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活该,被我大唐美女的独特风韵惊吓得掉水里了吧?
在我大唐,即使是比较讲究礼法的贵族妇女,彪悍起来也是豪放爽利不让须眉。您要是希望见识到扭扭捏捏、羞羞答答的“古典美人”可穿错朝代了。就连皇帝的大姨子小姨子们,高兴起来照样招摇过市不在乎平民百姓围观,诗圣杜甫就在某一年“上巳节”的芙蓉园里,围观到了著名的杨氏姐妹。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试译:三月三日天气晴朗,长安曲江池畔聚集了大批美人。她们意态浓远、神情自得、肌肤细腻、骨肉停匀。绫罗绣衣映衬暮春美景,金丝绣的孔雀和银丝刺的麒麟相映生辉。头上戴的是什么呢?翡翠片花叶直贴到鬓角边。背后缀的是什么呢?宝珠压住裙腰多么稳当合身。其中有皇宫里的后妃至亲,天子封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她们的宴席上有翡翠蒸锅烹出的紫驼峰,用水晶圆盘盛放的鱼鲜。这些东西人家都吃腻了,犀角筷子久久不动,鸾刀切了半天生鱼片细肉丝也空忙一场。那么她们吃什么呢?宦官骑马疾奔而来,因为是训练有素的御马,不扬起灰尘,他们络绎不绝地送来出自御厨的海味山珍。在她们开宴时,旁边的笙箫鼓乐奏出音乐,缠绵婉转能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一位姗姗来迟的骑马人,洋洋自得,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褥茵障。他本来是两位夫人的同族兄弟,却与她们关系暧昧,就像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也像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您想知道来者是谁?他的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千万不要近前,小心宰相杨国忠呸您一脸!
断炊了,大家欢欢喜喜上坟去吧
【寒食清明】
穿越到唐朝的一大好处,就是唐朝人特别豁达乐观、爽朗、爱热闹、抓紧一切机会享受生活。就说咱们现在体验的这些古老节日,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为了纪念、追思、标志农时或驱邪趋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一个接一个地全都变成大家开心娱乐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时光。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了。至少说到“清明节”,大家应该还都有个概念,知道这是给过世的亲友上坟扫墓的日子,但您知道丧心病狂的唐朝人在这一天都干些啥吗?
咱们这就穿越过去看一看。客人您等等,手别那么快,您看,落地时间设置错误了吧。
您问哪儿错了?这不是设的四月五日清明节吗?大哥,这“四月五日”是指阳历、西历、公历、格里高利公元纪年的“四月五日”,现代我们放清明小长假按这个时间放。可是在唐代,人家是按农历、夏历、阴历来纪年月日的。在唐朝,“清明节”大都是三月上旬,“春分”这个节气之后的第十五天,有时候甚至比“三月三上巳节”还早,所以到了后来,渐渐的“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就合三为一了,后世统称是“清明节”。
“上巳节”我们前面已经体验过了,这回要去体验的是“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是怎么回事,其实也有好多人都听说过,基本就是晋文公和介子推这一对君臣之间的恩怨情仇爱恨虐恋。君主落难时臣子割股相救,领导发达富贵了就把穷兄弟忘了,结果穷兄弟一生气跑进深山里躲着不出来,再怎么蒙主宠召也傲娇拒绝,最后闹到君主放火烧山,偏执狂臣子抱着棵柳树宁死不相见的地步,最后为了纪念这“忠臣”,大家以后在烧山这一天都禁止生火,还编柳条圈、插柳种柳来纪念介子推。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是据专家考证,其实“寒食节”的起源并不是它,而是周朝末期因为星象学说而产生的“禁火”习俗。按照古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火这个东西保存燃烧了一整年,特别是经过漫长的冬季,它也会疲累浸恶,需要像植物动物一样繁殖重生。所以在春天,大家要把“旧火”统一灭掉,为保证灭得干净,这个灭火时间长达一至三天。
“寒食”结束以后的第一天就是“清明”,在这一天,宫廷里要向外颁赐“新火”。宫里的小奴们在殿前一字排开,每人一套家伙,现场在榆木上“钻木取火”,第一个取火成功的,皇帝会赏赐他三匹绢、一口金碗。随后这火种被大家用榆木或柳木条引燃,分送出宫,赏赐给近侍大臣,以示皇恩宠眷。得到宫内“传火”的人家会把木条插在大门旁边,夸耀整日,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宫内“传火”有限,平民百姓家就别想了,老老实实自己弄新火种吧,这也是一项技术活儿呢。
所以穿越到唐朝的寒食节以后,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冷?没这么夸张啦,即使在长安,农历三月的日间平均气温也有十几摄氏度了,唐朝首都居民这时候都争先恐后地到户外活动呢。多穿件衣服,身上不会有太大感觉的,但是您的肚子里恐怕已经开始叽里咕噜作响了吧?
去厨房看看,冷锅凉灶,烟气不起,平时无论什么时候都保存着火种的炉炭这时候也完全熄灭。别说做饭了,您想给自己烧口热水喝都没门儿。您问那“寒食节”期间唐朝人都吃什么?难不成大家一起绝食三天?当然也不会。您揭开灶上这瓦罐瞧瞧,满满一罐子稀粥呢!这可不是普通的白米粥,人家有个专门名称叫“饧大麦粥”。您趁人不注意尝一小口,粥里有大麦的醇厚味和杏仁的香苦味……我说客人您别舀了一勺又一勺喝起来没完,这“饧大麦粥”的正经吃法可不是这样的。
作为寒食、清明节的特色食物,“饧大麦粥”的做法和吃法都相对复杂。先将大麦(或者粳米)熬成浆,煮熟,再把杏仁捣碎拌进去,冷凝以后切成块状,分给大家吃,吃的时候浇上麦芽糖稀。还有一种“干粥”,是把麦粉、粟粉、米粉炒熟,加水调成糊糊吃,有点像后世的“面茶”“藕粉”“黑芝麻糊”这些东西。
您说怎么都是稀的?您快饿死了,需要点儿干粮填肚子。也有也有,看这边这一笼“子推蒸饼”,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命名的,但它其实就是“枣糕”,把枣子捏在面里上笼蒸出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模拟介子推老兄被烧熟在山上的模样……您觉得这玩意儿太粗糙难下咽?呃,寒食节也有高级食物,叫“寒具”,这东西一直流传到现在,但大部分地方已经管它叫“馓子”了,是用蜜调水和面,抻成一束束细面条,盘旋弯曲起来下油锅炸,炸得金黄酥脆一碰就断,吃到嘴里又香又甜入口即碎。食用油在唐朝是贵重的东西,“寒具”大概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起。
饧粥、干粥、枣糕、寒具,这些都是容易保存的食物,在寒食节到来之前做上一堆储存着,断炊期间全家人就以此充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食物,既好吃,又好看,更好玩,所以在唐朝大大流行开,可以作为唐朝清明节的代表性标志,这就是——“彩蛋”。
那边的客人在喊什么?唐朝人抄袭基督教“复活节”?这脑袋被洗得……您请先去追究基督教抄袭古埃及风俗的责任,谢谢。
用鸡蛋来表示“重生”以呼应“万物复生”的春天,是世界多个地区都有的风俗。唐朝人在清明又吃又玩的彩蛋叫“镂鸡子”,也叫“画卵”,是把鸡蛋煮熟以后雕刻上各种花纹图案,并染色绘彩。搞得这么复杂,当然不纯是为了吃,各家各户会把自己镂刻过的煮蛋拿出来相互比试炫耀,这种习俗当时叫“斗鸡子”,也是寒食节的一大特色活动。
说良心话,这些冷粥凉糕、煮蛋炸面,就算敞开了任吃管饱,可连口热水都没得喝,生生往下咽,日子也够难熬的。大概是唯恐您穿越过去以后心情还不够低落,家里人招呼着,别犯懒发呆,赶紧准备东西,咱们还要出城去扫墓上坟呢。
旷野昏灰,乌鹊拖着长调子凄凉啼叫,一座座零散离乱的坟头间传来断断续续的哭声。有风吹过,纸钱纷扬乱飞,漫撒在古旧坟丘的绿草上。重重如雪的棠梨花与白杨树交相搭叠,处处都是死生别离的场景。哭声穿不透九泉之下的冥界,却感应得上天在傍晚下起了淅沥小雨。扫墓的人相互扶持着疲惫归去,清明节最传统的活动才算结束——这样的景象涌上您心头,无异于雪上加霜。本来就肚子空空又冷又饿,还得去哭坟头,当个穿越者容易吗?
不过您看看身边的家人亲朋,他们的情绪倒是挺高昂的,不但准备了酒食、果品、纸钱这些上坟用品,还眼错不见地往布囊里装了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你们一同动身,出门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穷人就靠两条腿慢慢走,出长安到城郊荒地坟墓集中的地方,一看,已经有好多人来这里上坟了。
哭声也有,主要发自新培的坟冢前,这是逝世不久的死者家人来怀念追思,感情还比较深厚,所以能哭得出来。大部分来扫墓的主要是给坟丘添一添土、浇几盏薄酒,把带来的食物供祭在墓前,纸钱扬撒或焚化,还要去附近的柳树上折几枝嫩绿枝叶插在坟上,或编成柳条圈给小孩子戴。最后是大人孩子依次向尊长坟墓叩头行礼祭拜,把酒食留下(会有看坟人或流浪汉享受),这算扫墓完成。
气氛本来应该是悲戚肃穆的,可您刚到坟前,还没开始正经拜祭,就听见旁边传来一阵吹拉弹唱嬉笑声。这谁家倒霉孩子来捣乱?扭头一看,咦,远远近近好几堆人在坟头之间席地而坐,一边奏乐歌舞一边吃喝谈笑,跟出来春游似的,就差摸出扑克牌来斗地主打双升了。我说你们上坟上成这样,也不怕死去的祖先气得从坟里爬出来敲你们?
心里刚刚这么嘀咕,突然听见那边爆出一大波响亮喝彩。凑过去瞧瞧,还没到近前,半空中忽地飞起一个大活人来,您怕是得吓一跳。适应一下,这是娘子们在打秋千呢。
寒食、清明节里打秋千,是唐朝妇女最喜欢的一项运动。提前找地方把高高的秋千架起来,参加活动的美女们一个个红裙绿袄、打扮得桃羞杏让、裙裾飘飘、衣带当风,比赛谁荡得更高,谁的姿态最优美,谁胆子最大、敢做特技动作(比如在空中松开双手做展翅状)。很多人荡到顶峰,高度都与大树树梢平行了,当时只顾着争强好胜笑闹,下了秋千架回头再看,才觉得心跳腿软了。
不远处的平地上还有更热闹的,七八个年轻美女居然凑在一起开始踢足球了。还真的是足球哎,用八片皮制成的,里面有个用动物膀胱制的球胆,吹气充满,跟现代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已经很像了。当然唐朝人管这项运动叫“蹴鞠”,规则也是主要以脚踢、头顶为主。下场的双方球员们追逐奔跑,旁边还有人击鼓奏乐助威,观众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不断欢呼叫好。
您觉得踢足球已经算是激烈运动了吗?哈,在唐朝人看来,这个其实很斯文憋闷,大多时候是给女孩子们玩的。唐朝爷们儿偏爱的运动要比这野性得多,那就是——您猜对了,打马球。
打马球需要的场地和人数都比踢足球要大要多,每年寒食清明节举行马球比赛也几乎成了定例。郎君们裹头持杖,骑上骏驹,在广阔的场地上流星逐电一般矫健奔驰,人喊马嘶,热气腾腾。这么一活动,胃里那堆冷食寒气都会融化消散,让人舒服点儿。
马球也是贵族运动,不是人人都有钱能买马来骑着玩。那么退而求其次,买不起马,您买只鸡来玩一玩?
我可没有骂人,这里说的是真的活公鸡,买来玩“斗鸡”的。这个游戏从初唐到盛唐一直很盛行,从太宗到玄宗的皇帝们都是斗鸡粉,而且寒食清明斗鸡,也像打马球一样是固定活动。早在太宗李世民还是皇子当秦王的时候,有一年清明节跟人斗鸡玩,奉陪的臣僚们写诗凑趣,就有人忍不住吐槽,先夸耀了一番公鸡的威武能战,最后说“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当时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正在跟兄弟争皇位,这诗很显然是把他比喻成斗鸡了,劝他“你小子收敛一点儿吧,别太张扬了”。
您看这清明上坟上得多热闹啊,女人踢足球打秋千,男人打马球斗鸡,有没有男女都能参加的游戏呢?有啊,这一天“拔河”也是必玩娱乐,连皇室朝廷都出面组织王公大臣们来拔河,分两队拉扯绳子,哪边力气大拉过界哪边赢。因为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的作用,而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所以这活动正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