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24000000004

第4章 少年时代的迷茫(1)

喀山国立大学

尼古拉去世后,托尔斯泰兄妹们转由贝拉格雅姑母照顾,这位姑母住在喀山市,托尔斯泰在1841年他13岁的时候,从莫斯科搬到了喀山市。

托尔斯泰的哥哥们都很顺利地进入喀山国立大学学习。

1843年春季,托尔斯泰首次报考喀山国立大学,可是他失败了。下面的这份成绩单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他失败的原因:(以五分为满分)神学四分世界史与俄国史一分统计学与地理一分数学四分

俄国古代文学四分

拉丁语二分

法语五分

德语五分

阿拉伯语五分

托尔基鞑靼语五分

英语四分

1844年春,托尔斯泰又去补考了去年那几门不及格的科目,可是又失败了。这年8月,他终于获准进入东方语言系就读。但是托尔斯泰懒得上学,时常逃课,升级考试又不及格,只好转到法律系,从一年级重新开始。

并不是托尔斯泰不喜欢用功学习,而是因为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尤其是卢梭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他全都读过。他甚至一口气读完了卢梭的20卷全集,连卢梭主编的音乐辞典都读过。托尔斯泰还将卢梭的肖像做成胸饰挂在脖子上去上学。由此可知,他对卢梭的崇拜到了什么程度。

大学里的那些考试虽然每每让托尔斯泰很是忧心,但他仍狂热地阅读那些书籍,并且一直无法忘怀卢梭。

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曾对他们兄弟的学业有过这样的评价:“西尔涅有用功学习的意志,而且成绩不错;德米特烈虽然也用功,但是成绩不太好;至于列夫则既不用功,成绩又不好。”

有关学校的课业,托尔斯泰的确不甚在意,但是对于家庭教师和大学教授的批评他还是觉得很不开心,在他的思想里,这些人都不能理解他的心理。他们常以学校的课业逼迫他,所以他经常像跟家庭教师挑衅那样和大学教授争论。如此一来,他以前学的最好的科目也弄得不及格了。托尔斯泰对于学校中这种精神上的束缚感到很困扰,我们从《少年》一书中可以想象得出他当时的处境。

自从离开亚斯纳亚·博利尔纳之后,幼时虽然爱哭但很开朗的托尔斯泰,一天天变得精神恍惚,对一切好像都失去了信心,头脑如同沙漠般毫无生机。我们在他的《少年》或《青年》中可以看出,他因为将要转变为一个成人而怎样的痛苦烦恼。

他曾跑到基督教会去忏悔,但第二天阅读得来的知识又促使他否定了基督的教义。他的心情就是如此挣扎起伏不定,这样由少年到成人的烦恼过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

正当托尔斯泰烦恼时,大哥尼克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准备回到故乡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托尔斯泰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找到尼克莱,对他说:“我也要回去。”

尼克莱吓了一跳,说:“你的学业还没有完成,为什么要回去?”

托尔斯泰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他对学校已经没有兴趣,他要休学,他要回亚斯纳亚·博利尔纳重新学习人生。

尼克莱对这个最小的弟弟一直很疼爱,也理解他的烦恼。于是,他同意了托尔斯泰休学回到故乡的要求,他认为这或许可以让托尔斯泰早点越过少年时代的沙漠期,重新对人生产生希望。西尔涅与德米特烈也没有反对。

决定要回故乡后,托尔斯泰立刻向校方提出休学,他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开朗起来。他决定要开始一种新的人生。他在日记上写下了对自己的勉励:

1.一旦决定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去实行。

2.一旦实行就必定贯彻到底把它完成。

3.忘记的知识绝不再翻开书本去查,要自己努力想起来。

4.经常用智慧发掘出自己的力量。

5.经常发出声音朗读,经常用脑子思考。

6.不要羞于向妨碍自己工作的人说“你打扰了我的工作”。要先让他有此感觉,如果对方还是麻木毫无反应的话,那就要说“对不起”,然后坦白地告诉他。

从大学中途休学回故乡,主要是因为托尔斯泰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烦恼。他必须从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寻求一种改变。

新理想

决定从喀山国立大学休学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后的心情,在托尔斯泰写给贝拉格雅姑母的一封信中有详细的描述:

亲爱的姑母:

我作出了一个大的决定,我相信它对我的生命深具影响。我要在田园里实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适合田园的。

姑母,请您不要见笑,您常说我还年轻,当然在您看来我还是小孩子;但是,姑母,没有人能阻碍我对使命的自觉,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碍我行善和爱善的理想。

上封信已跟您谈过,我们在亚斯纳亚·博利尔纳的农场荒废已久。我经过详细的观察发现,那里的农奴太贫穷了。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勤劳和忍耐,才能将这荒芜的农场重新整顿起来。

姑母,如果您看到我们家的农奴的生活情形,您就会知道我的结论没有错。至于他们的不幸从何而生,不用我向您说明,您也必定会明白。

我希望能将这700个农奴都变为神所爱的人。

我们为了自己的名誉与快乐,将工作交给农奴或管理人去处理,这是不是一种罪恶呢?

这种高贵而伟大的工作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地盲目追求其他呢?

我确信我能够完成这些责任,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领主。况且,要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领主,并不需要姑母您所期望的那些学士头衔啊。

我之所以中途休学,理由就在此。姑母,请不必为我多作立身处世的计划,我的工作已经决定了,我只想成为一个农场的好领主。

我认为这种决心是伟大的。姑母,请您了解我的心情,我所选择的道路一定会使自己步上幸福之途。

我对自己的将来考虑了很久,而且鼓足了勇气去实行。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托尔斯泰计划好了理想与工作方针,和哥哥一起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这时候,是1847年,托尔斯泰19岁。

尼克莱颇为赞同托尔斯泰的看法,他虽然身为长子,但从未有过继承农场的想法,他希望能在其他方面谋求发展。

尼克莱在故乡休息了一个星期后,就加入了高加索炮兵队。当时许多贵族子弟都自愿从军,他们相信走这条路是对的,而且这也是一种极好的人生教育。尼克莱也一样。

贝拉格雅姑母很希望托尔斯泰当外交官,虽然他有一段时期也是这样打算的,但是现在他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希望回故乡当一个受人敬爱的领主。

显然,贝拉格雅姑母并没有放弃她的期望,她试图说服托尔斯泰,她在回信里这样写道:

你说你认为过田园生活是你的天职,然而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天职的意义,不是心血来潮或一天两天就能领悟出来的,这必须要经过一两次的失败。

你说要使农奴们都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让别人幸福?

你说要成为一个受人敬爱的领主,你的性格太过优柔,这并不容易成功。你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已深知世事艰辛的姑母拿这些话来劝导托尔斯泰,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当时托尔斯泰并不能听进去。他坚持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外交官,只适合当领主。而且自己已经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做到底,哪怕失败,也要继续下去。

贝拉格雅姑母在信的最后一段说:

……看你天真的个性、高远的计划以及详细的检讨,我知道再怎么反对也没有用了。那么你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吧!虽然我仍旧不赞成你的计划。

托尔斯泰一面给姑母回了一封慷慨激昂的信,一面开始为自己的新理想而奋斗。要建设一个理想的农庄,必须得有一些计划,托尔斯泰首先为自己制订了一些对内和对外的规则:

(对内)

1.研究法律学。

2.研究部分的医学。

3.研究法语、俄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拉丁语。

4.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研究农村情形。

5.研究历史、地理及统计学。

6.研究数学。

7.写学士论文。

8.练习音乐与绘画。

9.制订日程表且严格遵守。

10.研究自然科学。

11.将研究中的发现和心得记录下来。

(对外)

1.每星期日晚上,农庄例行集会,把决议交给某些人,并给予一些协助。

2.星期一与农奴以及一般农奴举行座谈,且巡视领土内贫穷农奴们的工作与生活情形,检讨农庄内的一些规则标准是否妥当。

托尔斯泰虽然从喀山国立大学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学问,他只是厌烦学校里的气氛。回到农庄后,他一边改造农村,一边仍用功读书充实自己。

那时,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

人类必须要活动,至于要如何活动、如何自由自在地活动,则由哲学来决定。哲学是人生的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活动。

农奴制的现实

成为一个好领主,这是托尔斯泰的新理想,也是他目前的工作。关于工作在生活中的意义,托尔斯泰曾写道:

如同被绑在车上的马一样,人也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所以,工作的真实价值就和人需要呼吸一样,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做些什么才能算是具有真实价值的工作。

托尔斯泰认为,工作的目的分为两种:有的人为了当天的面包而工作,这是直接目的;有的人却为了比较远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理想而工作。而他自己的工作无疑是后者。

托尔斯泰的工作目标并不是要鼓励农奴努力工作好让自己能多收点田租,而是要想办法让农奴们过得幸福。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只可惜托尔斯泰对当时俄国的农奴制现实认识并不深刻,所以他的热心只能是徒劳无功。

一开始,托尔斯泰尝试深入田间,和农奴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但是他对农事一无所知,农奴们也不肯跟他说任何事情。年老的保姆曾告诉他:“农奴们都说你年纪轻轻的知道些什么?他们讥笑你的想法太不切实际。”

托尔斯泰被这话吓了一跳,他想起姑母意义深长的回信,“要经过失败才会知道天职”。他开始反省自己。

托尔斯泰想起一位瘦弱贫穷而且经常生病的老婆婆。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其所著家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本书特选取其中150余篇,编为修身劝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交友处世四个部分。编者为每封家书注有准确的日期,并进行了现代文全译,以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道光、咸丰、同治三个不同时期的曾国藩,了解其真正智慧之所在,读者从此书中可见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 曾国藩全书(第七卷)

    曾国藩全书(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伊莎多拉·邓肯(名人传记丛书)

    伊莎多拉·邓肯(名人传记丛书)

    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著名的舞蹈家,是第一个披头赤脚站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者,被尊为世界现代舞的先驱人物。她在舞台上拥有光芒四射的美丽,现在让我们沿着她生命的足迹,一点一点地探寻她的一切。
  •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记述了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科学人生,他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他依据库仑、高斯、欧姆、安培、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前人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科学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本质的统一性,完成了物理学的又一次大综合。
  • 弗洛伊德(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弗洛伊德(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 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以研究无意识心理现象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心理学说。
热门推荐
  • 小法官普法:做个守法小公民

    小法官普法:做个守法小公民

    连带赔偿责任,是指各个责任人对外都不分份额、不分先后次序地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承担责任。在权利人提出请求时,各个责任人不得以超过自己应承担的部分为由而拒绝。依连带责任内容之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划分为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即当事人共同违反合同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侵权连带责任即当事人共同侵权行为造成损害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 从零开始灵魂归零

    从零开始灵魂归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有的缺点甚至可以称之为缺陷但是在那些甚至看似致命的缺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真的只是每个人的缺点?还是……来自平行世界的灵魂碰撞洗刷自己让自己从零开始灵魂与灵魂的相互交融以灵魂使灵魂尽归于零横眉冷对千夫所指尽舒自己凌云壮志
  • 花千骨之浴火之凤

    花千骨之浴火之凤

    “白子画,我身上这一百零三剑,十七个窟窿,满身疤痕,没有一处不是你赐我的。十六年的囚禁,再加上这两条命,欠你的,我早还清了。断念已残,宫铃已毁,从今往后,我与你师徒恩断义绝。”天界公主李襄云,早已不是昔日的花千骨,这次,她将化身如浴火后涅槃重生之凤般,不再留恋
  • 隋声

    隋声

    周文宇睡了一觉,再睁开眼,前世却已经是黄粱一梦。杨坚要治世,杨广想立业,隋朝像是一颗绚烂的烟花,在极短的时间迸发,在波澜不惊的历史中璀璨起来。周文宇醒来,却觉得自己仍在梦中,于是,他决定努力的张大自己的嘴巴,在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声音。
  • 修仙自传

    修仙自传

    我是一个真正的修仙者,这段时间看见有很多人写玄幻修仙的一些书挺有意思,就是他们写的离真正的修真太远了,看他们写的,穿越了,异能了,都那么简单就可以获得。其实我们随便想想就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我之所以写这本自传,就是告诉大家修仙的真相。这本书是自传,它记录了我修仙途中的一些奇闻异事,和修行感悟。希望有人看了这本书后,真正也能走上修行的路!
  • 脉将

    脉将

    窥神体,凝脉池,神引起。脉树生;成万象,进无极,斩破虚,度太始,一剑搅动五行脉,十指挥弄九脉将。
  • 堕入救赎

    堕入救赎

    尸骨,在每一条沟壑中堆积,而血色辉映了整片天空。此时已是晚霞。所谓的家乡,在兽潮中成为了历史的痕迹。而他,跪倒在这片地狱旁边,为了什么而道歉?继承了你们的遗志,让我堕入了救赎。
  • 瀚海征途

    瀚海征途

    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样子,当你步入暮年时,可能是另一个样子。永远不要怀疑你的努力,有时你身为一个弱者,但,这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风易寒
  • 鬼王朝

    鬼王朝

    两千年前,张家祖先被诅咒世代不能和人类女子成婚。两千年后,为了心爱的女孩,张子良孤身一人前往地府,誓要斩杀那早已成为鬼王的施咒之人。==============我=========是=========分=========割=========线============茅山术算什么,那都是跟我家学的,我家世代都是捉鬼的,那是祖传的手艺。为了不让这门技术失传,我家祖祖辈辈都没和女人结过婚!
  • 做睿智的思想者(感悟篇)

    做睿智的思想者(感悟篇)

    有人说得好:“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世间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