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路沟口村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1987年获得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曹靖华在开封省立第二中学求学。在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他深受影响,经常会阅读一些进步的书籍和报刊,最后也投身于“五四”运动的革命洪流中。
在开封当地,有一种刊物叫《白话报》,专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这本刊物中的所有文章都是用通俗活泼的白话文写成的,这就破了几千年来用文言文写作的老规矩。曹靖华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很快就成了《白话报》的热心读者,并经常模仿着用白话文来写作文,用一些新式的标点符号断句。
不过,他的国文教员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经常批判“五四”运动和白话文写作。有一次,这个老学究在批阅作文时,发现曹靖华写的作文里出现了许多自己看不懂的标点符号,十分恼火。于是他站起来,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下面缺了一点的问号,边比划着斥责道:“这是什么呦?这是秤砣啊!连秤砣都入到文章里,这还了得!”
曹靖华听到老学究的话,又好气又好笑,当场就理直气壮地反驳道:“这是新式标点符号!”
看到一个小小的中学生竟敢当面顶撞自己,这个老学究更是火冒三丈。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喝一声:“胆大妄为!”说着,竟然把曹靖华的作文本狠狠地扔到地上。
曹靖华看到这个老学究恼羞成怒,也毫无惧意,对着全班同学慷慨陈词:“同学们,写白话文、用标点符号是时代的潮流。世界是在进步的,凡是我们没有的进步东西,就应该学。这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住的!”
老学究见治不住曹靖华,就把学校的校长给请来了,说曹靖华的种种无理之处,想要让校长把这个不驯服的学生开除掉。幸亏当时的校长是一位比较开明的老者,他在听完双方的陈述之后,并没有责怪曹靖华,反而批评了老学究不能以势压人。这个老学究见校长都不为自己说话,感到非常尴尬,就垂头丧气地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