,正可谓“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回顾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更使人感到陈云同志所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评价是多么公正和深刻。试想,没有周恩来及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作中流砥柱,林彪、“四人帮”就有可能篡夺并把持党和国家更多的权力,大批老干部将难有出头之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局面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单就保护和“解放”广大老干部这一问题来说,周恩来的历史功绩便难以估量。至于其他方面,如经济、国防、外交、统战、科技、文教等等,哪一项事业的发展没有浸透周恩来的心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这种别人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研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仅对历史,对现实也有密切关系。历史都是相联系的。只有深刻了解昨天,才能懂得今天,把握明天。要研究“文化大革命”,离不开研究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的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加强。

同类推荐
  •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的宗旨:回到民国现场找回最真实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谜!《在民国遇见鲁迅》把鲁迅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遮蔽,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
  • 张爱玲·她从海上来

    张爱玲·她从海上来

    难以忘怀的旧上海,还有那让人沉醉的男女情爱是张爱玲带给我们的印象。本书将把张爱玲的人生细细解读,佳人不再,岁月依旧。
  • 朱可夫传

    朱可夫传

    朱可夫出生于沙皇统治末期的一个没有任何显赫背景的普普通通的农家。如果没有战争的发生,朱可夫可能会成为一名毛皮匠,平凡地度过一生,除了家人外,不会被其他人记得。然而,由于沙皇扩军参战,朱可夫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朱可夫是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成长为名垂军史的伟大元帅,走过了光辉的战斗历程,在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由于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立下显赫战功,朱可夫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两次获得胜利勋章,此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以及多枚外国勋章。
  • 莫扎特音乐神童的故事

    莫扎特音乐神童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与坚持

    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与坚持

    个人有幸亲身参与了那个属于台湾曾经伟大的年代;目睹了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落。成功需要太多条件的配合和累积;环环相扣,步步演绎,成败得失,往往只是一线之差、一墙之隔。30年前,台湾在搞经济,大陆在文化革命;10年前,大陆开始搞经济,台湾却在文化革命。20年的间隔,许多台湾曾经发生的事, 如今在大陆又一一地重显身影。经济奇迹,那曾经是台湾的骄傲;骄傲的背后,也曾有不堪语外的辛酸。成功需要很多的条件配合,台湾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够复制;但是,失败的因子只要一端,失败的经验绝对值得警惕。由于个人曾经亲身经历了这些成败得失,或许可以为这得来不易的警惕,添加一份活生生、血淋淋的批注。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姝妃记

    姝妃记

    狠心是这宫闱中惟一的生存之道。林浣希初闻这句话时不过不屑一笑,她知道皇上终究是宠她的。可林浣希不知道的是,自古帝王多无情,对于嫔妃皆是只宠不爱罢了。她将自己的命运拴在那九五之尊的喜怒哀乐上,只得一场空。后来她杀伐果断只为那至尊后位,她不为任何人活只为自己。多年后再闻这句话她冷笑道:“错了,狠才是宫闱的生存之道,心,在宫闱是最无用的东西。”
  • 云中歌之陌上花开

    云中歌之陌上花开

    云中歌之陌上花开,这一情节故事让我们令人很难忘………”
  • 重生之重回14岁

    重生之重回14岁

    重生回来反转人生?打倒坏人?迎娶高富帅?杨一妡顶着一副十四岁的豆芽身材细数了下自己过去三十年来的人生,除了张婷抢了自己颇有美色的男朋友外也没什么仇人,至于那个被富婆看中后来横尸街头的男朋友,不提也罢。不过迎娶高富帅嘛!这个可以有!
  • 七月半:百鬼宴

    七月半:百鬼宴

    阴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而出。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觅食。然而这些孤魂野鬼,它们寻觅的食物究竟是什么?究竟是香火,还是活人的脑汁?
  •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 铸剑山庄

    铸剑山庄

    西风猎猎,雪花飘飘,天地之间一片银装素裹。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黑衫男子抬着一口楠木棺材,幽灵般徐徐行走在漫天风雪之中,任凭行人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他只无动于衷。他身如玉树,俊美绝伦,曾经傲视天地的一对黑眸闪着冰雪般的寒光,仿佛他的整个人和一颗心都已冻僵。每到夜深人静,他便要将这一口寸步不离的棺木打开,扶起棺中丽人,将一股真气注入她的体内,只为保住她的玉体不腐,保住她的绝世容颜永不凋零……
  • 错过是我们的缘分

    错过是我们的缘分

    我爱你时,你不爱我,你爱我时,我不爱你,我们之间终究要错过。。。
  • 再见人类

    再见人类

    在保证了生存繁衍和基本的欲望之后,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作为智慧体,存在的意义又到底在哪里?如果一个物种,与人类拥有同等的智慧,并且通过学习习得了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与艺术……那么人类的含义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了呢?所谓人类,难道仅仅只是一群直立行走、体表无毛的灵长类动物吗?如果一个物种在思想上与智能上与人类别无二致,只是外表上的差异,那么它们与我们,究竟是同类,还是异类?今晚,无关风月,只关乎于,人类存亡。
  • 从明星走上神坛

    从明星走上神坛

    悲催的重生了,新的人生,新的起点,上辈子活得太憋屈,这辈子精彩一点吧!愚蠢的人类啊,我要用音乐,电影,漫画,小说...来征服你们,我是腹黑大魔王,哇哈哈——程浩语录(因某些原因,第一章暂时无法观看)书友群:16393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