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6年6月发生了潼关战役,那是一场愚蠢无比的战役。这场战役之所以发生,是迫于杨国忠、唐玄宗的威逼。当时哥舒翰正守着潼关,胜利天平已慢慢向朝廷倾斜了。但杨国忠害怕哥舒翰谋害他,唐玄宗也错误地认为反攻时机到来了,便强令哥舒翰出击。哥舒翰认为不妥,唐玄宗就命令宦官前去催促。当时记载的情景是,前面一个宦官刚走,第二个宦官又被唐玄宗派出去催促,从长安到潼关的路上都是唐玄宗的使节。面对此情景,哥舒翰只能抚胸痛哭,奉命出战。这次潼关战役的结果是,唐军一败涂地,光唐军就死亡17万之多。潼关战役失败的第二天,6月9日,潼关就失守。6月13日,唐玄宗弃守长安,逃往四川。6月14日就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马嵬坡兵变。
6月14日的这场马嵬坡兵变,对杨家是毁灭性的。首先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并且被士兵们像杀猪一样剁下他的四肢。继而杨国忠大儿子、杨贵妃的两个姐姐韩国夫人、泰国夫人被砍死。紧接着唐玄宗被迫绞死了杨贵妃。杨家其他人,包括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小儿子和杨国忠情妇虢国夫人等,虽从马嵬坡成功逃跑,但逃到今天陕西宝鸡时,被人全部追杀。杨家的其他人不是被唐军诛杀,就是被安禄山叛军所杀。
杨国忠死于公元746年6月14日。之前他享受了12年荣华富贵。但在这12年荣华富贵之前,杨国忠只不过是一个市井之徒,过着贫穷而低贱的生活。历史上的杨国忠,竟然没有留下出生年份,可以想像,杨国忠在没有走上显赫仕途之前,是微不足道的。
杨国忠官至宰相之谜
杨国忠的快速升迁,固然离不开杨贵妃的因素,但也不全然是因为杨贵妃。没有杨家把杨国忠推荐给唐玄宗,杨国忠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小混混。但推荐之后,杨国忠能走多远,主要还是靠他自己。应该说,杨贵妃一家把杨国忠显赫之门打开了,但杨国忠本人靠他自己不仅成功登堂了,而且入室了,达到了权力巅峰。
从血缘关系讲,杨国忠和杨贵妃是同一个曾祖父,有些疏远。所以杨贵妃刚得宠的时候,封了很多杨家人当了大官,唯独没有国忠。
杨家有很多子弟,唯独杨国忠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上宰相,而其他人都是被视为杨贵妃的一部分,没能达到权力巅峰。在介绍杨家其他人的时候,都得加上一个杨贵妃的前缀,比如杨贵妃姐姐、杨贵妃的父亲等等。杨国忠之所以能当上宰相,主要还是靠本人的努力和他的小智慧。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小官,也许有本事就行了;可当一个大官,当一个宰相,除了本事,更主要是信任——皇帝对大臣的信任。做皇帝的最怕的不是大臣的愚蠢,也不是大臣的贪污腐化,而是大臣的叛逆之心。只要对皇帝忠心耿耿,贪点,蠢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在一千年后的清朝也是如此,乾隆何尝不知道和绅贪污腐化呢?但乾隆也清楚明白,和绅对他是绝对忠诚,和绅是不可能有丝毫叛逆之心的,这对乾隆来说就足够了。
言归正传,杨国忠他到底有什么本事呢?简单说,一身市井的本领。
任何一个帝王,都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公共领域,一个是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就是公共官场,就是朝廷之上,就是众目睽睽之下,讲得是道德和法律,体现出的是帝王的权威公正和官员的能力。私人领域,就是帝王的私人情感领域了,是在私底下进行的活动,讲的是情感和忠心。
一般宰相升迁之路,都是先公后私,先在朝廷之上表现出一定能力,后逐渐得帝王之心,获得信任,最后进入了帝王的私人领域。但,杨国忠走的路是先私后公,先获得帝王欢心和信任,后在权力官场快速发展。杨国忠之所以能获得帝王欢心和信任,是因为杨国忠在还是市井之徒的时候,学会玩樗蒲,学会察言观色。而那时候唐玄宗正迷恋樗蒲,杨国忠刚好能投其所好,把唐玄宗弄得乐呵呵,获得了唐玄宗情感上的信任。唐玄宗委派杨国忠做了点小官,杨国忠这人也确实有点小本事,把那个小官做得很好,因而获取了唐玄宗对杨国忠能力上的信任。一旦获得了帝王的信任,仕途的通达、显赫那都是指日可待的。
杨国忠这条道路,是走向权力巅峰的一条捷径。而且这条道路十分安全,除非当朝皇帝死了,改朝换代了,否则都没什么问题。
大学士笑骂杨国忠
杨国忠嫉妒大诗人、翰林院大学士李白之才,挖空心思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约李白去作“三步对”。
杨国忠抢先出题:“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句)。”
李白一听,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赶忙起步,一步刚迈出,李白便指着他的脚大笑说:“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么出蹄(题)。”
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郭子仪(公元697-公元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着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身系国运,初战告捷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从小爱读兵书,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着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性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这时由于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败。他又在边镇设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不过12万人。节度使后来又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逐渐发展成割据势力,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郭子仪一身之上了。
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公元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之军事行动无法实现,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则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持续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10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5万叛军,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镇,西依丛山峻岩,东临百汇群川,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500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500骑兵,方知上当,然而已经人困马乏。郭子仪乘其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安禄山忽闻败报,心惊胆寒。急忙从洛阳抽调2万兵马,派谢希德北上增援。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战,会合5万叛军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这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仍然实行疲敌战术。他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5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特别是郭子仪的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几乎连休息也做不到了。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对李光弼说:“敌已疲惫,我们即可出战了。”于是两位大将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一场大战随即发生。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逃回博陵。他总算捡了一条命。叛军被斩杀4万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损失战马5000余匹。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军威大振。
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十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他和谋士们不得已才考虑出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猝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了。
但是,在这个至关紧要的时刻,昏庸的唐玄宗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对杨国忠的瞎指挥、乱参谋却言听计从,结果造成潼关失守。叛军从困境中得以解脱,使战局急剧恶化。
收复两京,重整河山
京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洛阳是陪都,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很重要。叛军占领长安、洛阳后,整个局势急转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复两京对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肃宗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新的朝廷刚建立,军兵少而且弱。及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皇帝的行帐,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才形成,老百姓才觉得有了希望。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肃宗检阅六军,到彭原郡时,宰相房珀请求领兵一万人,自己任统帅去讨伐贼兵收复长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请求。军队开到陈涛时,被贼兵打败,刚要进行讨伐,军队就丧失一半,只有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作为国家的根本了。
唐肃宗求胜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吊、女子皆归回纥”的无耻条件,向回纥借兵15万。并且任命自己的儿子李做(即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他深知李做也只配当个挂名元帅,恳切地嘱托郭子仪要全力以赴。郭子仪答道,自己准备破釜沉舟,不消灭叛军,以死谢罪。
郭子仪从房官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认为要收复两京,必须先夺潼关,攻入陕州(今河南陕县),击溃潼、陕之间的叛军,截断叛军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长安。唐肃宗同意这个意见,命令唐军按照郭子仪的军事部署去奋勇雄斗。
贼将崔乾佑据守潼关。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崔乾佑退到蒲州据守。这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韩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锋等人,被贼兵关押在蒲州,四人密谋等王师来到时为内应。及郭子仪进攻蒲州,赵复等人杀死守城的贼兵,打开城门迎郭子仪进城。崔乾佑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装投降,崔乾佑的军队进城门快一半时,城上的悬门落下,打击贼兵,崔乾佑没有进入城门,才得以脱身东逃。郭子仪遂收复陕郡的永丰仓。从此潼、陕之间不再有贼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内讧,安禄山被帐下李猪儿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