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栖的古猿是在什么情况下到地面上活动的呢?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人类祖先是非常留恋它们习惯了的热带雨林的,只是客观环境的变化,迫使它们不得不下地活动。就黑猩猩来说,它们生活在热带雨林,一般是利用前肢从一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它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不存在双足行走的选择压力。Y·科佩斯对古猿下地的历史提出过的看法是,在约1500万年前的非洲,那时地面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在被称为热带雨林的环境里生活着许多古猿和猴子。大约在800万年前,非洲大陆东部的地壳沿红海经过今日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其中沉降的部分形成了大裂谷;上升作用使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陆地突起,形成一系列的山峰。非洲地貌的突变,也影响到那里的气候和植被。原先从西向东一贯的气流受到阻碍,东部出现干旱,连续的森林开始断裂成一片一片的小树林,形成了稀树大草原,而西边则是茂密丛林。东西方生态屏障的出现造成了古猿的趋异分化。西边的群体继续生活在热带森林之中,最终成为现代的非洲猿类;东边一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稀树大草原的环境里,经过长期的历史磨炼,成功地演变为能双足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Y·科佩斯把上述事件称为“东边的故事”,也有人称为“裂谷学说”。
现代人的起源
现代人的起源与人类起源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人的起源是指现在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他们是怎样起源的,也就是说早期人类是怎样演变成人的问题,是从人到人的问题。而人类的起源主要指的是古猿怎样演变成现代人的问题,是从猿到人的问题,以及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较晚人类的问题,在时间上非常久远。现代人的起源只是指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离现代最近的一段,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的一个局部,一个阶段,近一个时期来有些报道把现代人的起源误解成是人类的起源,把整体与局部混同起来,使读者发生混淆。
1967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艾伦·威尔逊等提出了分子钟的假设,用免疫测量法确定各种灵长类血液蛋白的不同分量,从而推算出各种灵长类系统分离的时间,其结果是人属与黑猩猩属、大猩猩属分离的时间在距今500万年前。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叫“单一地区起源说”,这种理论认为现代人是某一地区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这个地区过去认为是亚洲西部,近年来则改为非洲南部;另一种叫“多地区起源说”,这种理论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
1987年,这两种理论又开始激烈的交锋。后来,这个研究组进一步做了实验。他们选择了其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妇女,以及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妇女共147人,利用她们生产婴儿时的胎盘,分析了胎盘细胞内线粒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线粒体在细胞核之外,它产生维持细胞生活的几乎全部能量。为什么要分析线粒体的DNA呢?因为线粒体的DNA与婴儿细胞核内的决定大部分身体性状的基因上的DNA不同。
线粒体的DNA不像细胞核里的DNA那样是双亲基因的混合,由双亲遗传,它只由母体遗传。其原因是精子的线粒体都在尾部,而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子,尾部没有进入受精卵,其线粒体也就消失了。另外,线粒体DNA演变的速度,比细胞核DNA的快5~10倍,因而在同一时期内,它能够积累多得多的变化。由于线粒体DNA只由亲体之一的母体而来,因而它显示出来的差别不是由于基因的重组合,而是由于基因的突变。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这个研究组发现,不同类型的线粒体DNA,有些互相相似,有些则差别很大。他们依据这些分析结果作了一个表示其相互亲缘关系的“系统树”,结果是这株“树”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而后很快分成两支。一支的线粒体DNA都是从非洲祖先而来的个体,另一支则来自非洲、亚洲、澳洲和高加索的祖先。对于这种情况的最简单的解释是,其共同祖先来自非洲。根据已知的线粒体DNA突变的速度,计算其年代为距今14万到29万年,平均为20万年。
根据这个实验结果,1987年初威尔逊等人提出,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在20万年(14万~29万年的平均数)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多达上万人的群体中的一个,这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约在13万年(9万~18万年的平均数)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他们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
现代人是否还在进化
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人类体质形态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讲的人类进化,是讲原始的、早期的人类进化到现代人的过程,不涉及现在的人的进化。那么,现在的人是否还在进化?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身高有微小的增加,牙齿的数目在减少等。现代人上下颌一般各有16颗牙齿,总共是32颗牙齿。但有人上颌或下颌的第三臼齿(智齿),甚至上下颌的全部第三臼齿,终生不再萌出,所以总共只有30颗甚至28颗牙齿。我们脚的小趾节有减少一节的趋势;我们肋骨的最下一对很短,有逐步消失的趋势;脑的结构可能更加精致,但这些都是很缓慢的过程。现代人的进化主要表现在体外进化和精神进化两方面。
(1)体外进化
人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因而工具是人的肢体的延伸和增强。各式各样的工具,刀、斧、铲、锄、水轮、风车以至舟、车、飞机等,都是人的肢体的延伸,它们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力学和相应技术的发展,为肢体的延伸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人脑要发挥作用,需要不断获得外界的信息。而外界信息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特别是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辅助工具不断出现。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使人的视力越过了银河系;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使人的视力深入到微观世界。光学、声学、电磁学等领域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感觉器官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人的感觉器官在体外的延伸。人通过认识自然来改造自然,而认识能力提高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感觉器官在体外的延伸来改善知觉能力。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可接收的信息大大增加,其功效也就愈来愈大。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一代一代的更新,开辟了人工智能的道路,达到了人脑在体外的延伸。即将推出的崭新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能看、听、说、画,使用有限的自然语言与人们交换信息。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又补充了人类智能的不足。电脑并不是人脑,却是人脑的延伸。人类在发展到其生活离不开电脑的时代,电脑就愈来愈成为人脑在功能上不可分割的辅助物,以致终于成为受人脑和电脑一起控制的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首先是上肢从支持作用中解放出来,两足直立行走,直立姿势为感觉器官获得更多的外界信息提供了条件。外界信息量的增加,促进了脑的发达,以至脑在体外的延伸,这种人的体外进化的顺序,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顺序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近十多年来,西方国家相当流行的认识是,信息技术就是3G。计算机以及通信网络所产生的信息必须通过控制技术才能对外界产生效应,这就是所谓的3G。但信息技术还必须包含信息的获取技术,如识别、检测、提取,也就是感测技术,再加入上述的3G,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感觉器官有获取信息的功能,而感测技术则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伸;传导神经网络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思维器官的脑有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计算机技术则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伸;效应器官有转化和利用信息的功能,而控制技术则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伸。于是,所谓信息技术的整体,它所延伸的正是人的智力功能。
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一部分脑力劳动得到了解放,一些复杂的或繁重的脑力劳动通过简单地按电钮进行操作来实现。人工智能愈发展,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程度就愈大,人对体外工具和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愈大,而人的自然存在、状态和器官的独立性也就愈小。
(2)精神进化
15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开始兴起,与这一时期机械的发达相适应,分析型的思维方式居于主导地位。分析方法包括实验、解剖和观察,把自然界的细节从总的自然联系中抽出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这种撇开总体的联系来考察实物和过程,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但它在深入的、细节的考察方面比古代哲学前进了一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方式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与个体农民劳动和手工业劳动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以狭隘的经验,尤其是个人经验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的思想状态的变化,这是人在精神方面的进化。思维方式的演化是人的精神进化的重要内容。这种变化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且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为基础。
在哲学上,中国古代和希腊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虽然强调对自然界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和笼统的,缺乏对这一整体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在工业革命的条件下,以功利主义的思维为中心,一切只顾眼前利益,走向各种极端,因而生态平衡受到工业的破坏。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获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能量转化定律、细胞的发现和进化论的提出,使人类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中期,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为系统思想提供了定量方法和计算工具。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型化、复杂化和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空间距离缩短,时间效果增加,速度加快。与此相对应,人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特点是综合性思维得到了重视,优先考虑整体、整体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人的思维方式的进步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人类思维和理智方面进化的延续,也是现代人进化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