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西南康有“送白虎”之举。南康人小病不问医服药,大多延请道士。剪纸绘白虎、蛇,贴在箕沥上,以鸡血用桃树枝条鞭打送出,称为“送白虎”。樟树市有驱邪习俗“扇邪风”。这一地区的百姓认为人患病久治不愈,是邪气附身,必须驱邪。驱邪的办法有多种,主要是“扇邪风”。患者家属先至各家去讨百家米,每至一家,说一声“讨点驱米”,人们就会拿一把米、一支香,无香人家用一截稻草代替。讨满一百家之后,患者家人将讨来的驱米与家里的米一块磨粉,做成白米丸子,蒸熟作“夜米果”。做好夜米果后,患者家属请来两个寡妇、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准备好一张晒垫、一架风车、两束棕叶、两根柳枝及一只米斗。一切准备就绪,扇邪风仪式于丑时进行。将晒垫铺在禾场上,晒垫四角各坐上一位小孩,面前倒扣一只碗,罩有米果。又将风车放在病人家门口,请来的寡妇一人手握风车摇把,另一位则站在病人身后,此外有一位男子手托装有夜米果的团箕。主持仪式的人将点燃的三炷香在病人面前晃个不停,口念咒语。念完咒语,高叫一声,旁人附和。有人点燃爆竹,手握摇把的寡妇开始用力转动风车,病人从风口走过,跟随其后的寡妇口中念道:“南风北风,赶走邪风,请来深山安坐,莫到弟子某某(指病人)身上作福。”病人走进禾场,入晒垫坐在米斗上,撑夜米果的男子将米果抛向四方,边上的人一涌而上抢米果。病人在四个小孩搀扶下回家,整个仪式结束。
小孩出天花,旧时又称为出痘,高烧不止,全身出红色丘疹,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因为小孩出天花很容易被传染,难以预防与治疗,因此各地百姓都会敬奉痘神。山东地区以张纯为痘神,福建、江西则称天花娘娘。一旦小孩出天花,就要送天花娘娘下河。江西靖安乡间,旧时小孩出天花,村民会设坛敬奉天花娘娘,家家斋戒沐浴,焚香礼拜。有的会请道士开道场,然后礼送。人们事先用纸扎好各种车、船、彩旗,抬着天花娘娘边走边燃爆竹,将天花娘娘神位以纸扎祭物送至河边空旷地后烧掉,以为这样,小孩就会康复。
(四)招魂
中华先民认为人的魂魄短暂离开人体,人就会生病,长期离去,人就会死亡。人受到惊吓,丢魂落魄,或者鬼神作祟,将人魂魄摄走,都会使人害病。要使人的魂魄归于肉体,就必须采用辟邪手段,使用巫术为病人招魂,使其康复。
招魂作为病害辟邪的手段,起源较早。早在春秋时,我们的先民就曾使用。《礼记·礼运》作了具体描述:“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回皋某复。”即家人至屋顶大声呼叫某某之魂回来,将魂魄招回死者肉体,作最后一次挽留。此后,在我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广泛流传。各地招魂名称不一,具体情节也有所不同。
招魂的地点有的在室内,更多的是在室外。由于招魂多少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有的地区称招魂为“追魂”,有的称为“捉魂”,关于招魂方式,无论多么繁杂,多离不开喊、叫病人姓名的方法。
贵州布依族人患病,家人以为病人的魂魄离开病人,就要叫魂。办法为:用一只鸡蛋倒卧手心,点燃三烛香,将香插在地上,然后开始喊病人的名字:“某某(病人名)回家来啰,三魂七魄来归身啰。我隔山喊你隔山应,隔河叫你隔河应。快来啰,快回家啰!”叫魂一直叫到手中的鸡蛋立起来才停止。这表示魂魄已回到病人身上,然后病人将鸡蛋吃掉,就会百病离身。
人们普遍认为,小孩的灵魂与他的体质一样脆弱,极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做母亲的大多给小孩佩戴各种镇邪物。如若小孩生病,则认为是小孩在外受到了惊吓,中了邪,丢魂去魄,因此必须叫魂。叫魂具体情节各不相同,目的却都是让跑掉的小儿魂魄尽快附身,以使小儿恢复健康。
(五)退煞
民间将凶死者的鬼魂及一切凶神恶鬼称为“煞”,“煞”会作祟,人若遇上这些鬼就会生病,叫“犯煞”,要想病人康复,就必须延请巫师驱逐恶鬼,这就是退煞。
退煞作为病害辟邪重要方法,具体实施时各地存在一定差别。江西万载退煞由巫师主持,巫师会根据患者病情施以不同的法术。退煞时,巫师先点上香,端着一碗凉水,面对患者,用食指或墨笔蘸上凉水,指着患者的前额画符,口念咒语。念完咒语,巫师在地上蹬上一脚。有些地区则只是端上一碗水,在水中画符,对着清水念咒语,念完咒语后将水向四方喷洒后泼在地上,人们认为这样恶鬼就被赶走。
(六)拜干父母
小孩体弱多病,各地有拜干父母之俗,以求健康。
贵州盘县有一种“撞名”风俗。小孩生病,先以筷子占卜,许以撞名。家人选择黄道吉日,在大路旁,摆上果品,焚香烧纸钱,尔后等待过往行人,第一个经过此地的便是小孩的干父母,请求认继。行人不管怎样,都不能推却,只好承认为干父母,并且将病孩改姓,更换名字。此外还须给钱物给小孩作见面礼。如若小孩的干父母是近邻,以后便以亲戚相待,互相来往,如若相距太远或是两家贫富过于悬殊,则在完礼之后,便不相往来。
江西民间小孩患病,在拜菩萨、退煞等活动仍无效之后,则要认干娘。按照规定干娘必须是一位讨饭的乞妇,“乃挽一女丐,另嘱人抱小孩拜之,其亲生父母口称‘拜干娘,自今以后与干娘一样’。”或曰“与讨饭的干娘一样”连呼不已。乞妇亦高声以“贱头贱脑”四字答之。(《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如若小孩病好,丐妇则用自己讨来的米饭,每天去小孩家喂一次,小孩家则每次给一二碗米饭作为报酬。这种办法与小孩取贱名的心理一样,认为小孩贱如干妈一样,就会好养,不再会生病。
(七)吃“百家米”穿“百家衣”
大人害病,家人会认为是病人命软,招鬼魔欺侮,小孩体弱多病,则被认为是关煞重,或是看到了被认为是不祥的动物,会招致疾病,人们便用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办法,托众人的福,在众人的帮助下辟邪,以求病人健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存在这一习俗,具体办法各不相同。
江西地区民间小孩多病,家里人就会去化布化米。“百家米”即到各村化米,以一百家为止,每家给米数量不限。化完米后将米磨成粉,称为“百家斋”或“大斋”。“百家衣”也以化满一百家为限,将化来的布做成衣服。化来的布料花色品种,大小不一,病家根据布料情况,拼成各种图案,诸如:“父亲衣”、“福禄寿三星”、“蝠鼠如意”等。“百家衣”、“百家斋”做好,小孩在穿百家衣与吃天斋之前,应点燃香烛,到房屋外向天祷告,祈求上天保佑。“百家斋”必须要一次吃光。这种习俗,在落后农村至今仍有人信奉,用于驱邪去病。
民间的这种病害辟邪办法,不仅在汉族中流传,少数民族中也存在这种习俗。布依族中若有人害病,也会施用“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法术。百家饭就是至一百户人家去讨米,不过米的量有规定,每家给三粒,讨齐后煮给病人吃掉。百家衣也是至一百户人家讨布,布的大小为二寸宽,一尺长,讨齐后拼缝成衣给病人穿。以为病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就会抵住一切鬼魔的侵扰,身体就会好起来。
崇明岛上的人则是在身体健康时,看到某种他们认为不祥的动物,提前采用辟邪办法。崇明人对老鼠很迷信,如若老鼠出外寻食时,或失足从高处落地,当地称为“老鼠落空”。这时如某人看见,则认为大不吉利,非生疾病,则有别的祸害,因此必须设法禳除病害。办法为:看见老鼠落空的人亲自前往各家,挨门挨户乞讨白米,称为“百家米”。回家后将讨来的米煮饭,吃完饭就会解除灾害晦气。这种迷信主要为妇女所相信,既使是富贵家的妇女,遇上老鼠落空,也会装扮成乞丐,向人家讨米做饭,以求辟邪。
(八)借寿
病人久病,经多方治疗不能痊愈,家中亲人认为病人寿数已满,若要挽救,只有借寿给病人。这与先秦时周公旦愿替周武王去死,侍奉鬼神不同,它是由众多亲友各借一些寿数给病人,并非由某人替代。清代江苏淮安有“借寿”之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对这一风俗作了记载:“凡家有病者,至医药罔效,自知不起之时,于是戚友中之亲密者,咸有借寿之举,其手续则由戚友自相邀集十人,亲往郡庙,虔心拜祷,各愿借寿一岁,求神延长病者之寿。俾病者痊愈,得以治理家中未完之事。俗传此举定须十人,且必出于借者自意,若由病家之请托,或系他人之说合,则无灵验。”借寿者应完全出于自愿,病家请人说合则不灵,愿出借寿数的应为十人,各借给病人一岁,才能感动鬼神,使病人留在人间。
(九)打天斋
江西萍乡居民患皮肤病及跌打损伤、肿痛糜烂等,若有十多天未好,就会请亲戚朋友提一只筐,背一个袋子,挨门挨户讨米,被讨人家给米多少不等,多的给一升,少的则给一碟子,此外还给香,这样挨户乞讨多日,等到讨来的米有三四担,甚至十来担,则以三分之二或一半用来磨粉,做成汤圆,放入锅里,煮至半生半熟时,藏入竹器工具中,选择健壮有力的男子数人,站在屋顶上,向四面抛掷汤圆,住在附近的男女都会赶来抢着捡汤圆,叫做抢天斋。汤圆抛完后,人群一哄而散,这样病人病痛就会离身。抢捡汤圆时,精神疲倦者不敢挤入人群中,所得不到十个以上,必须抛掉,不然就会招来疾病,称为“打天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