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远见卓识的西汉开国良相
萧何,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3年。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定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原出身于贫寒人家,少年时代在家乡江苏淮阴流浪,秦末农民战争开始后,他投到了项羽的队伍里,开始当一名小兵,后来逐渐升做小军官,时常跟随项羽左右。韩信从小虽然贫穷,但肯于学习,为人很聪明,平时在作战中常注意战略战术,不久就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有几回以自己的想法向项羽献计献策,都得不到重用。韩信感到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施展,便想重新投奔一个起义领袖,好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正好,在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上,韩信为项羽在帐前站岗,他看到楚王项羽仗势欺人,而汉王刘邦雍容大度,手下又有张良、萧何等等能人,认为刘邦将来定能成大事,便决定从项羽处逃跑,投奔刘邦。
韩信经历了路途的辛苦,好不容易到达了汉营,满心希望汉营能够重用他,没想到汉营仍旧不把他当回事,仅仅给了他一般的官职。此时,已经成为刘邦丞相的萧何会见了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跟他谈了以后,答应一定把他尽力推荐给刘邦。
但当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刘邦却对萧何说了他听来的韩信年轻时候的许多短处,认为这样的人决不可重用。但第二天,萧何又郑重其事地把韩信再次推荐给刘邦,刘邦皱了皱眉头,仍然不同意。又过了几天,当刘邦找萧何谈话时,萧何第三次推荐韩信,他意味深长地对刘邦说:“古来英明帝王选拔人才,从来不计较出身,而是看他的真实本领。韩信出身低贱,青少年时有些缺点,但他的将才却是谁也比不了的。”刘邦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萧何,将来一定重用韩信。
韩信在汉营呆了些日子,虽然有萧何和他谈过话,但仍看不到有重用他的举动。他左思右想,觉得在汉营呆下去也没意思,便准备了干粮,一天凌晨乘人们不注意的当儿,带着他的宝剑,骑上马出东门走了。有人把这消息赶快报告给丞相府,萧何十分着急,他觉得失去这样一个人才实在太可惜,而且是关系到楚汉双方战争成败的大问题。他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立即骑上快马,亲自向东追去,从上午赶到中午,又从中午赶到下午,才打听到韩信出奔的踪迹。他继续前进,天黑了,他已经追得人疲马乏,肚子又饿,真想休息一会儿。但想到人才的可贵,怕错过了机会,便又加鞭快马。月亮出来了,田野一片清楚,忽然他看见前面一条河边有一个人牵着马来回溜跶,这人正是韩信。萧何不禁喜出望外,立刻追上前去。原来韩信虽从汉营出走,但心中也十分矛盾,正在犯踌躇。萧何热情地拉着韩信的手,把韩信劝回了汉营。
回到汉营后,萧何又和汉王刘邦详谈了一次,分析天下大势和利害关系,终于说服了刘邦。刘邦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并命令大小三军将领,统统要听从韩信的指挥。在萧何的提议下,刘邦专门建造了一座拜将台,郑重其事、毕恭毕敬地举行了拜将典礼。后来,韩信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协助刘邦打天下,不到几年工夫,就把实力远远强于刘邦的项羽打败了。
深谋远虑,辅君良相
除推荐人才外,萧何在秦末汉初战争频繁的乱世,为汉朝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军队打下秦朝的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诸将领都乘机抢掠财物,唯独萧何与众不同,他派人先到秦国政府机关,把户口、山川、社会民情的档案搜集起来,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订出计划,恢复关中的生产,补充兵源。因此后来刘邦和项羽相持的四年中,刘邦方面一直粮草比较充足,兵源不断。这都是萧何苦心经营的结果。
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方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是由于萧何坚持了正确方针,刘邦才度过了难关。有一段时期,刘邦四面被围,项羽以数十万大军向刘邦挑衅,刘邦忍耐不住,想孤注一掷,以数万军队和项羽硬拼。刘邦的大将周勃、樊哙等都没有把刘邦劝说住。这时,萧何从容地向刘邦问道:“现在这个处境,比死去的滋味如何?”刘邦说:“当然比死强多了。”萧何说:“如今我们的实力有限,百战百败,假如去硬拼,只能是送死。不如乘此机会好好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任用贤人,过几年人民稍稍安定了,人才也尽为我用了,天下也就不愁不归我所有了。”刘邦按照他的说法去做,终于统一了天下。
刘邦杀了项羽、统一天下之后,和大臣们一起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因此给他的赏赐最多,并拜爵为侯。许多武将不服气,他们觉得自己出生入死,而萧何没有丝毫汗马之劳,论功反而在他们之上,实在想不通。刘邦说:“武将们直接杀敌,好比猎狗逮兔子,但是要人去指挥它。萧何的作用就好比指挥猎狗的猎人,他的功劳当然超过一切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刘邦规定,以后萧何上朝,可以带剑穿履,高其他大臣一等。萧何官位愈高,愈加谨慎小心,他反对给子孙留下丰厚的家产,置田地都选择穷乡僻壤,从不扩建自己的住宅。他意味深长地说:“假如后代贤慧,是会保持俭朴作风的,就不会去争田产。假如不贤,置了丰厚家产也会败家,最后落到别人手里。”萧何这种想法,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赞许。
曹参——无为而有为的一代“醉相”
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公元前190年)是江苏沛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沛县狱吏。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汉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丞相,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萧规曹随”传为历史佳话。
齐国求贤
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七十座城市的大封国。当时刘邦刚刚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加上四年的“楚汉战争”。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当时百姓穷困,国库空虚,人口锐减。曹参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怎么才能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呢?他认识到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让老百姓摆脱战争的苦难,给予休养生息的机会。他清醒地感到,过去是靠在马上用武力夺取了天下,现在天下统一了,不能再凭借武力来治理天下了。所以必须转变政策,发展生产,顺应民心,才能逐步把这样一个烂摊子收拾好。
曹参到齐国后,立即把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一批有才识的知识分子召来,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如何来安抚和管理好百姓,如何才能把破败的国家治理好。因为召集来的有好几百人,每个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谈,所以提出的办法也五花八门,有的竟不着边际。这么大的事,又众说纷纭,搞得曹参也无所适从,一下子很难做出决断。
盖公献策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住在胶西的盖公,擅长于研究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有治国的才能。曹参听说后,思贤若渴,立即派人带着厚礼恭敬地把胶西盖公请来。盖公来了以后,曹参礼贤下士,亲自拜见,向盖公请教治世安民之道。盖公看曹参一片真心,就向他建议当前治理齐国应该采取清静无为的方法。
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了他的话以后非常高兴,决定把盖公留在齐国,并把自己住的正房让出来,请盖公住,以便随时为他治国出谋划策。曹参在齐国担任相国的九年中,按照黄老“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使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所以齐国人都称颂曹参是贤明的丞相。
狱市如寄,切勿扰乱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西汉丞相萧何年老病危,惠帝亲自去探视。惠帝估计萧丞相的病好不了了,所以就问萧何,将来谁可以代替他的丞相职位。一贯忠心耿耿、顾全大局的萧何,立即向惠帝推荐曹参是唯一的最佳人选。
曾参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告诉身边的官员和随从,着手收拾行李,做好进京的准备工作。曹参对他们说:“我马上就要回朝廷担任丞相了。”
不久,朝廷果然派了使者来齐国,召曹参回长安。曹参急急忙忙做回京赴任的准备。临行前他把继任齐国丞相的人找来,再三嘱咐说:“对齐国原来管理监狱和市场的办法,千万不要随意改动,否则社会上就会出乱子。”继任的新丞相对他的话不太理解,就问曹参说:“要治理好国家,难道就没有比管好监狱和市场更重要的事了吗?”曹参回答说:“你不能那样来理解。因为监狱和市场是好人、坏人都可以容纳聚集的场所,你如果随意变动管理办法,那么有些人到何处去安身呢?要是坏人无处安身的话,就会到处去作乱,老百姓又要遭到他们的祸害了。所以我才首先把这件事提出来,你们千万不要大意啊!”这样继任丞相才明白了曹参为齐国百姓的一片苦心。
曹参与酒的故事
曹参嗜酒成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白天饮酒,夜晚饮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看见他日日饮酒,不理政事,很为焦虑,都想来劝说他。
可是这些人一来,他就摆开酒席,请他们喝酒,一直喝到酒醉离去为止,他们没有机会向曹参劝说。
曹参的后园紧靠官吏的宿舍,住在宿舍里的官吏们整日饮酒,并伴以歌唱和叫喊,闹得不亦乐乎。曹参的随从官对此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次,随从官请曹参到后园游玩,好让他听到官吏们的醉歌,加以处置。可是曹参听了,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叫部下也摆开宴席,痛饮歌呼,和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终日酒醉,不理朝政的行为使惠帝也大为不满。
一天,惠帝对曹参的儿子说:“你私下问问你的父亲:‘高帝刚刚去世,我又很年轻,你作为相国,整天饮酒,如何能忧虑国家大事呢?’”哪知曹参听了儿子的话,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二百大板,并且说:“赶快进宫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
事后惠帝责备曹参:“你为什么要打你儿子?那是我让他劝说你的。”曹参慌忙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萧何吗?”惠帝说:“你好像不及他。”曹参说:“讲得好,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只要我们遵循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惠帝说:“说得对。”
后来文学家杨雄说:“萧也规,曹也随。”“萧规曹随”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
曹参担任相国,主张清静无为,这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脱离了秦朝的酷政以后,很想能休养生息,曹参的主张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称赞他。
由此可见,曹参自己饮酒,也让别人饮酒,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一段太平日子,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陈平——安刘汉天下的一代智相
陈平(?-前178年),字儒子,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秦末天下大乱,陈平开始投在魏王咎的帐下,任太仆,但因言不听、计不从又投奔了项羽,仍是郁郁不得志。后来被刘邦的谋士张良发现,遂劝说其投靠了刘邦,任护军中尉,逐渐成为了刘汉阵营中举足轻重的谋士。在楚汉战争中,陈平数次献奇谋帮助刘邦渡过难关,并最终攻灭西楚。
汉朝建立后,陈平被封为曲逆侯,在捉拿韩信和白登助刘邦脱险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汉高祖崩后,在惠帝和吕后专政时期皆被任命为丞相,为了保存实力,他表面上与吕后串通一气,对诸吕想要篡权谋国的阴谋不闻不问,等到吕后死后,他联合刘章和周勃荡平了诸吕,挽救了汉室江山,并扶立文帝刘恒继位,再次出任丞相之职,协助文帝使国家大治。陈平去世后,谥号为献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谋身又能谋国的一代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