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如果您觉得穿越过去做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累死个人又拘死个人了,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以上说的这些制书、敕书什么的,其实都是国家正式公开的文件,所以程序要求很严格。但是事实上,皇帝和高官重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不都是使用这些正式公文来办事,而是经常写一些无格式要求的简单小纸条私相传递、指挥各部门人员,如【某某:有件事你帮我办一下,这么这么回事……敕】。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由皇帝手写、没经过宰相审核商议的小纸条,不是国家正式公文,不能叫“圣旨”或“敕旨”,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收纸条的人按不按纸条上的意见办事,全看他跟皇帝之间的个人感情好不好了(有不好的吗?)。
最后说两个细节问题:
第一个是有人问,这一份圣旨动不动需要N 个部门的大几十个人签名来签名去,这办公效率得多慢啊?这个,其实也要看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工作氛围。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临川公主制书,政务发生时皇帝和一些宰相在洛阳,另一些部门在长安,十几个人签名办事,但是制书从启动到办完,也就用了两三天。
第二个,俺们听惯了所谓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但是从上面圣旨的产生过程中您就能感觉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不过关不签名,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可”,门下省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2004.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来打扮个看看呀!
【史官制度】
亲爱的穿越团客人,现在您已经有点儿熟悉唐朝文官的日常生活了,那么您知道在唐朝做一个文官,职业成就感的顶峰是什么吗?
当宰相?做帝师?这些当然都对,但是在古代帝制社会的所有朝代都差不多是这样。而特别具有唐朝特色的文官奋斗目标,您听好了,分三大类:“以进士擢第”“娶五姓女”“修国史”。
“以进士及第”是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而当官,这是当时最受人称道的途径。“娶五姓女”则是给那时候天下名望最重的五家门阀(陇西、赵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当女婿。“修国史”呢,就是当个史官,参与编著本朝史书。
科举考试和结婚的事,我们之前都已经讲过了。今天给您说说“修国史”吧。什么?您说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皇帝一张嘴,史官忙着记,记完了分个目次做成一本书,完事。如果什么人什么事惹得皇帝不高兴了,一声令下“把某某从史书里永远抹去”,此人就能在“官方正史”里消失,专待后世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者耐心考证发掘出来昭雪天下?
我看您是受胡适的伪名言“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毒害太深了吧?真以为写史、改史是这么容易的事?不信您就穿越到某个次元位面的唐朝去看看,自己亲身实践一把,体验一下在唐朝当个信笔涂改的史官有多轻松。
说穿就穿,某天散朝以后,皇帝老儿把您找去私下谈话,表示有意委任您当“史馆修撰”,也就是史馆里有编制的正式工,而且还“判史馆事”,负责主管史馆里的一切日常活动。一番亲热客气感激涕零后,话归正题,这位天子对您提出了具体要求:“我观国初史书,多有谬误,冀卿为我涂正之。”
就是说皇帝觉得现有的记载他们老李家开国时期活动的史书里,有些内容他不满意,要求你来修改。您当然得满口答应,顺便询问,具体哪些内容要改啊?这皇帝招手示意你凑近些,压低了声音问,你知道“玄武门之变”吧。
还好还好,唐史别的内容您可能不知道,但平时在网上看过一些文章,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当秦王时,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夺取皇位的经历,倒还有印象,而且很为那位“史上最仁厚的隐太子(李建成死后又被追封为太子,谥‘隐’)”打抱不平。不过这种倾向您可别在面前这位皇帝跟前流露出来,毕竟这位是李世民的直系后人,人家的皇位继承权就来源于血统,您要是说大唐皇位应该是李建成的,不是当着和尚骂贼秃吗?一拍书案,天子开骂。
您吓了一跳,仔细听来,才明白皇帝不是在骂您,而是骂武德贞观朝的史官胡说八道,他伟大光明正确功盖天下德艺双馨的祖先太宗皇帝,怎么可能做出杀兄弟逼皇父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
据他所知,太宗李世民就是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才不是什么秦王,一开始就封了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根本没有隐太子李建成这个人!至于“玄武门之变”,历史的真相是,当弟弟的齐王李元吉嫉妒哥哥功高望重,密谋造反要入宫劫持高祖李渊,逼迫父亲废掉哥哥立自己为太子并立刻传位!皇太子李世民得知消息,带兵入宫,挫败了李元吉的阴谋,交战中再三忍让,在自己生命受威胁的时候不得已才杀掉了弟弟。经此一役,高祖李渊心灰意冷,坚决退位,自愿让太宗李世民登基接任为大唐第二位皇帝。
您跪坐在殿内,默然无语地望着这位不知道是在哪个时空哪个位面的唐朝天子,心内十万头神兽奔腾。但是没办法,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为了生计,这违心的事不干也不行啊。领会了领导意图,奋笔记下皇帝给出的“标准版本”,您这位新上任的史官头目来到办公室,准备完成任务。
唐朝专门负责编撰史书的“史馆”,位于皇城甚至宫城内,离皇帝上朝、宰相办公的地方都非常近,是一处院落宽敞、藏书丰富、枣树成荫、办公硬件条件很不错的官方机构。在这里上班的史官们,理论上都是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有见识、有思想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所持的证件门卡在皇宫管理处有登记,可以持证出入皇宫大门,当时叫“通籍禁门”,说出去也是很有身份的象征。
近几年,朝廷没组织大规模的修史活动,所以史官的人数不太多,像您这样的“史馆修撰”也就两三名。不过还有几位叫“直史馆”,类似于临时工,是一些有才华但是品级低的年轻文官,招进来干活,待遇不固定,也算是史官。
您这位史官头目进馆、召集员工、点名数人头,领导和下属们相互认认脸,常规程序走完,大家解散。您摸出皇帝口授的“史书标准版”,叫今天值班的史官过来,要求他给您“拿史书来”。
只见这位史官瞪大眼睛看您,再问一次您要什么。
“史书啊!二十四史里的唐朝这部分,哦我记得是有两本对吧,一本叫《旧唐书》,一本叫《新唐书》……哎不对……”
在您那一团糨糊的脑袋里,隐隐约约想起来,《旧唐书》好像是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时期才编撰的,《新唐书》的成书时间则更要推迟到宋朝了。那么唐朝还好端端活蹦乱跳的时候,这些史官写的都是什么?
值班史官好心地为您解了围:“明公是欲观看国史?”松一口气,虽然您不明白“国史”到底是啥,还是先点头再说。值班史官进一步询问:“现在已经修成的国史超过一百卷了,明公您是要看哪一卷?还是从头到尾发奋通读一遍?”
这时候您灵机一动,坚定地回答,只要看武德、贞观(也就是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两朝)的国史——估计有“隐太子李建成”相关记载的也就集中在这两朝吧。
值班史官点点头,把您带到一间屋子里,推开门,只见满架满柜都堆叠着大量卷轴书啊……“国史前八十卷,起自义宁(唐开国时期),尽贞观末,皆在此处。明公请自便。”
国史一百多卷,前两朝的就占了八十卷?这是成心玩您呢?您郁闷地望着这十几袋子纸书,想到要自己一卷卷抽出来,依次查找有“隐太子”“秦王”及相关字样的词句并一一改掉,这工作量一个人完成也太为难了些。没办法,把值班史官拉到一边,悄声向他叙述了皇帝交给自己的私密任务,要求协助。
一听说您奉命来改史,这史官脸上顿时现出鄙夷神色。不过您的运气还不错,今天值班的这位史官甲,是性格比较随和、原则性不那么强的一位,如果换了刚烈正直的史官乙,当场给您摔脸子辞职不干出门大肆宣扬,连皇帝都一起闹得灰头土脸也大有可能。
“恕某直言,”史官甲尽量语气委婉地说,“明公所奉诏敕,所涉事务过于繁杂,履职回报无望。”
这意思是说您接受的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你才不信呢。不就是八十卷书嘛,皇帝又没规定完成年限,一卷一卷慢慢看慢慢改呗。这史官甲就是想偷懒不干活吧!
是,史官甲说,西京长安皇宫的史馆里,武德、贞观两朝国史是只有八十卷书,再加上可能还有一些抄本转送到东都洛阳的机构里收藏,这些都好说,慢慢改。可是我大唐风气开放,“国史”修成以后不禁人抄阅,这么多年下来,哪个皇亲贵戚重臣世家书香门第里没几本国朝史书,您打算把家里有书的都翻查个遍,一一涂改过来?就算您上奏天子,发动了大规模的收书改书运动,那什么,我大唐声威播散四方,那些新罗、日本、渤海、南诏、吐蕃及西域诸国的使臣到长安时,也往往要带走很多史书回国去学习借鉴,难不成要下国际通牒勒令那些国家也把唐史书全改掉……先不管这么多了。您一咬牙一跺脚,老子先着手把这座史馆里的史书改完行吗?至少先给皇帝一个交代,表示臣我有决心、有行动,而不是光拿钱不干事的废柴。
值班史官甲还是没动,狐疑地看着您,问:“这么大的事,明公是否应先知会‘监修国史’的相公?”
“监修国史”?这又是个啥?
哼哼,您以为您这个史馆修撰头上加个“判史馆事”的衔,整个编修国史活动就由您一个人说了算?我大唐的光荣传统,修本朝史书要由至少一名宰相来统领其事,这位宰相就在自己的原职务上加一个“监修国史”的衔,算是一项兼职。平时他并不到史馆来上班,大概每个月才来一次,但是人家管着组建委任修史的人员班子、确定史书的体例规制、审阅已经写好的史书章节、指挥整个修史工作。您这个史官头目,只负责“常务”工作,大主意要宰相同志定了才算数。
好吧好吧,显然您指挥不动宰相,那么只能请皇帝出面来打招呼了。万一碰上现在监修国史的宰相像魏征那样“刚直不阿”,君臣爆吵的大戏肯定会上演。所以后来皇帝们也学精了,基本上指定“监修国史”的宰相,都选择房玄龄那样听话的老实人。魏征型宰相想修史,也行,去修前面别的朝代史书,晋宋梁陈隋,对着别家皇帝跳脚骂街砸砖过瘾。
话虽然这么说,皇帝打了招呼,宰相装聋作哑不干预,一般的史官里,肯定也有若干正直君子。无论是正式工“史馆修撰”,还是临时工“直史馆”,甚至包括在您手下干活的那些技术工人和勤杂人员:“楷书手”
(负责抄写誊稿,当时印刷术未普及,大部分书籍都靠人手抄写)、“典书”
(图书资料管理员)、“亭长”(门卫)、“掌固”(杂役)、“装潢匠”
(负责整理包装书籍)、“熟纸匠”(负责处理纸卷书籍以使之保存长久),他们当中哪天出几个忠直敢谏的指着您鼻子骂一顿,您都别惊诧哦。
为什么呢?唐朝的社会跟我们熟悉的后世社会不同,因为印刷术不普及,纸张也贵,普通平民人家读书是比较困难的,能阅览大量图书、跻身高级知识分子行列的,大都是世家贵族出身,本身就有家业有财产,就算辞官回家不干了,也不至于贫困冻饿。官场风气又较开明豪放,顶撞吵架天天有,因言入罪杀你全家可不多见,所以敢说话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