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5300000019

第19章 立陶宛奇遇记(3)

考纳斯比维尔纽斯更小,看起来就像个小镇,市内也分老城区、新城区,任何角落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老城区面积约1.06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幸运地未曾受损,到处可见哥特及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中心地带为商店围绕的市政厅,许多都是16世纪的建筑。

老波把车停在广场边,指着街角的一栋砖造老建筑,说:“这就是摄影协会的考纳斯分会,隔壁是协会艺廊,也是你作品展出的地方。明天大伙儿都会来参加展览开幕!”

艺廊原名考纳斯摄影艺廊,如今已更名为富士摄影艺廊,因为大部分展览经费都是由富士胶片公司赞助的。好在该公司并不干涉经营,一切决策都听马奇加斯卡的。考纳斯分会是全国最活跃的,大部分国际摄影活动都由马奇加斯卡在此策划。

天已经够黑了,街灯却依旧合着眼,立陶宛人的节俭与惜物,从小地方就看得出来。能生活在单纯朴素的环境里,其实也是一种福气。

旅馆在新城区,一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与行人,整个城市寂静异常。正想问,老波就开腔了:“是啊,这里一到晚上就是这么冷清!前阵子本地报纸还讨论过,为何考纳斯不像许多欧洲城市,天一黑就不见人影。有人说是电视的影响,有人说街上不像以前那么安全,我倒觉得这跟生活形态有关。我们的老百姓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像西班牙人,午休时间长达四五个钟头,夜晚当然精力充沛,只想往外跑!”

摸不着头绪的用餐时间

“立陶宛”旅馆是我们在考纳斯四天的下榻处,虽说位于城中心,周遭还是沉静得很。旅馆规模不大,陈设老旧,可是入口处的镶铜旋转门、楼梯间的彩色镶嵌玻璃,仍能让人想见她过去的风光。维吉妮亚说,从前一切国营,“立陶宛”是考纳斯最好的旅馆。开放后,私人企业买不起,政府又没整修经费,气势已比不上后来新建的旅馆。

管理依旧保留着国营风格,每层楼都有带枪看守的警卫,可说是最令人有安全感的旅馆。除此之外,环境单调朴素,看起来就像给公务人员出差过夜的。不仅看起来像,我们很快就发现,住起来也像!每天都得自己铺床单,罩被套,然后去柜台领早餐票;被单、枕头套自然是一套用到退房。

行李安顿好,老波夫妇带我们上他家吃晚饭。那一整天,除了早餐跟日间塞过的几片饼干,我们还没吃到任何东西,肚子真是饿瘪了!

有关用餐时间,我们始终没摸着头绪,除了早餐在旅馆按时吃,其他用餐时间视陪伴友人而定,差异不可谓不大。大部分人一天只吃两餐,有些在12点左右吃,有些在下午2点吃,有些在下午5点吃,还有些到晚上10点多才吃。总之,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我们,在立陶宛的那几天几乎总是处于饥饿状态,时时羡慕着当地人那铁打的肠胃!

路灯已亮,才晚上10点多,路上冷清得却像三更半夜。老波家在老城犹太区,是一栋有小院子的公寓。指着坍塌的围墙,他无奈地耸耸肩表示:“院子是公产,还没从政府手里买下之前,谁也不会去修它!”

老波在此拥有两层空间,一层当工作室,一层当住家。在脱离苏联独立之后,政府除了发还土地及不动产给提供拥有证明的百姓,还让所有公民以低廉价钱向国家购买一套房子。艺术家们除了住处,还可得到一间工作室,多令人羡慕啊!

“每户人家只能有一次优惠购屋机会。”老波说,“那时凑不出买屋钱的人,现在都后悔得要命,因为现在的价钱,即使在优惠条件下,也比几年前要贵好多倍!”

他们家很宽敞,工作室更是大得叫人咋舌,虽然家具、设备都很基本,但夫妻俩的满足已写在脸上。

“你们老说台湾人有钱,可是在台湾,要千万富翁才住得起你们这样的房子!”我们跟他们打趣,老波却强调,其实他们国家的经济还不是很好,国民所得也低。目前每月平均薪资是388立特(litas,不到美金100元),官方的贫穷线是50立特(约美金11.5元)。“我们夫妻都有工作,收入算是很好了,可还是经常感觉钱不够用。真不知一般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

终于要吃饭了!维吉妮亚在工作室的壁炉旁摆了张小桌子,铺上桌巾,摆好餐具,点上蜡烛,放上音乐,还开了一瓶立陶宛香槟酒。气氛好极了,包心菜卷也相当美味!主人的盛情不用怀疑,可是,感觉仍然像是吃了顿减肥餐。香槟喝完上伏特加,主人频频劝酒,兴致高昂,客人把食物扫得一干二净,若有所失。

我们对立陶宛菜的渴求,大概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的……

老波的改装放大机

饭后,老波拿了些作品给我们看。他是非常用功的摄影家,效率也很高,作品得过许多新闻报道类大奖。暗房技术精湛,但放大机却是简陋的波兰机,这让我大为好奇。

“据我对这款机器的了解,它好像无法达到你照片上的高解像力。”

老波得意地笑了,答:“你说得一点也没错,我把它改装过!你看这灯头,原来的220伏特钨丝灯泡,被我换成了12伏特的工业用直流电小灯泡,灯罩内部原来的银色也被我完全涂黑了。像这样,光线无法反射,只能笔直地从我在灯泡前所加的毛玻璃穿过去,射到聚光镜、底片、镜头和相纸上。这样放出来的照片,连最角落的粒子都会锐利无比地显现出来!”

原来,老波在拍照之前是学工程的,难怪手艺这么好!要是他哪天生产放大机,我非买一部不可!老波替《立陶宛晨报》(Lietuvos Rytas)旗下的周刊工作,另外也在大学兼摄影课,接拍一些零星的案子。这份周刊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每期主题都以图片故事来表现。由于人手少,几乎所有图片故事都是由他一人担纲完成的。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工作量如此大,发表作品又这么多,他仍能维持一定的水平,且每期周刊总有一两张杰作,旺盛的创作力令人钦羡!

老波显然在这里干得过瘾之至,等我们翻完那一大沓杂志,他朝我们顽皮地挤挤眼睛,道:“朋友都说,这份刊物应该改名叫《波哲斯基周报》!”

意义重大的展览

第二天中午,老波带我们到摄影协会办公室。除了亚历山德拉斯·马奇加斯卡,《摄影家》所介绍的摄影家:罗穆亚尔德斯·拉考司卡(Romualdas Rakauskas)、朱斯凯利·罗马斯(Juskelis Romas)、约拿·达尼乌纳斯(Jonas Daniunas)、阿尔贝塔斯·史文希欧尼斯(Albertas Svencionis)以及史妮歌乐·米契可维修特(Snieguole Michelkeviciute)也都在等我们了,一张张笑盈盈的脸孔真挚又热情。

他们之中,有的腼腆,有的开朗,可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立陶宛专号》的喝彩,同时也对这么高质量的杂志如何生存感到好奇。这跟在世界各地碰到的情形一样,大部分人都以为我们有财团或政府单位支持,当听到内人与我既是创办人,又是主编、艺术编辑、美工完稿与搬书小工时,都惊讶极了!

我告诉他们,《摄影家》杂志之所以被大家看重,跟时机很有关系。欧美各国经济不景气,本来就凤毛麟角的严肃摄影杂志接二连三地停办,纪实摄影的发表园地越来越少。世上许多摄影家都愿意免费提供作品,希望我们的杂志能撑久一点,而我们能回报的,就是用最有力的编排、最好的纸张、最棒的印刷,将他们的杰作最忠实地复制。

展览下午5点开幕,马奇加斯卡带我们到楼下画廊看照片顺序有无需要调整。空间呈长方形,我那涵盖“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和“四季”等单元的70多幅作品,依序排在四面墙壁与当中两根大柱子上,其中一本书上的序被翻译成立陶宛文挂在入口处。尽管画廊经费短缺,海报印刷品质不佳,裱框与衬纸略显粗糙,我却对一切都满意极了!这个展览对我意义非凡,距离这么遥远的两个地方,因为摄影而彼此有了接触。而我若不是以摄影为志,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造访这个国度,也没有机会认识这群可爱的朋友。

开幕酒会简单而隆重。除了两朵鲜红的玫瑰花,摄影协会还特别印制了一份用皮面衬套装裱的感谢状,由马奇加斯卡郑重地交给我。它代表了珍贵的纪念与厚实的情谊。

温暖无比的同志情

酒会结束后,我们回到马奇加斯卡的办公室,每位摄影家都准备了最近的作品请我过目。

立陶宛摄影家的照片内容多半有主题,很少漫无目标、随兴所至地去拍。罗马斯在做完那组很美术性的染色作品后,就专注于以写实手法拍摄考纳斯的十几座废弃战壕。拉考司卡曾致力于表现立陶宛农民的生活,最新体裁则是借由裸体来歌颂少女的青春。年轻的史文希欧尼斯从彩色的拼贴作品转回黑白纪录。女摄影家米契可维修特则从男性人体转向风景。

他们从一个主题跳向另一个主题时,表现手法的差异性,简直不像出自于同一个人。勇于创新,不重复自己,可说是立陶宛摄影家的共同特色。

马奇加斯卡的最新作品依然让我赞叹不已。有一个系列以墓碑上的死者肖像为主题,因为立陶宛人认为,死者的灵魂会永远绕着在世的亲人不散,眷恋他们,也保护他们。这组照片他依旧用超广角镜头来表现,借景深把墓碑与后面的景物压缩成一个平面,形成生死两个世界的对照。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么一大沓照片当中,很少看到意念的重复,每张作品都有个别内涵,耐人寻味地诉说着生者与死者之间那怎么也断不了的牵连。

马奇加斯卡是以“市集”系列作品扬名立万的,很多人都以为那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要超越如此富有原创性的风格实在是太难了!若非亲眼看到他产量如此多、质量如此佳的其他作品,我也会这么认为。他的眼睛充满了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中随时燃烧着炽热的创作火焰,丝毫没有被庞杂的行政工作阻碍!这一点是让我最羡慕的地方。

看完照片,大伙儿又开了香槟,七嘴八舌地询问关于中国文化、台湾情形、我对摄影前途的看法、在学校怎么教学等问题。人人抢着讲话,把担任翻译的英文老师--史文希欧尼斯的太太忙得人仰马翻。

有人说:“你们帮了立陶宛人的忙,就是所有立陶宛人的朋友!”听到我们曾想卖房子办杂志时,又有人说:“你们要是把房子卖掉了,我们就从这里运砖头去台湾帮你们盖新房子!”搞得我们眼眶发热……

讨论告一段落,马奇加斯卡要我们夫妻坐好,正感好奇,就见在场的所有朋友都站起来,挥舞着手里的酒杯,扯开喉咙为我们唱了一首雄伟热情的立陶宛民歌。“歌词的意思是祝人快乐、长寿,希望你们和《摄影家》杂志都长命百岁!”

我们感激地频频道谢,他们却笑嘻嘻地表示:“我们这是在为自己打算啊!《摄影家》办久一点,我们的作品才有好园地发表嘛!”

“越穷的人越慷慨”--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在很多富裕的国家,摄影界人士有自筑围墙的情形,在这儿却让我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一天,在离家万里的小国立陶宛,我体会到了一份澎湃的摄影同志之情,令我至今一想到就温暖不已!

小国也有摄影博物馆

接下来的几天,马奇加斯卡为我们安排的都是“文化观光”项目。第一对向导是他的儿子马立欧和未来的儿媳妇裘姬达。两位年轻人长得真好看,这好看,除了五官清秀,最主要的是摩登社会青年人身上少见的谦恭、温良与持重。

首先,我们去了立陶宛的第三大城,也就是考纳斯北方168公里的苏列(Siauliu),参观“苏列摄影博物馆”(Siauliu Fotografijos Muziejus),也是我的展览巡回的其中一站。

苏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几乎被夷为平地,除了一所教堂是古迹之外,整个市区均为新建。创立于1967年的这座摄影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最大的一条人行道上,馆中设备同样朴素简单,所陈列的收藏品虽然不多,但经过细心整理与陈列,仍然可以让人对立陶宛摄影史的发展一目了然。

除了摄影光学与化学的发展史料,展览橱窗还依年代顺序,列出立陶宛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及著作。从早期用达盖尔摄影术创作的摄影家,到现今依旧活跃的当代名家苏卡斯、马奇加斯卡等人都在列。

除了常设收藏品空间,还有两个面积不小的画廊也有展览。那天展出的是一位立陶宛摄影家的“世界各地的女人”以及一位立裔美籍的摄影家作品回顾。

这么一个小国家的一座小城内,却有如此精心规划的摄影机构与终年不断的展览活动,真是叫人替民众高兴!见微知著,立陶宛的摄影人才辈出,不是没有道理的。

十字架之丘

下午继续开车北上,来到离拉脱维亚边境不远的一个圣地--位于多蒙台(Domantai)和尤盖夏(Jurgaiciai)两个村落之间、靠近卡贝河(Kulpe)的“十字架之丘”(Kryziu Kalnas)。

这个奇妙的小山丘,直到14世纪都是一座抵御敌人的要塞。人们会称呼她为“十字架之丘”,是因为在山丘顶上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十字架。自古以来,立陶宛农民就有制作大十字架,将其高高竖在住家附近,以驱邪避凶的习俗。

同类推荐
  • 达夫游记

    达夫游记

    郁达夫的一生,始终在路上。为了生计,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所到之处,他尽情领略,把“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唬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刘海粟语)。 本书精选郁达夫的游记、风景散文二十九篇。这些作品,写山水名胜、描景色风物,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自然知识,又注入个人的遭遇和情怀;语言不事雕琢,章法不受限制,才华横溢,不拘一格,风流倜傥,涉笔成趣。读达夫游记,他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和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
  • 伦敦环城骑行记

    伦敦环城骑行记

    生于英国伦敦的查尔斯·乔治·哈珀(1863—1943)是著名作家及插画家。其足迹遍布英国公路和海岸线,留下多本自制行记。《伦敦环城骑行记》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本。在当时的伦敦,每个周末会有数以千计的伦敦人骑行六十到七十公里,环绕伦敦寻访国道亦或者历史古迹,而作者也正是其中之一。与其他旅行者不同的是,作者在骑行过程中记录下了当时伦敦周边大大小小数十处经典自然和人文景观;自绘精美插图贯穿始终,不仅为本地人,也为外地甚至外国人提供了一本极为优秀的伦敦周边旅行指南。
  • 若有所思话德国

    若有所思话德国

    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情和挚爱,展示了作者与家乡同心、与祖国同行的赤诚之心和高度自觉,且全书不乏情真意切、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文风洒脱幽默的好文章。固此,我以为本书值得一读,因为作者的思考极有可能就是读者的思考,抑或能为读者的思考提供参考,确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 徐霞客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徐霞客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 血暗香待永生

    血暗香待永生

    有谁,在她的本世默默的等着她。她却在来世恍茫的生活……她是谁?她不知道。她只知道,也许,在某一个天的以边,有她的亲人。她能做的,也就只剩下了——杀人!抢劫银行!没错!她是黑客秉杀手!她要为她的亲人报仇,她要把她们留下的“财产”发扬光大!然后……就随着她们一起去吧!
  • 环天顶弧

    环天顶弧

    生而为人,何其不幸?泛古陆遭三大势力统治数万年:目空一切的半神、耀武扬威的兽、嗜杀成性的魔。三种势力互相牵制维持着冷酷的平衡。天生弱小的人类未曾得到神的庇护,世代于历史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当世界的支柱倾斜,人类该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两名人类少年为了未完成的理想踏上各自的不归路。他们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要想改变世界的秩序,必须成为神。
  • 忏月枭魔

    忏月枭魔

    何为魔?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从一个无名小卒起,他经历了太多太多,恐惧,死亡,杀戮,嗜血,暴躁,焦虑,残酷的现实与处境将他逼上了一个无法悔改的绝路。他要成魔!他要成为让天下为之惊悚的魔!只有这样,他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本来保护自己,来保护他想保护的人!“是魔又如何?我乃当今大魔神,尔敢违抗与我?若有不服者,杀之!”
  • 忌妒升级系统

    忌妒升级系统

    前世,吕忌喜得女神,不料却被忌妒自己的叼丝砍死。重生后,吕忌发现只要有人或物忌妒自己,自己的功力就会越来越深。上个茅房也能升级!“有没有搞错?这么关键的时候就不要忌妒我了吧!”有一天,天穹在妒我……本书等级:玄徒、玄者、玄师、玄灵、玄霸、玄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百鬼集

    百鬼集

    喜欢鬼故事吗?那就进来吧!大鬼、小鬼、恶鬼、怨鬼诸多鬼怪,尽在此集。人有好坏,鬼亦是,都说鬼可怕,但人有时比鬼更恐怖……一样的手笔,不一样的精彩鬼故事,刺激你感官,撩拨你的心弦;
  • 大叔,你好啊!

    大叔,你好啊!

    一个蠢货D3超级大逆袭,废柴兼机(sha)智(bi)为一体的炮灰魔女,在魔族战斗时误从极地法阵穿越到人类世界一名高二宅男家里,和XXX开始了一次次奇妙狗血の旅行......
  • 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卓越班组长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豪门娇女:冷酷警官别惹我

    豪门娇女:冷酷警官别惹我

    第一次见面时,他警告她不要多管闲事……第二次见面时,她千娇百媚对他讨好,却只换来他冷漠的逐客令……惨遭利用以后以为这一生不会再有关联,却不想生生牵绊,落入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无处遁逃……(1V1,宠文,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