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论者在肯认儒家人学有不容低估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它存在的严重缺陷。如有论者认为,儒家人学的理论缺陷表现为:(1)儒家建立的天道——人性——人道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在道德中兜圈子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自然和社会规律、人的生理本能和认识能力、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儒家对人的理解也是很狭窄的,他们把人仅仅看作是道德的存在。(3)被儒家提升为天道或天理的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实质上是社会群体意志的体现,也即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意志的服从,缺乏对个体创新精神的宽容。儒家人学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有余,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不足。另有论者说,儒家人生哲学过于强调人性的正面的积极的因素,而忽略了人性的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在道德理想境界的实行上,儒家人生哲学又过于看重了主观的层面,而相对忽略了客观的层面。因此,尽管儒学强调道就在人伦日用之间,从理论上来说,实行并不困难,然而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如何正德,如何由内圣推扩到外王,却是困难重重。
另有论者着重揭示了儒家人生价值论与理想人格论的理论缺陷。有论者批评儒家之人生价值论说,儒家人生价值观中只能离析出有助于缓解当代人生价值困局的因素,但绝无可能仰赖儒家人生价值观彻底消解当代的人生困境。这是由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与现代人生价值观的整体疏离决定的:首先,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取向上与当代实利主义人生观悖反。一个宁愿在利的基础上言义,即在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的前提下趋向高尚道德境界的现代人价值准则,与儒家要求的“人不堪其忧,吾不改其乐”的悬空道德人生观念,整体上是难以兼容的。其次,儒家在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上的混同和以集体取代个人的立场,同当代高扬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人生论脱节。有论者批评儒家的人格论说,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有其矛盾和缺陷,如由于它过分地强调人格的道德价值而忽视了人格的科学技术价值,过分地肯定道德在“外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意义,造成泛道德主义的恶果。儒家的君子人格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要素,忽略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造成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善与科学真的追求相分离;二是缺乏全面性的发展,君子人格只是一种片面囿于道德的畸形的理想人格。
儒家人学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思想体系,从内容到现实作用,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因此,简单地加以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历史主义的立场,作出实事求是的理性评析,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并对它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以服务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生。
三、儒学与当代社会
关于儒学与当代社会或儒学与现代文明、儒学的现代价值问题,乃是近20年中儒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论述极多。
(一)儒学的特质与基本精神
1.儒学的特质
有学者认为,儒学的特质在于:(1)以人生为对象道德为本位——道德主体性特征。(2)“内圣外王”与“经世致用”——实用理性特征。(3)“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整体一元论的思维特征。
(4)生生不息和日新精神——开放性特征。在这四个特征中,道德主体性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可以把儒学称为开放性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是和西方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哲学形态不同的东方特有的道德哲学。
另有沦者说,儒学一方面是一种学问,有其学理系统与规模;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的学问,而是关于生命的智慧,要起到指导人们奉以行止的人生信条作用。因此,典型的儒家作为一个践履者,必须以儒家义理为其人生实践与信仰的归趋;作为一个学人,必须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学问的宗主。
又有学者认为,儒学是仁学,儒家学说的宗旨是求仁,由此出发,导致儒家文化的内涵在于突出伦理本位、重视人际关系和个人自身道德修养。
又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大体上只是半哲学,所以不重视抽象的思辨论证、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的理论构建等等;儒家学说是准宗教,它特别强调理论必须具有实践的和实用的品格。儒家试图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行为和活动施加直接的影响。对西方人来说,这是宗教而非哲学的任务。儒学发挥的是一种准宗教的作用,儒学不是真正的宗教。
有学者论述了不同时段儒学的特征,认为先秦儒学的特征在人情化的伦理亲情,强调泛爱众而亲仁、以德王天下、隆礼重法;汉代儒学的特征在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强调天人感应王权神授、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宋明儒学的特征在哲理化的理欲之论,强调“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存天理,去人欲”、理一分殊。有学者指出,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特质,一是在佛老的挑战面前,一方面力图划清儒学与佛老的理论界线,另一方面又采取援佛人儒及融佛融道的手法,汲取佛道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二是确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三是强调“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相统一的“内圣外王”理想。同儒!挲的其他形态一样,宋明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
2.儒学的基本精神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人文主义或道德人文主义。如李华兴先生指出,从整个思想体系看,儒家思想是道德理想主义,从“人文化成”的意义看,儒家人文主义也可以说是道德人文主义、道德教化主义,它以心性之学为中心,以性善沦与人格主义为内容,以道德理想为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并以道德理想做实现为人的价值目标。施炎平先生指出,从主体性原则来考察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这是一种带有宿命论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格独立、个体独立和人的意愿,确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文精神;同时,却更严格地规定了人际关系的伦理性质和群体原则,通过教化推行,使人迫于、安于、乐于遵循宗法等级和封建道德规范,更易导向“各安其位”、“乐天知命”的宿命论境界。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和。如余敦康先生说,可以把儒学的精神简单地归结为“中和”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巾国文化的特色,本质上致力于批判和调整,在处理各种关系和事务J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并凝结为一种所谓中国的智慧。董根洪先生指出,儒家文化本质上可以称为中和文化,儒家哲学的基本形态是中和哲学。中和构成儒学一以贯之、久远不竭的“道德统”,中和构成中华民族最高的生存智慧,中和构成儒家哲学范畴体系的核心,中和是“天人合一”的本性和实质,中和是礼乐刑政教化治道的中心法则,中和是中国传统真善美统一的核心,中和体现传统辩证法的思想精髓,中和展现着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品格。总之,中和哲学是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巾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高度体现。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伦理精神。如刘宗贤先生指出,西方文化有基督教思想的传统,可以称之为宗教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特色,可以称之为伦理精神。儒家思想以伦理问题为核心,着重于对人的伦理特性的研究,把人看作从群体需要出发、维护社会群体生存的伦理主体,要求人人都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以便维持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原则、用道德关系作为调节杠杆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哲学足道德主体的哲学。李耀仙先生指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重视群体的社会秩序。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应如何自处的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是入学或人生哲学。如祝瑞开先生指出,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原则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使“人”逐步地成为真正的人。洪修平先生指出,儒学是一种现实的人生哲学。儒学的立足点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人。儒漟的符个命题郡表现了这一目的,“天人合一”是从宇宙的总体角度来研究人,“修、齐、治、平”是从政治上,从社会领域中来实现人,这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所决定的。
一种意见认为,巾囤文化精神主要有四个要素:(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利关系的人生总原则。作者这里所说中国文化精神显然主要是就儒家文化精神而言的。
一种意见认为,儒家精神是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它讨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问、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具体表现为塑造国格与人格的执着精神、避免极端偏执的中和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尚礼精神、重然诺守诚信的求实精神、重视国计民生的人世精神。
一种意见认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力行意识和道德意识等五个方面。(1)和谐意识。包含两层意思,即天人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核心命题为“天人合一”;人际关系或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其核心命题为“中庸”。(2)
人本意识。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族血缘关系,认为人伦世界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人伦关系而存在。其核心命题为“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3)忧患意识。包括悲天悯人和责任承担两层含义。其核心命题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和“忧以天下”。(4)力行意识。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遇的摆脱,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人物大都强调力行。其核心命题为“力行近乎仁”。(5)道德意识。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崇尚道德,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才是人类最理想完满的生活。其核心命题为“道德乃为政之本”、“德主而刑辅”、“富民易于适礼”、“兴教化以正风俗”。
上述关于儒学特质及精神的揭示和归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偏或全,这是很正常的。
(二)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
在肯认现代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的前提下,人们对它与儒学的关系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或突出其冲突,或突出其契合,或谓冲突与契合并存。
1.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突
有论者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伦理同被封建经济政治关系所排斥的本质上属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属于不同质的社会现象,两者在性质上不仅没有必然关系,而且是相互异质的,这就决定r两者在总体上必然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1)两者在价值取向上相背离。儒家重义原则与市场经济的求利目的是相互冲突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抑制了人们从事商品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2)儒家伦理中表现出的一些精神倾向与现代市场经济在精神要求上不一致。儒学的“内敛”、“贵和”倾向与市场经济的向外扩散、开拓、追求意识及竞争法则相背离。(3)儒家的理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理性要求有很大差异。支持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一种“形式理性”,即一种规范精确、具体确定的理性形式,而儒家伦理是一种“实质理性”,即注重内在精神和主体意识而缺乏形式化,因而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4)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也存在着冲突。儒家提倡以仁义治天下,注重人治,不重视形式化的法律制度,而市场经济则客观上需要可靠的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护。
另有论者指出,“想用一种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来统摄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想用一种缺乏近代意义民主观念的学说来加速政治民主化的步伐,想用一种‘重道轻器’的轻视科学、贱视商业行为的思想体系来推动‘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的进程,恐怕是不大现实的,如果不是别有他图,也只不过是一部分好心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又有论者认为,儒家伦理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作是小人之所为,大谈性命义理,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此所谓“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儒家伦理的“贵义贱利”原则与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利益原则是完全对立的。儒学的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人伦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中,特别强调的是道德价值,在处理人际关系中,重道德价值而轻经济价值,重协同而轻竞争,竭力维护“不偏不倚”的“中庸”格局,缺乏创新精神,这与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和竞争机制不相适应。
2.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