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100000096

第96章 火箭是中国发明的吗

早在1450年,意大利人瓦尔图在《兵法十二篇》中首先提出拜占庭皇帝列奥六世(公元866—912年)时士兵用的一种投火器,很有可能是火箭。这便是火箭源于拜占庭说的开始。此后有不少英法学者持这一观点。他们还认为,中世纪时的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已经用火箭装置发射一种“希腊火”。“希腊火”是用沥青、硫黄、松炭等可燃物放入火罐中,用机械投射出去的一种武器。最早是用于公元前424年的贝利斯战役。潘吉星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撰文认为,这种“希腊火”不含硝石,因而不是火药武器。到了7世纪时,叙利亚人凯林尼科斯将“希腊火”作了重大改进,公元674年,拜占庭开始将改进的“希腊火”运用于战场,并有效地保卫了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美国学者帕廷顿认为“希腊火”是用一种联有唧筒的喷火管发射的。他认为这种发射装置不是火箭。

印度是火箭发明国的说法,起于18世纪的英国东方学者哈尔海德。1776年,哈尔海德将印度《摩奴法典》译成英文时,有“火炮”“火炮或任何种类火器”的句子。《摩奴法典》是古印度有关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间陆续编成。如果那时已有火炮或其他种类的火器的话,火药当早于此时产生。众所周知,火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已为世界所公认。最早记录火药配方的是唐初炼丹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时间相隔千年之遥。因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怀疑,印度学者赖伊即指出哈尔海德的译文有错误。

稍晚于哈尔海德的在印度的法国传教士杜布瓦,于1818年提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出现了“火箭”一词,并论证了这是一种投射武器,只是因为火药没有产生而“无法装填从古至今一直为印度人使用的火箭”。

《罗摩衍那》是古印度史诗,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在公元前300年就有了火箭,而且是“从古至今一直为印度人使用”,原因又是没有火药而无法装填,这个结论本身很容易使人产生类似衣服从古到今都有,只因为布还没有产生而衣服没有做出来这样的联想。许多专家认为《罗摩衍那》中的“火箭”那个词,直到1400年以后才用来指火药筒,而那时中国的火箭已有近200年历史了。印度火箭史学家戈代则认为《罗摩衍那》中的“火箭”一词不是梵文,杜布瓦把它误用了。

和哈尔海德、杜布瓦相类似,1880年,爱切顿和莫尔提出印度古代吠陀时代颂歌中已有火箭的记载。证据是其中的“agni”和“astra”为火箭的称呼,其发明者是韦斯法玛。这种说法中提到的吠陀时代,是古印度史诗《吠陀》的编订时代,《吠陀》是古印度最早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大约从公元前10多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编成。在这个时期已有火箭,似乎令人难以置信。赖伊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类似“希腊火”的纵火物,并非火箭。

美国学者维特认为以上学者都是把神话、传说当成史料,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他这样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并不能说服那些相信印度起源说的人,因而也只是一家之言。潘吉星在《论火箭的起源》一文中认为印度本土最早出现火箭是在1222年,那时蒙古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札兰丁曾在北印度使用过火箭。这就是说,印度人在1222年以前根本不知道火箭是怎么一回事。

赞同火箭源于我国的中外学者,一般认为火箭最早是起源于宋代。

“火箭”一词,始见于鱼豢的《魏略》,《魏略》记载魏明帝太和二年十二月(公元229年1月),诸葛亮攻郝昭,郝昭即用火箭射诸葛亮的云梯。不过那时的火箭是在普通的箭上扎上一些耐烧的艾叶、油脂和松香一类的东西,然后用弓箭射出,并非用火药来推进的。

印度火器史学家戈代认为火药和火箭均起源于中国,印度是从14世纪以后才陆续传入的。美国火箭史学家温特也认为印度真正有史可考的火箭出现于15世纪,而这时中国的火箭已出现很久了。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说:“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肯定是中世纪中国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火箭的记载,诸如《宋史·兵志》《武经总要》等。但对于中国是火箭发明国的说法,仍有人提出怀疑。其根据是丘浚的《大学衍义补》,丘浚(1420—1492年)这样说:“宋太祖时始有火箭,真宗时始有火毯之名,然或假木箭以发,未知是今之火药否也?历考吏制,皆所不载。不知此药于何时于何人?意者谓在隋唐以后始自西域,与俗谓烟火者同至中国欤?”英国汉学家梅辉立便首先提出中国火箭西来说,认为中国火箭是6世纪传入中国的。然而仅凭此一条史料,似乎又难以说明问题。因此火箭到底是哪一国发明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同类推荐
  • 小学生侦探推理游戏天天玩

    小学生侦探推理游戏天天玩

    本书精心编写的侦探推理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小学生面对扑朔迷离的案件,根据故事中提供的蛛丝马迹,通过逻辑推理,就会灵光一闪,智破奇案。这样的思维过程,不但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反应能力,还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书中还设置了让小学生开动大脑的拓展小栏目,趣味十足,让小朋友调节疲劳的神经,同时不知不觉中提升思维能力。
  • 请听,天气预报

    请听,天气预报

    本书作品内容以动物童话为主,有的写小动物的成长过程,有的写小动物的自然之趣,有的写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
  • 爱菲尔棒棒糖

    爱菲尔棒棒糖

    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爱菲尔棒棒糖》是一部儿童幻想小说集,共由《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爱菲尔棒棒糖》、《波江座晶体》、《灰骏马》、《苏珊的小熊》、《银盔》、《南纬十六点三度》、《十九号房客》等七篇幻想小说组成。这些幻想小说想象力丰富,字里行间体现了对真善的向往,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 庶民百姓的故事

    庶民百姓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王国简直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在那些语言浅显、妙趣盎然的美丽童话故事里,有的蕴藏着严肃的人生准则,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有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揭露了黑暗、鞭打了丑恶;有的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把世界各国许多童话名篇佳作装在一个美丽的花篮里,让它熠熠闪烁的光辉照耀下一代人茁壮成长,使孩子们梦幻般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 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电灯、电话、计算机的诞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牙刷、拉链、牛仔裤、电视机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生活方便而多姿多彩……这些发明创造被刻进了历史的长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无不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人类的创新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热门推荐
  • 国民初恋,校草殿下,我不屑!

    国民初恋,校草殿下,我不屑!

    冷冰冰的你,我是否可以成为冬日里的暖阳,是否可以成为你的唯一,是否可以吻你。两位王子,一位在霸道的威胁她,一位在默默的守护她。校草恋上冰公主。来看一看吧!
  • 伊格拉斯

    伊格拉斯

    你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吗?想!那你先变强吧!一个平凡的穷小子的不平凡之路。
  • 重生之天地我为至尊

    重生之天地我为至尊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却又有其无奈之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当你得到金钱权利女人之后是选择沉沦还是扛起解救万民的大旗?我本无心趟这浑水却不忍自己的亲人爱人就这样随着灾难而消散。
  • 最江湖

    最江湖

    徘徊在绝望深渊的红衣少年,举世皆敌。冷漠人皮下的是怎样另一张脸?宿命的对决,残酷的轮回。尽在这个名为江湖的地方。
  • 决策的智慧

    决策的智慧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每天,我们都会面对海量信息的轰炸,并且不得不做出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与决策。例如,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做哪类投资?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喝哪种口味的咖啡?那么,在这个“专家”云集的时代,我们又该相信谁?如何确定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如何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错误决策?
  • 爱曾似倾斜

    爱曾似倾斜

    旧爱,新欢,爱情的天平里,谁是唯一?“夕夕,假设,我爱的是别人,你还要嫁给我吗?”他眼眸微闪。陆之昂疑惑:“他明明是慕少,为什么选择当警察?”“爱要三分留自己。他给了你的人,是否给了他的心?”她语噎。罪犯要报复,选择伤害他最重要的人。二选一,他失去。“慕沉,忘了我爱你。”血染红心口,是脆弱的疼。我爱你,不曾倾斜的爱你。
  • 涅槃经游意

    涅槃经游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充气兵王

    充气兵王

    秦阳是个胖子,还是个上等兵,当有人问他有什么特长的时候,他就会非常淡定的告诉别人,“哥会充气。”
  • 无双冰帝

    无双冰帝

    任务目标:监视\回收第三律者宿体(必要时可击杀)目标资料:雷电芽衣,16岁,千羽学园一年生,MassiveElectric社社长千金……执行人:凯文·卡斯兰娜任务已放弃放弃原因:查无此人!
  • 一个男人的长城

    一个男人的长城

    此雄书一出,天下莫不雌服,《易中天品三国》委身为妻,《明朝那些事儿》甘做小妾,只有《狼图腾》尚可称兄道弟,被称为“男人必读,女人必懂”的奇书。作者足迹曾遍至长城沿线百八十州县,深受胡风影响,故首次以少数民族枭雄匈奴冒顿、突厥颉利、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大男人为主线,书尽这千年长城的万里杀机、奇谋诡计、帝王将相、军功英雄,道破男人好斗尚武之本性,弘扬正能量,再筑长城脊梁。文章语言嬉笑怒骂,笑侃历史,却又一针见血,道破实质,是读史明智的最佳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