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秦、张仲景在当时并成为“建安三神医”。少年时的华佗就有济世救人之志,在外游学多年,精心钻研医术而不求功名利禄。他的医术全面,尤擅外科,被后人称之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行医足迹遍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
神医华佗小时候曾经跟随一个蔡姓大夫学医。小华佗非常勤奋、聪明,深得蔡大夫的赏识。有一天,蔡大夫看华佗理论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就把他叫到跟前说:“徒儿,你已经学了一年有余,药草也认识不少了,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可以跟着你师兄们学习抓药吧。”
小华佗非常高兴,就来到药房准备跟着师兄学抓药。谁知他的师兄们都欺负他年幼老实,一杆戥(děng)秤传来传去,就是不给小华佗用。
一来药房就遇到这种情况,小华佗既生气又委屈,本想着要把这件事去告诉师傅,但所有转念一想,若是几位师兄受到责怪,自己也就学不成抓药了。想到这里,小华佗忍住了,他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地方法。每当师兄们把药称为包好,他就看看师傅开单的重量,然后用手仔细掂量一下药包,心里则在找这个重量的感觉,等到闲下来的时候再偷偷地将掂量过的药包用戥秤称了验证一下差距。结果天长日久,小华佗不用戥秤,抓的要的分量也是丝毫不差。
有一回,蔡大夫让小华佗去抓药,看到他抓药的时候竟然不用戥秤,抓了就直接包好了,不禁非常愤怒,严厉地说:“你怎么能不用戥秤,你知道吗?药量的多少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你就这样随手就抓,岂不是拿病人的性命开玩笑吗?”
小华佗连忙作揖,对蔡大夫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自己称称看。”
蔡大夫半信半疑地用戥秤称了下小华佗抓的药,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他还是不信,就又开了几个新药方,让小华佗去抓,结果小华佗抓来一称还是准确无误。蔡大夫感觉这非常不可思议,就反复询问小华佗的这门本领是怎样练出来的。
小华佗见隐瞒不住,就对蔡大夫说:“师傅,我来药房之后,师兄们没有功夫让我用戥秤,我就只能自己掂量,过了几个月,就非常准了。
蔡大夫听完,就激动地说:“能够继承我医道的,必定是华佗啊!”
结果,华佗后来悬壶济世,成为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神医,他行医治病的许多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