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由于对元载感恩戴德,总想有所报答。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他先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德宗就派遣中使询问泾原节度使段秀实此举的利弊。段秀实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杨炎听说后大怒,认为段秀实是在遏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让他率军转移到原州驻扎,派遣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朱泚,御史大夫崔宁各统领士兵万人作为他的羽翼,同时下诏命令泾州将士准备筑城工具。泾州将士愤怒地说:“吾属为国家西门之屏,十余年矣。始居鄜州,甫营耕桑,有地着之安。徙屯泾州,披荆棒,立军府,坐席未暖,又投之塞外。吾属何罪而至此乎!”李怀光为朔方军帅,法令严苛,接连杀死大将,泾州副将刘文喜就利用人们怨恨的心情,拒不接受朝命,上奏疏要求段秀实重新担任主帅,如不用段秀实就请用朱泚为帅,于是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可是刘文喜又不接受诏命。泾州有强兵二万,刘文喜以此拥兵自守,并请求吐蕃援助,当时天热干旱,人心不安,许多朝臣请求赦免刘文喜,德宗不听,命令朱泚、李怀光等军进攻。幸好泾州别将刘海宾斩杀了刘文喜,否则必然会产生边患。这些都是杨炎以个人喜怒撤换主帅所造成的后果。
杨炎还构陷了着名理财家刘晏的冤案。早先,左仆射刘晏任吏部尚书时,杨炎担任侍郎,二人已有不和。后元载之案,主要由刘晏审理,元载被杀,作为其余党,杨炎也受到连累被贬,因此他对刘晏深加怨恨。德宗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都很妒忌他,就上奏书说转运使可以罢免,德宗又风闻刘晏秘密上奏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杨炎任宰相后,一心想要为元载报仇,就在德宗面前流着眼泪说:“刘晏与黎干、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又建议“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以便剥夺刘晏的财权。于是德宗罢免了刘晏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初,杨炎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由,贬其为忠州刺史。当时司农卿庾准也与刘晏不和,杨炎就任命庾准为荆南节度使。不久,庾准迎合杨炎的意图,诬告忠州刺史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多有不满,又诬告刘晏召补州兵,想要抗拒朝命,杨炎作证说明确有其事,德宗信以为真。七月就秘密派遣中使到忠州杀死刘晏,然后下诏赐死。朝野上下都认为刘晏冤枉。
节度使李正己多次上表朝廷,询问刘晏何罪被杀,讥讽斥责朝廷。杨炎“恐天下以杀刘晏之罪归己”,遂派遣使者前往各镇,将过错推给德宗。德宗知道后,派宦官到李正己那里核实情况,果然如此,自此产生了诛杀杨炎的想法,但当时隐而未发。就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不再专仕杨炎了。
杨炎与卢杞二人同时执政,卢杞相貌丑陋,又无文学才干,杨炎对他很轻视,往往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议事又多有不合,卢杞因此怀恨在心。卢杞为人狡诈,为了发展自己个人的势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必欲置之于死地。于是荐引太常博士裴延令为集贤殿学士作为自己的羽翼,来图谋异己势力。
梁崇义自代宗即位以来,就据有襄、汉七州之地,拥兵自守。德宗即位后,对他进行招抚,但他态度顽固,抗拒朝命。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德宗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杨炎劝谏说:“希烈为董秦(即李忠臣)养子,亲任无比,卒逐秦而夺其位。为人狠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杨炎坚持己见,争议再三,德宗不听。在此之前,杨炎回归朝廷时,路经襄、汉,努力劝说梁崇义入朝,梁崇义没有听从,已经图谋反叛。不久,杨炎又派自己的党羽李舟去劝说梁崇义,梁崇义顽固不听,最后终于反叛。议论的人都归罪于杨炎,认为是他促成梁崇义反叛的。此时,杨炎劝德宗不用李希烈,德宗对他更加不满。德宗又曾询问宰相,大臣之中谁可担当大任,卢杞推荐张镒、严郢,而杨炎推荐崔昭、赵惠怕,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杨炎宰相之职,为左仆射。过了几天,杨炎入朝谢恩,在延英殿问对后,急驰而归,没有到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对杨炎更加怒恨。不久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以前严郢担任京兆尹时,不依附杨炎,杨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御史张着弹劾严郢,罢免严郢京兆尹之职为御史中丞。杨炎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体为京兆尹。严郢后来又因犯有度田不实之罪,改任为大理卿,当时人们感到惋惜。此时,卢杞则迎合众人的要求,又利用严郢与杨炎有积怨,故意引荐他为御史大夫。杨炎的儿子杨弘业很不成才,常违法犯禁,又接受别人的贿赂和请托,后严郢审理此案,便不遗余力,并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
先前杨炎为修建家庙,就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审理后,认为赵惠伯是“贵估其宅”,杨炎得到不少余利。卢相召请大理正田晋处理此案。田晋认为:获取余利,以索取论罪,应该剥夺他的官职。卢杞对这样判处很不满意,就将田晋贬为衡州司马,而召请其他官吏重新议罪,后判为:“监主自盗,罪绞。”此外,又有流言蜚语说,杨炎在曲江南修建的家庙,“此地有王气,炎故取之,必有异图”。德宗听说后更加愤怒,等到台司把审讯结果呈上,下诏三司重加覆按。于是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月下诏宣布:尚书左仆射杨炎凭借他文学才艺多次位居要职,但“不思竭诚,敢为奸蠢,进邪丑正,既伪且坚,党援因依,动涉情故。隳法败度,罔上行私,苟利其身,不顾于国”。“询其事迹,本末乖谬,蔑恩弃德,负我何深!考状议刑,罪在难有”。为顾全大局,特加宽有,贬为崖州司马。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途经鬼门关,他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在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德宗又下诏赐死,杨炎终年55岁。
杨炎追随元载,被贬起用为相后从个人恩怨出发,打击报复,并陷害刘晏,引起了人们的不满,遂使卢杞得以施展奸计而罹杀身之祸。
李泌——深谋远虑、历仕三朝的名相
李泌(公元722-公元789年),字长源,出生于官宦人家,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沈阳)。李泌先后仕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是标准的三朝元老,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功勋,在代宗朝参与诛灭奸臣元载,德宗朝以奇功升为宰相。李泌一生功勋卓着,忠心耿耿,直言敢谏,为唐后期政治的中流砥柱。
李泌为什么能够连事四帝?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者,人间称帝;虎者,兽中为王。把君与虎相提并论,其实是极言为臣之不易。
然而,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并不安稳的世道中,从隐居的嵩山里进入到皇帝的智囊队伍中,进退随欲,左右逢源,虽历经了三起三落,但终于有惊而无险,接连侍奉了四位皇帝。本来就人生苦短,朝代更迭又时缓时速,以人生之有限,而为四朝之重臣,这在历史上亦不多见。
这就是唐代人,李泌。
他从唐玄宗时由野入朝,历经肃宗、代宗至德宗时撒手人寰,享年六十有八,其间经历了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动荡时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李泌究竟有什么独特的为官之道呢?
总结一下,大概有四绝:
一绝,才高。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李泌之所以能在人心难料的宫廷中独步三十余载,所依仗者,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还是他个人的才干。李泌从小就聪颖过人。据野史记载,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他才7岁,就以奇童的名义被玄宗皇帝召见。据说李泌还直言不讳地批评过宰相张九龄,因而很受器重,被张九龄亲切地呼为“小友”。他在年轻时还作过诗歌《长歌行》,其中有“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的诗句,表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当然,要想在朝廷里站稳了,光凭知文作诗是不行的。李泌从小就博学,儒、释、道三家的经典都研究,而特别精于《易经》。他的才干在肃宗即位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时,安史之乱正当猖獗之时,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于仓皇之中出走,太子李亨在灵武做了皇帝,就是肃宗。肃宗做太子时,就把李泌当作老师看待,这时就派人找他,而李泌也正好赶到了灵武。李泌一到,为肃宗分析天下大势,献平定叛乱的方略,建议不要急于收复长安,而是先派兵攻打叛军的老窝,让叛军进退两难,然后调动部队形成合围之势,把叛军一举歼灭。肃宗按照这个计划做了部署,事实也证明李泌对于形势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肃宗急于求成,一意要先杀回长安,结果还打了个败仗。虽然后来长安和洛阳都收复了,但付出的代价却大了许多。后来有人认为,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东西二京的事情上,李泌的谋划占了很大的分量,功劳比历史上的鲁仲连、范蠡还要大。此说虽有溢美之嫌,但至少是一家之词吧。
李泌受到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皇帝的重用,还与他在“为帝王师”和处理家国之事中表现出来的才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被称为唐代中兴名将的郭子仪,就是得力于李泌的大力推荐;唐玄宗能够回到长安养老,享受太上皇之尊,也是与李泌的全力劝谏分不开的。
二绝,善于审时度势,该现就现,该隐就隐。
李泌自幼就有很大的名声,所以很不屑于像一般人那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做官,而是隐居到嵩山里,观看形势,再作定夺。天宝年间,李泌认为政治清明,可以入朝做事,就从嵩山跑了出来,向唐玄宗上书《复明堂九鼎议》,深得玄宗赏识,命他待诏翰林,还要他多和太子接近。太子也很佩服李泌的才学,就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对待。可是这引起了权奸杨国忠的嫉恨,想方设法把他排挤出了长安。这时,李泌感到做大事的时机还是不成熟,就偷偷地隐居起来了,往来于嵩山、华山等地。
第二次出山是在安史之乱中,听闻肃宗在灵武即位,李泌冒着生命危险从嵩山赶赴灵武。在收复两京以后,形势逐渐平静下来,李泌注意到以宦官李辅国为代表的一批人,忌妒他手中的权力太大,想要加害于他。于是,他又起了归隐之心,就对肃宗说,我与你结交太早,而皇帝你呢又太重用我,太宠着我,我呢功劳也确实太大,就因为这些理由,我不得不离开。还恳切地说:“陛下要是不放臣走,那就是杀臣啊。”说得肃宗皇帝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这样,李泌就带着肃宗给他的三品俸禄和隐士服,到了南岳衡山隐居起来。
第三次出山是到了代宗皇帝即位,又把他给召了回来,称他为“天柱峰中岳先生”,赐给他朝见天子的玉简,还让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封了其他官职,结果又先后遭到元载、常衮的嫉恨,又是排挤又是打小报告的,弄得皇帝想留都留不住,只有放到京外去做了杭州刺史。后来,德宗登基了,李泌的官也越做越大,并被封为邺候。这个时候当然不会也用不着隐居了。
三绝,不贪虚名,不恋官位。
一般的人,没有坐在官位上的时候,头脑里是清醒的,知道那不过是身外之物。可一旦做了官,尝过了权力的滋味,再要抛弃它的时候,一个字:难。不过,李泌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他清楚地知道,做事需要做官,但和自己的性命相比,那官位确实算不得什么。所以,他才能够审时度势,对自己的去留理智地作出判断。
李泌于肃宗危难之时冒死出山,并为肃宗出谋划策,肃宗心存感激,想给他明确个职务。可是,李泌早与肃宗有约,只做宾客和朋友,不做官。肃宗非常信任李泌,寝以同室,出与同车,人们见到时都指点着说,穿黄衣的是皇帝,穿白衣的是山人。山人,也就是山中隐士吧。后来,肃宗想了个办法,言辞恭敬地说,先生曾经在天宝年间侍从过上皇(指唐玄宗),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往后还请你帮助广平王(指皇太子李豫),作他的行军司马,我们父子三人都依靠你的帮助了。李泌无法再推托了,只好接受了这个职务。不过,肃宗皇帝还是没有想到,不光是他的儿子,连儿子的儿子,也要靠李泌的帮助呢。但即便如此,他一旦嗅到了危险的气味,也毫不犹疑地抛官弃位,决绝而去。
代宗皇帝时,也想拜李泌作宰相,但李泌坚决不干。因为他能够感到朝廷里有一股势力总想置他于死地,他不当宰相就是为了避祸。代宗皇帝知道李泌一直不肯喝酒食肉娶妻生子,就想断了他归隐的念头,于是就强迫他结婚,强迫他食酒肉,然后再任命他官职。李泌无奈只得应允。但在当时的幸臣的排挤下,他去了京外任职,这也正合乎他的心意,乐得离开那块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