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9900000022

第22章 “遵王之道”:师法之用(4)

从“君师”合一的角度来看,荀子在《性恶》中所说的“师法”与“圣王礼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分别,由此也可以澄清本书前节之末悬置的问题。如前节所论,荀子“为重圣王礼义而主性恶”,实则明“圣王”制“礼法”“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旨在驱人入“善”的“礼法”,显然既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更有别于“刑”,而着力于成就人们的道德生活,具有深层的伦理内涵和导向意义,因此,“礼法”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味。就此看,制作“礼法”并颁之于天下的“圣王”,实集政教于一身,亦君亦师。荀子既倡言“圣王礼义”,又重“师法”,二者的根本区别只在描述角度的不同:前者就“圣王”之“势”

论,后者就“圣王”之“教”言。在荀子,君上之“教”,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是教化,是在示民以“礼义之道”的同时,以“政”化民于无形:

故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则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已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诗》日:“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此之谓也。

寓教于政,则可至于“政令行,风俗美”,荀子又称之为“曲辨”,意谓“委曲使归於理也”,此一“曲”字,正可描述“教”所特有的耐心和技巧。这种“政教”之所以能化人于无形,关键在于它浸人于礼义,使之于不知不觉中感染熏化而养成合于礼义的人格。在《性恶》篇末,荀子已经指出,道德终究是一种习惯——“靡之而已”;这里又进一步显明了这一点。因此,令人渐染于礼义,让道德成为习惯,不仅是“学”之根本,也是“政教”之事。在对人的感染力量方面,“乐”恐怕是最突出的。荀子曾专篇讨论过“乐”的问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谒,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孝经·广要道》日:“移风易俗,莫善於乐”。与此处所论,正是一意。荀子所说的“乐”,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虽然也同样是“情动於中”而形于外者,但不可能是个人情感的肆意抒发,而是有着特定趣味的音乐。这种“乐”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逐渐培养人们“良好的”趣味,塑造他们的人格——“一种好的趣味总是会导向那些德行和良好教养方面正当且适宜的事情”。因此,荀子所说的“乐”实际上具有浓厚的政教色彩:“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这一点上,他无疑与Thomas Reid所说的那些“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类性格”的“古代的立法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发达的美感能够移风易俗”这样一种“好像无须再重新证明”的“断言”,似乎是一种通行于古代的常识。由荀子关于“乐”的讨论就可以了解,他所讲的“政教”其实具有相当广泛的涵义,旨在从多方面培育人的道德习惯,并意图让习惯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而且“彻底地取代第一天性”,“长迁而不反其初”。所以,从“政教”的角度看,荀子谈论“君师”,显然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这主要体现为,寓“教”于“政”,以“政”为“教”,非在位者莫能为之。由此,不仅可进一步理解荀子何以要将“教”归为一种政治事务,并且,他所说的“师法”与“圣王礼义”也更加显得是二而一之事了。

同时,如果考虑到道德榜样的感化力量,“君师”的说法可能还蕴有一层“身教”的含义。孔子答季康子问“政”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皆明身教之效。在这个问题上,荀子曾表现出与孔子相当一致的态度:“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则水圆。”不过,从荀书看,他并没有太强调这一点,这固然是由于,在大位已定的情况下有德之君可遇而不可求,教“君”修身或许比指导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教化民众更加困难;同时,荀子关于“性恶”的讨论及其特别突出“教”的权力色彩也表明,他似乎不太相信人们会出于对道德楷模的仰慕而自愿地追随、效仿他们——这一点,联系他展开的富于诱导性的劝说会更为清楚。

不过,在荀子,“君师”的说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尚不在于在位者身教之难求,而在于“教”对在位者还提出了相当高的才智要求。荀子推“善教化者”,莫过于尧、舜和仲尼、子弓,他们虽有在位与不在位之别,但均为“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的“圣人”。战国末世,求在位者为有德之君已不太可能,更毋论为智虑非凡的“圣人”。荀子如何应对其“君师”的说法面临的这一现实困难?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过从另一角度照见了他盛言择“相”进贤的深层原因。

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於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就“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看,荀子此处颇有一点夫子自道的意味。“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知国之安危臧否如别白黑”,谓之为“圣”也似无不可。荀子劝人君求得此类人,即是劝其委政于圣贤以致“修政美俗”。他试图使圣贤之人借助这种被授予的权力兴政教之化,在此意义上,他所畅想的“君师合一”,表达为“官师合一”似更为准确。不过,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区别。教化之实虽出于圣贤,但其名仍归于君;并且,从荀子说齐相、谓其诚具“胜人之势”看,当时的“相”虽无“君”之名,但在某种程度上已有其实。所以,倘不执着于形式上的区分,荀子讲“君师”实际上有着相当现实的意义。

荀子关于“教”的论说虽然苦心孤诣,并由于其“性恶”说的衬托而显得似乎独树一帜,但是,他的特别之处应该主要归于其突出的现实感。至于他的“君师”(或官师)合一的主张,却可以视为对古老的政教传统的某种继承。《尚书。舜典》曰: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所谓“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明“一家之内尊卑之差”,乃礼义之重心。按《周礼·地官》,司徒之职,在“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司徒教民礼义,《礼记·王制》言之甚明: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七教”,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此六礼七教,并是殷礼”。可见,政教合一,古已有之。杜佑《通典》(卷二十)载,“尧时,舜为司徒”,其时“教,,之重要,可见一斑。在位者命司徒掌“教”,即是自为“教’,之意,故《尚书·泰誓》云: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即谓“立君以政之”,“立师以教之”,乃“天佑助下民”。

非特有私于“君”、“师”,其由在“众民不能自治”此处所说的“师”,“谓君与民为师,非谓别置师也”,正是“君师”之意。对照荀子的相关论说,其主张显然与此极为相似。

这样看来,他关于“君师”、“政教”的说法,实有其源,而非凭空自出一家之言。其思想与古制的这种亲缘关系,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现实感和注重实效的思想性格。毕竟,从经验的角度看,业已验之有效的东西,较之那些横空而出的创制,无疑更加可靠一些。

荀子其时,官(君)师分立、政教不一,故他在倡言“君师”之余,又多劝勉人求事贤师,学为圣贤君子。他的这类多少有些无奈的说法,虽然未必降低了标准,但确乎可视为针对现实的一种紧急措施。不只是他的这类补救性的论说,甚至他那些关于“君师”等堂皇端正的说法,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当时治教分立的局面催生出来的。这一点,章学诚论之甚晰:

《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矣。然而不知道而道存,见谓道而道亡。

大道之隐也,不隐於庸愚,而隐於贤智之伦者纷纷有见也。盖官师治教合,而天下聪明范於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无越思。官师治教分,而聪明才智,不入於范围,则一阴一阳,入於受性之偏,而各以所见固然,亦势也。

……今云官守失传,而吾以道德明其教,则人人皆自以为道德矣。故夫子述而不作,而表章六艺,以存周公旧典也,不敢舍器而言道也。而诸子纷纷,则己言道矣。……

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夫道自形於三人居室,而大备於周公、孔子,历圣未尝别以道名者,盖犹一门之内,不自标其姓氏也。至百家杂出而言道,而儒者不得不自尊其所出矣。

从荀子自道其不得已而为辩说看,他对章氏的上述评说或许不会有太大异议。他的诸多辩说,尤其是那些专门针对诸子的批评,均表现出令“天下聪明范於一”、“人心无越思”的强烈意图。但是,其论说是否真能息诸子之争且行于当世,荀子自己也无必胜的把握,故其言“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以荀子之苦心经营、锐意求行,尚作如是观,更可见,天下之事,成与不成,固无必然之理。

同类推荐
  • 培根智慧录

    培根智慧录

    本书精心选编了培根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生与命运,宗教与信仰,真理与哲理,读书与学习,道德与情操,友谊与爱情,成功与成才等方面的智慧语录。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蔡元培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

    本书收录了胡适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精华文章。全书对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分析。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但他对禅宗的见解,对于那些从事禅宗文化研究的人士,以及文化爱好者而言,至今仍有着影响力。
热门推荐
  • 生活的闲碎

    生活的闲碎

    小短句,集生活,情感,工作之杂感,让你能够寻访到几丝自己的身影。
  • 浮生一梦,桃之夭夭

    浮生一梦,桃之夭夭

    一个假冒的江湖术士,一个虚妄的人生断言,一个从天而降的无言,改变了这个小女孩一生的经历,真的只是命运的偶然,还是一个虚无又巨大的黑网?她本应该是娇滴滴的林家大小姐,却是能寄养在舅父家里,以为被亲生父亲抛弃才是命运的悲剧,其实锻炼才刚刚开始,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成为了别人的一个棋子,或者说,她生下来就在这个棋局之上,既然不能逃之夭夭,那就跟命运抗争,让自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乱世浮生:冷血王爷特工妃

    乱世浮生:冷血王爷特工妃

    身为特工,就应该要铁血刚强,可是她只是个连敌人都没杀过的小特工啊!怎么就出事穿越了呢!异界固然好,可惜没点儿金手指,要想获得内力,还要精打细算,玩权弄股。于是墨烟筱表示,还好她在异界有个好哥哥好朋友呢!透露一下,那朋友也是穿越的娃。她会遇到什么呢?断经脉,烧喉哑口,乱七八糟的事情,传说的神兽也来参一脚。拜托你是神兽要不要这么弱?!诶?你是?哇塞王爷!内力深不可测,腹黑嗜血,冷血霸气。遇到她就直接归为自己的玩具,细心栽培归为手下,乱世之中舍弃其为棋子,深深情种根种,亲手推开的朦胧爱意,翻然悔悟原来是今生挚爱?说好的霸道王爷爱上我呢?遍体鳞伤求得一安,最终以血祭祀只求善终!
  • 至尊风水师

    至尊风水师

    凌宇,江湖八索门唯一传人。他下山寻命,却不想遇上双胞胎姐妹花,高冷总裁呆萌老师,姐攻妹受撩人心肠。他助人为乐,却不想顺手救下的大胸校花寻死觅活要做他小三。他打抱不平,谁料到暴力萝莉却对他投怀送抱。他伸张正义,没曾想温柔空姐竟对他芳心暗许。他只是一个风水师,只想找到有缘人给为自己续命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却不想各路美女纷纷找上他,难道是因为他笑的太好看了?富家公子,黑徒少爷,玄门高手通通找上他,笑的好看不是你的错,可太招妹子喜欢这就是犯罪!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敌人,凌宇只能重拳出去,左手是夺命符,右手龙鳞匕,来一霸是杀……
  • 风之契约

    风之契约

    穿越时空,来到异世界,她要拯救世界?她成为了最让人绝望的契约者。傲娇又毒舌的他与呆萌的她争吵不断升级!磕磕绊绊闹剧不断的穿越之旅。
  • 偷花惜时:王的血妻

    偷花惜时:王的血妻

    你对我这么好我却没想到,这背后有这么大的目的……既然你不爱我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我为了你我身边最亲的人都离开了我,我却不能挽留!你却是为了另外一个女人!我恨你!可是,你听过爱之深,恨之切吗?
  • 夜深深静悄悄

    夜深深静悄悄

    [名称]:夜深深静悄悄[成分]:主要成份为:灵异事件和冒险经历;辅料为:玄学、战斗、探墓、爱情、感情和事实的真相。[功能]:提高胆量、灵活头脑、丰富感情。[用法]:认真阅读本作品。[禁忌]:胆小者慎入。
  • 魔法竞技场

    魔法竞技场

    魔法是慷慨的,它给人类带来了进步;魔法又是吝啬的,它逼迫人们不断探索,为之奉献。魔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却又被人当作破坏秩序的利刃。不知是探索者的罪过,还是继承者的愚蠢,魔法似洪水猛兽,却又被人视为珍宝。魔法与人,从来都是这般,有说不尽的故事。
  • 我的青春期要不要这么萌

    我的青春期要不要这么萌

    “都尼玛奔三的人了,青春期你妹啊!”“男人至死都是少年,你不懂得的。”是,现在全世界的人都不懂了,因为一个手贱,世界上只剩下主角一个男人,这还玩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