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形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千米。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磷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形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排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废气排出,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汽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两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体长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在所有动物中,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以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鲸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早期捕鲸人的目标是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但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l%。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磷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做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除了捕杀外,鲸还受到其他威胁。与船只发生碰撞或受困、纠缠在捕鱼设备中时,鲸可能会受伤,有时甚至会丧命。越来越多的海中噪音会掩盖掉鲸鱼所发出的叫声,可能使它们更难互相沟通。人类对于鲸的潜在威胁包括制造会在鲸体内累积的化学物品多氯联二苯。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几十万只之多,而现在仅剩有大约有几千只了。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与永久冻土层快速融化,并导致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有人担心一旦流入海中的淡水量超过临界点,将会导致温盐环流瓦解。考虑到鲸根据海水温度的迁移模式,环流瓦解将导致温暖与寒冷的海水环绕全球,这可能会对鲸的迁徙造成影响。蓝鲸夏季时处在寒冷、高纬度的海域,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冬季时则位于温暖、低纬度的海域,在这里它们可以交配与生产。海洋温度的改变也会影响鲸的食物来源,暖化趋势也会减少盐分的分布,这将会对鲸的分布与密度造成重大的影响。援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鲸类专家组负责人兰达尔·里夫斯德华的话说,禁捕措施对大型鲸类的保护效果最为明显。在新发布的红色名录中,座头鲸已经从“易危”降级至“略需关注”,生活在南半球的南露脊鲸和常见的小须鲸也从“略需关注”降级至“低危”。
专家们同时指出,那些数量本来就稀少的鲸类仍然处于危险境地。蓝鲸、长须鲸、塞鲸等仍属“濒临灭绝”种类。南极小须鲸在红色名录中则被列为“数据不足”类,意为人类对这种鲸了解甚少,无法估算出种群的数量。
保护联盟在一份声明中说,总体而言,在所有大约80种鲸中,大约四分之一的种类仍面临生存危险,其中九种“濒临灭绝”或“严重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