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与,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包括大型集会,专题讲座,艺术节,运动会,影视观摩,升旗仪式及校内外各种劳动,参观学习等活动。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作用也是任何课堂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但是由于参加集体活动时往往人数多,客观因素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既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又保障每个参与者的人身安全,确实是当前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本章从集会,野外救助以及公共场所防护三个方面简明扼要地给予概述,或许对老师和同学们有所帮助。
集体活动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为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拟订计划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学校在活动前要成立组织活动的领导小组,并拟订详细行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路线,参加人员,服装要求,交通通讯工具的准备,饮食安排,活动总负责人,专项工作负责人,各班级(学段,年级,小组)负责人等。要做好组织分工,分头开展各项准备工作。要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制定相应应急措施。如对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场馆内突发火灾,地震,骚乱等做出预测,同时还要开展预案演练。
其次,要做好活动前的安全检查及准备工作。包括:勘查活动场所,熟悉环境,明确进退场时间,地点,顺序和坐席区域,明确场馆内所容纳人数的最大限额。使用室内会场时,要确保会场前,后,边门能够随时开启进出,只有在出口通道足够应急使用的情况下才能指挥学生入场。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入场和退场的顺序,要给每个班规定固定的座位区域并定出互不干扰的疏散通道;若有多所学校参加活动,规划时要与相邻的兄弟学校协调,以免冲突。会前画出场馆平面图分发到班,指挥学生排队依次入场和退场。检查消防设施及安全通道,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组织参观活动,应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做到提前预约,避开参观人数处于高峰的时间段。要注意选择天气较好的时间。根据季节,气象预报情况提示活动参与者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冬季,风雪天注意穿棉鞋,戴手套,防止冻伤,感冒;夏季,阴雨天注意带遮阳帽,雨具,防止中暑,淋雨。炎热季节,白天一般不宜安排室外集会或大型集体活动,如确有必要,也应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尽量避免烈日强照,以免造成学生中暑。最好与公安,交通,消防,医疗,卫生,饮食等部门联系,争得协调配合。若需乘坐车,船,则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安全要求的交通工具,驾驶人员必须有执照。严禁使用非客运交通工具违章载人。如采取步行前往,应选择既便捷又安全的路线。参加活动的师生应统一着装或者佩戴统一醒目的标志,要有醒目的旗帜或标牌导引。
若有学生参与会场环境布置,涉及攀高悬挂会标,横幅诸事,必须有教师现场负责指导与保护。所选会场若在室内,建筑结构必须牢固;若在楼上且为木结构梁柱或地板,应考虑可承受容纳人数。若需燃放烟花鞭炮,应划定专门区域,远离人群,指派纠察,加以隔离,同时由专人小心燃放;若要放充气气球,氢气瓶应远离人群且四周无明火,请专人充气,指派专人管理,严禁吸烟或夹带明火入内。室内大型活动,电工应固守岗位,能够做到随叫随到,以便应急。准备移动电话,传呼机,喊话筒,哨子,队旗等通讯联络工具。准备适量应急药品。到少数民族地区或特殊部门进行参观学习时,应考虑不同民族习惯或特殊部门的有关纪律。应考虑师生人身意外事故保险事宜。活动前进行专项安全教育。最后,活动中安全防范措施要落实,强化师德教育和责任意识,提高安全意识。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坚守岗位,避免疏漏。一旦发生事故,则应以保证学生安全为核心,临危不惧,沉着处置,切不可抛弃学生,临阵脱逃。出发前及到达目的地后,返校前及返校后,都要清查人数,避免走失学生。乘车,乘船,乘机按核载人数乘坐,不得超员;不与司机攀谈,不大声喧哗;不将肢体伸出车窗外,不向车窗外扔废弃物。不要让学生携带危险品及不洁净食品。保证各个环节上的责任人坚守岗位,如班主任坚持跟班;在进出口安置指挥进退场的专职人员,配备喊话喇叭或其他指挥用具;在场馆内的疏散通道主干线,安全门,消防设施,电源等处设专人负责,并使各种安全设施处于应急状态。要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座次区域距入口的远近,安排进场和退场顺序。进场及退场要在专职人员的指挥下有序进行,要在每个班级队列的首尾各安排一名负责教师(教师不够时,可让班干部负责),以保持队形。在馆室内的参观活动应强调学生认识并牢记安全门的位置及安全通道的方向。活动过程中保证秩序,严禁学生在座席内嬉戏,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教师所处位置要尽量使自己所负责的学生在视野所及和指挥有效的范围内,如果所负责的学生较多,要分区域让班干部协助管理。
突发事故的处理
处理学校集体活动中突发事故的基本原则有:
(1)保持沉着镇静。发生事故后,绝不能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2)学生优先。在抢救和组织疏散过程中,必须本着先学生后成人的原则进行,尤其在危急情况下,组织抢救者必须首先保证未成年人的安全。
(3)就地抢救。事故发生后,对于伤员来讲,时间就是生命。在事故现场,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人力对伤员进行初步的抢救,如包扎止血,人工呼吸等。
(4)立即报警,紧急求援。事故一旦发生,就要立即安排专人向公安,医疗等部门求救,争取使医疗人员和公安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内赶到。
同时,还要即刻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和求援,以便政府和上级部门能及时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更大的力量投入救治工作。
(5)维持秩序,迅速疏散。发生事故后,在救治伤员的同时,要安排专人做好维护现场秩序的工作,以利各种抢救措施的顺利实施。如果情况危急,活动难以继续,则要由跟班教师迅速组织其他同学有组织地撤离现场,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尽快带回学校。同时,要尽快通知受伤学生家长到医院陪护。学校集体活动中突发事故的善后处理注意事项有: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学校和当地社会的安定局面,尽快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不要因事故本身导致其他不应有的事端。同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受伤学生及受惊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调节工作,逐步消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和其他不良心理反应。要依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学生家长,特别是受伤甚至死亡学生的家长的解释和安抚工作,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善后事宜,切不可激起事端,破坏学校正常秩序乃至社会的稳定。对于赔偿问题,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多加抚恤。特别要坚决防止有些领导麻木不仁,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家长要求不问是非一概置之不理的做法。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由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处理调查的,学校应当主动配合调查,提供证据,不可隐瞒事实,推卸责任。如果是责任事故,要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分别对有关责任人给予严肃的行政处罚;涉及刑事问题的,要由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事故处置完毕后,学校要认真做好吸取事故教训的总结教育工作,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易发事故及救护措施
学校集体活动中的易发事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拥挤踩踏事故。在组织室内外大型集会,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时,由于人员高度集中,当突发火灾,地震或天气突变时,极易引起人群恐慌,引发骚乱,进而发生学生倒地踩踏事故。救护措施:有明显骨折,压伤,头部着地伴头昏呕吐时应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因挤压践踏有强烈痛感者也应立即送医院仔细检查,谨防内脏器官受伤,延误治疗。学校应及时通知受重伤学生的家长到医院,要保证家长对伤情及治疗方案等的知情权。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应立即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故原因,责任人,证明人,以便后期依据有关法规合情,合理,合法做好善后处理。工具伤害事故。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对工具使用不当,工具结构不牢固,技术不熟练,相互配合不默契等原因易发生自伤,互伤,他伤的事故,如割,砍,划,扎,磕,撞,碰,压,轧等各种伤情。救护措施:轻度皮肤擦伤,由医护人员迅速清洗,包扎,并让受伤者休息,坚持按医嘱内服,外敷药物,避免接触污水,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若属骨骼损伤,肌肉内伤,重创伤口等,则应在做必要的应急处置后送往医院诊治,切勿随意按摩,揉搓,拉扯,以免延误病情,甚至造成更大伤害。还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通知家长,做好善后工作。
塌方,地陷,建筑物倒塌事故。塌方事故一般发生在挖沙,刨土,装煤等工作中,主要原因是工作面过高,中底层采挖过度,上层倒悬过多。地陷事故有可能发生在地下资源被大量采挖的矿区或曾大范围挖掘过地道的平原地带,也有可能发生在地质结构变动较大的地区。此类地带一般都有较明显的裂缝或发生地陷事故的先例,活动前应勘查,访问,尽量避开。建筑物倒塌主要指房屋坍塌,围墙倒塌,柱倒板落等各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建筑物已经报废,有安全隐患,而直接原因则往往是劳动过程中碰撞,震动,踩踏所致。救护措施:立即将未遇险的其他学生迅速撤离危险工作面,并观察周围环境防止更大塌方。要根据险情迅速求救。若有部分人员被埋压时,首先要判明被埋压的人数及其方位,然后组织营救。救人时,不可一拥而上,以防踩伤被埋压人员。应根据被埋压人员所在方位,迅速用手挖开。要慎用工具,以防铲伤被埋人员。救出遇险人员后,再据伤情妥善处理。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通知家长。陷入泥潭,沼泽事故。此类事故偶然发生在放牧,采挖药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中,事故原因是组织者没有事先勘测地形,不了解活动环境,活动者缺乏识别这类环境的知识和能力。救护措施:遇到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地要小心绕行,因为这种平地可能是泥潭。遇到布满苔藓的泥沼要绕行。有学生陷入沼泽后组织者和援救者不可蜂拥而上,而应抛给遇险人绳索,树枝,木棍,让其抓紧后拉出。旁观者不可乱喊乱叫,而应由组织者统一指挥,做合理的提示,指挥和营救。坠崖和掉入坑穴事故。坠崖事故发生的原因一般有四:一是踩空,二是跌倒,三是踩在泥,沙,草及松动的石块上,四是相互推搡,追逐打闹。掉入坑穴类事故一般发生在学农,学牧,植树造林,采药材,摘野果,打柴等活动中,往往因活动者不明环境,盲目冒进或精力过于集中,忘记周围环境所致。救护措施:呼叫姓名,调查遇险者是否清醒,询问伤情如何。将结实的绳索一端拴在上面的大树或巨石上,另一端系一支手电筒抛下,待坠落者自己系牢,发出信号后,再吊上来。若遇险者没有应答,需派人下去营救时,则应考虑挑选体型小,动作敏捷,头脑机灵,勇敢坚毅,沉着冷静,有一定组织才能和生活阅历的人下去营救。在放营救人员下去时,应让营救者用手电筒或小石子探测下面是否有积水,毒蛇,困兽,是否能看到遇险者等情况;同时,应用油灯,蜡烛探测试验下面是否缺氧。营救人员应密切注意绳索的磨损情况。在野外,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各种灾难会不期而至。当我们不幸走失的时候,要学会向外界求助,用各种方式与别人取得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发信号是很明智的一种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发出不同的求救信号。一般情况下,重复三次的信号都象征寻求援助。而信号的种类可以考虑有下面几种:发射反光信号,利用阳光和一面镜子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镜子,可以利用任何明亮的材料,如罐头盒盖,玻璃,一片金属铂片等等。注意环视天空,如果有救援飞机靠近,就快速反射出信号光。这种光线或许会使营救人员目眩,所以一旦确定自己已被发现,就马上停止反射光线。还可以发射烟火信号,这是比较容易实现又比较明显的信号之一。只要能找到一些干柴或者枯枝就可以了。不过,必须得把火烧旺了才容易被发现。由于原料有限,我们不能整天都点着火,而是准备妥当,一旦有飞机经过,就尽快点燃求助。燃放三堆火焰是国际通行的求救信号,而且这样安排也方便点燃。旗语信号,将一面旗子或一块色泽鲜艳的布料系在木棒上,手持木棒做大幅度的横“8”字形运动。如果双方距离较近,不必做“8”字形运动,可以简单地在左侧长划一次,在右侧短划一次,前者应比后者用时稍长。声音信号,如隔得较近,可大声呼喊,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间隔1分钟之后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