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入朝为官之后当过知县、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河北都转运使等官职。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人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为官时不畏权贵,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为世人所称道,在当时就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包拯,这位人们熟知和敬仰的清官,他的许多事迹都被后人流传至今。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他十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姐姐一块儿在花园里玩耍。他们两个人玩得非常开心,就坐下来休息。包拯的姐姐问道:“弟弟呀,你长大以后准备干什么事呢?”
包拯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我要做个为民办事的清官。”
姐姐没想到小包拯有这志向,就又问:“做个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吗?”
包拯胸有成竹地说:“这很容易,只要我大公无私,多动脑筋,遇到什么样的案件都能审得清的。”
姐姐听了弟弟这一番话,心里也非常高兴,她就对小包拯说:“那好,弟弟明天让我考考你。”
第二天一大早,姐姐提早去学堂,把一个煮熟的鸡蛋悄悄地给一个同学吃了,然后再把小包拯带来,让他查出来是谁吃的。
只见小包拯不慌不忙,他首先仔细查看了每一个同学的嘴巴和脸色,然后又让姐姐帮忙端来了十碗清水放到桌子上,让每个同学都走上前去喝一口水,不能喝下去,要在嘴巴里嗽一下再吐到碗里面。
这些同学按照小包拯的要求,一个一个地喝水漱口。小包拯在一旁观察,一直轮到第五个同学漱口的时候,看到他的碗里面有蛋黄和蛋白的残屑。这时候他没有马上断案判定,而是让其余的同学继续漱口,直到每个同学都漱完口,确定没有问题之后,他才郑重其事地说:“姐姐,我知道了,只有第五个同学吃了鸡蛋。”
姐姐早已经喜笑颜开,摸着小包拯的头,不住地称赞道:“我这弟弟以后肯定能当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