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过秦相赵高“指鹿为马”的事,那是因为秦相赵高想试试自己的同行们对自己的畏惧程度,这是一种故意混淆是非的行为。但我们的先人并非由于篡权的野心,而由于粗心大意犯过“指驴为马”的错误。在我国的西北部的一些省份,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马”的地方,如野马山、野马渡、野马滩、野马大泉等,据说都是由于分布着野马的缘故。其实先人们看到的都不是野马,而是野驴。因为野驴在形体上比较近似野马,他们就“指驴为马”了。
野驴可分为两大类:亚洲野驴、非洲野驴。亚洲野驴有5个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西藏野驴、蒙古野驴这两个亚种。
野驴在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四川西北部。主要栖息在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地带。
野驴的体毛为沙黄色至深棕色,腹部为浅黄色,四肢内侧为白色。从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背脊毛;头顶至背脊中部长着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则长着近乎黑色的毛。野驴肩高90至150公分,体长2至2.4米,尾长50至90公分。体重在150至250公斤。从总体上看,蒙古野驴毛色略浅些。形体略小些。
野驴喜欢结群生活,一般五六只七八只不等,也有上百只结群在一起的,大约五六十年前,我国野外考察队员还发现过上千只野驴结群迁移的壮观场面。在结群走动时,大多为雄性成年野驴居首,幼年的野驴居中,雌性成年野驴居后。如果停驻下来或进食时,总要派出成年野驴当“观察哨”,一旦发现险情,“哨兵”即刻向群体发出警报,带头驴就领头奔逃,直至到达安全地带。野驴很善于奔跑,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们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栖息在沙漠地带的野驴在缺水条件下常可数日不饮水,极能耐渴。
野驴的食性较单一,主要吃野草、野葱、猪毛菜。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游走二三十公里,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终日大都为生活奔忙。野驴大约在夏秋之间发情、交配。为了选择理想的伴侣,雄性野驴之间免不了要有激烈的争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认输为止,输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体鳞伤,胜的一方也会留下些光荣的标记。受孕的雌野驴的孕期为一年左右,幼仔生下后就能跟随父母活动。野驴有时还与放牧在野外的家马自动交配,生下的后代体壮力大,运物载人都极受牧民的欢迎。野驴的寿命约为30年。
野驴有一种似乎矛盾的性格。它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因而极其容易发现险情。遇到野狼,它们就拼命奔跑,使野狼望尘莫及,但是对猎人却极少提防。在野外,它们只要发现汽车,就喜欢追过去,与汽车并驾齐驱,并努力争取跑在汽车前面。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送”到猎手的枪口前面,走向死亡。当猎手们驻营在帐篷里的时候,它们又常到帐篷前后张望,自动“送货上门”。野驴与野马的主要不同之处有:
首先从毛色上看,野驴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浅至近乎白色,对比度很鲜明,而野马则由深至浅较自然地过渡,色差不那么显明。
其次,野驴的背脊上有一条很清楚的背纹,而野马夏季背纹不明显,冬季没有背纹。
第三,野驴的鬃毛较短,而野马的鬃毛较长。
第四,野驴头部较小,而耳朵相对较长;野马的头部明显大于野驴,而耳朵又较野驴的耳朵短。
第五,野驴的蹄部窄小,野马的蹄部要宽大得多。
第六,野驴的四肢与躯体颜色一致,而野马的四肢比躯体的颜色明显地深得多,颜色近乎于黑色。
注意了以上几点,就比较容易把野驴和野马辨别开来。但是在茫茫野外的荒原上,远远地观察,也仍然难以分辨清楚,只有当野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近人们的时候,我们才能识别它的庐山真貌。
野驴在新中国成立前数量还不算太少,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开发范围越来越大,再加上少数人的狂捕滥猎,野驴的数量日渐减少,那种成百头群集的现象尤其少见。近些年来,国家很强调对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的保护,有的地方还划定了保护区,野驴的数量略有增长,偶尔也能见到上百头野驴群集的情况了。现在野驴已被定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共同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野驴家族繁荣起来的前景,终究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