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河伯娶妇,祭祀河伯,以魏国邺(今河南临漳)这个地方最有名。当地传说,如果每年不给河伯娶老婆,就要发大水,淹死全城的人。当地官吏又以为河伯娶妇为名,征收捐税,中饱私囊。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地县令,
革除了这一恶俗。随后他发动当地群众,凿开十二道水渠,引河水灌溉农田,当地因无水患,当然不怕水神报复了。
为河伯娶妇祭河神这一观念,战国以后仍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据说,唐代郭子仪镇守河中时,河水为患。子仪祷告河伯说:“水患停止,当以女侍奉为妻。”不久黄河恢复故道。他的女儿有一天无疾而卒,郭子仪为她庙中塑像,进行祭祀。此事宋代苏东坡曾为师友谈说,可见河伯娶妇用以祭祀河神,影响深远。
以人祭河十分野蛮残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野蛮的祭祀方式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河伯在水神中地位重要,因而历代都为封建国家所重视,从秦统一开始,封建国家就对河神进行祭祀,至唐玄宗时,将河神封为灵源公,宋仁宗时又封为显圣灵源王,元顺帝时改封为灵源神佑宏济王。
(二)镇水石神人——李冰
1974年3月,在都江堰外江里,外金刚堤之西、安澜索桥之南挖掘出一个石人。石人高2.9米,肩宽96厘米。上面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诊(镇)水万世焉。”第二年,距上述李冰石像出土不远处,又发现一个李冰石像,遗憾的是已残缺,字迹模糊。建宁元年为东汉末年,石像是由管理都江堰的都水椽及长建造,置于水中,石神人像的作用是镇水万世,可见这是镇水辟邪物。李冰由于他的治水功绩,死后被后人敬奉为神,成为人们镇石水中作祟蛟龙、避免水灾的镇物。
李冰为秦昭公时蜀郡太守。他出任蜀守之前,岷江经常发生水灾。人们以为涛涛江水有水神,为了搏得江神的欢心,人们每年都要为江神娶妇,即取童女二人祭河。李冰出任蜀守后,发动百姓凿离堆,整治沫水航道,兴建都江堰,灌溉诸郡,从而使川蜀平原沃野千里而无水患。李冰治水无疑是成功的。
这位治水英雄死后,关于他治水的事迹不断被神化,他本人则被人们敬为神灵,立庙祭祀,成为人们同水患斗争的精神动力。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蜀地就流传着李冰操刀入水化牛和江神斗的神话。李冰由此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水神的天敌,因此,当时人们即造李冰石像,置于河中镇邪,避免水神为患。
唐代又流传着李冰入水斗蛟龙传说,并且有用石牛为镇水物,避水害的习俗。
李冰治水有功,他死后即被神化,因此他本身及传说中化牛斗水神的牛都被人们用以作为辟邪物,用石人置于水中,或凿石牛置于水边作为镇物,使水神不能作祟而给人类带来灾害。
(三)涛神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他本是楚国人,其父伍奢为楚国大夫,楚平王听信谗言,诛杀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子胥只身逃亡东南的吴国,受到重用,他与孙武一起为吴王出谋划策,吴国很快强大,西破强楚,北上威胁齐国与晋国,又使南面越国战败臣服。吴国大臣伯嚭接受越王贿赂,屡进谗言,使伍子胥失信于吴王,最后吴王赐剑令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死后,留下种种传说。相传伍子胥自杀前,他曾对家人讲:“我死之后,可剜出我眼睛,悬在吴东门之上,以便观看越人来灭吴。”吴王听说后大为恼怒,令人将伍子胥尸身,盛在鸱夷革中,抛入江中。哪知“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见《吴越春秋》。)从此,世俗传说,子胥因怨恨夫差,常鼓动江水为波涛,以恐吓生人。为了祭奠伍子胥的冤魂,平息他心中的怒气,人们于江上立祠,这样伍子胥就成了人们崇信的涛神。
伍子胥作为涛神的信仰形成之后,一直为后人所继承。他所管理的江河范围也越来越多,崇祀的地区也越来越广大。汉代人们认为伍子胥冤死,驱水为涛以溺杀人,立庙祭祀伍子胥是为了平息其怒气,使其不发怒,从而“止其猛涛”。崇祀的地区则包括长江、钱塘江,成为长江、钱塘江二大江江神。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吴郡有一士人乘舟渡江,遇风不能前进,礼拜伍子胥庙,当天风平浪静,得以渡江,说明魏晋时,人们仍信仰涛神。隋唐以后,崇祀的河流除长江、钱塘江外,又有河、淮河,立庙地区则北至苏北、安徽。
五代十国时,福建地区亦崇信涛神伍子胥,伍子胥所主管的不仅为江河,更有大海之涛。伍子胥摇身一变为海神,主管大海波涛。
不仅民间对涛神予以礼拜,历代统治者对涛神伍子胥也都很重视。唐代元和年间,封为惠广侯,宋代封忠武英烈显圣安福王。元朝赐封伍子胥为忠孝威惠显灵王,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封为英卫公,春秋致祭,祭祀的目的在于去邪免灾。
(四)平浪侯晏公
晏公最初为江西地方水神,明初由于太祖的推崇,遂成为全国各地敬事的水神,各地立有专祠。每当人们在江河湖海上遇到危险,只要祈祷,晏公就会显灵,帮助人们,驱除邪恶,使之转危为安。
晏公的来历,一般认为他是宋末元初人,名叫晏戍仔,临江府清江镇人。晏公浓眉大眼,双腮长满胡须,面如黑漆,平生疾恶如仇,为乡人敬重,某人若有不善之举,就有人会说:“晏公怎么不知道呢?”元朝时晏戍仔被选入朝为官,后因病返乡,登舟而逝。一月后当侍从将尸体运至他家乡时,发现已尸解。父老乡亲知其为神,因此立庙祭祀。晏公显灵于江湖,凡遇大风、波涛汹涌,商贾叩头跪拜,他会出现,驱除邪怪,尔后则风平浪静,水途安妥。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兵攻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占据常州,徐达屡战不利,太祖亲率冯胜等十人领兵前往支援,他们化装为商贾,顺江而下。突然间江风骤起,船只将被风浪掀翻,朱元璋君臣惊慌失措,暗暗祈求神灵保佑。突然他们发现有一身着红袍的人将舟拖至沙上,太祖问道:“救我的是准?”隐隐地听到“晏公也。”晏公显灵,救了朱元璋君臣性命。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江岸经常崩溃,俗传猪婆龙在其下,无法修筑,有一老渔翁教导人们,以红烧肉为诱饵可以将猪婆龙钓上,众人采用老翁的办法,果然有效。老翁对众人说:“告诉天子,江堤可以修好。”众人问他的姓氏,他只说姓晏,转眼间无影无踪。太祖听到这件事后,想起当年自己被救情形,猛然醒悟:“一定是昔日救我的水神。”于是,遂封晏公为都督大元帅,下令有关部门立庙祭祀。后来,又因为晏公阴助海运,乃封为平浪侯,各地均有庙祀,晏公从一个地方性水神成了全国祭祀的水神。
(五)萧公爷爷
萧公讳伯轩,宋代江西清江人。为人刚正朴直,不苟言笑。南宋理宗咸淳时,82岁,无疾坐化。死后遂成为神,附于童子之身,言人祸福,乡民为他在新干大洋州立庙祭祀。人们在水上遇难就会祈祷萧公保佑,而萧公也会有祷必应,驱除邪怪,保船救民,使人们免于船毁人亡的灾难。
人们相信,萧氏子孙死亡之后,也会成为水神,大多隶属萧公为阴官、阴兵,专门驱除水怪,拯救溺水者。至元代,其子萧祥叔死,乡民将他们父子合祀。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其孙天任卒,屡灵异,亦合祀于庙。
萧公从地方性水上保护神成为全国各地尊崇的水神,完全是由于朱元璋推崇的结果。相传朱元璋曾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部将盛传天空中有数万甲兵,皆穿红衣援助朱元璋,战旗上大书“萧公”二字。朱元璋因神兵相助,打败了陈友谅,于是朱元璋遣人前往新干大洋州致祭,又加封萧公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令各地立庙祭祀。兵卫将士及负责漕运的官军尤为信奉。至清代,江西地方仍信奉萧公,人们认为四月一日是萧公生辰日,这一天,各地都要演戏祭赛马,祭祀萧公,祈求萧公显灵,保护船只安全,拯救落水者,免灾消祸。
(六)航海保护神——天妃
从唐宋以后,我国在海上与各国联系加强。官员出国航海,元明官粮从海上漕运至北京,渔民扬帆出海打鱼,商人乘船进行海上运输,从事海外贸易,这一切都必须与大海打交道。
大海行船,危险重重,海难事故难以避免。大海无边无际,海天一色,即使微风也会激起波涛,若是遇上暴风雨,则会险象环生,水手们无力决定航船的慢快、停息,无法掌握航海规律,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生死,完全受制于自然力,因此认为海中一定有什么神灵在作祟。感到大海非常神秘与恐惧,因而产生了海神崇祀。天妃即是为人们至今普遍敬事的航海保护神。
天妃又称天后、天母、天上圣母,福建、广东和台湾一带俗称妈祖。天妃姓林,名默,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叫湄州屿的小岛上。关于她的身世、生卒年代、生平事迹多有争议,人们一般认为天妃生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终生未嫁。
天妃从出世开始,充满了神秘色彩。据说,天妃的母亲梦见南海观音给她一钵花,吞下后怀孕,十四个月后,生下天妃。天妃诞生之日,异香四散,几里之外都可以闻到,并且十多天香味不散。天妃生下一个多月,从未啼哭一声,于是她的父亲给她取名“林默”。
天妃刚满周岁,尚在襁褓中,见到神像,就叉着手作礼拜状,五岁就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十六岁“窥井得符”,从此以后,灵通变化,驱邪救世。乡民有病,她施法术,病者即痊愈。看来,林默生前实属里中女巫无疑。
林默长大后,誓不嫁人,她常常乘席渡海,云游岛屿,在海上救护遇难的渔民与商人。人们称她为神女,又叫龙女。林默死后,常穿着红色衣服,飞翻海上,替人们驱邪、挽救遇难者,当地人为她立庙祭祀。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奉旨由水路出使高丽。当他们航行在海上时,突然暴风雨来临,同行的船队共八艘,一下子被刮沉七艘。路允迪惊恐万分,赶忙祈求神灵保佑,突然间他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神女站在船樯上,天空明朗,波涛不见了,转危为安。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化险为夷,顺利地抵达高丽,完成了出使任务。他返回朝廷后,奏明皇上,徽宗封林默为灵惠夫人,于湄州立庙,赐名“顺济”,并亲自书写匾额。林默从此有了封号。
当时除了湄州祖庙外,莆田、泉州、福州等地也修建了众多的天妃庙,其中,天妃故乡莆田最为盛行。除福建外,两广、两浙沿海,甚至内河的淮河流域,也都建有天妃庙。人们信仰天妃,在船舶启航前,都要祭祀天妃,祈求天妃保佑,天妃亦处处显灵,救护遇难船只。
天妃信仰不仅盛行于民间,随着南宋政权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海上贸易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每当某地禀报天妃显灵时,就加以褒封。宋高宗封林默为崇福灵惠昭应夫人,孝宗时改封为灵慈昭应崇善福利夫人,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76年)封为灵惠妃,从此,天妃的名号便传扬开来,成为官定的航海保护神。
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市),京师粮食依赖于江南,当时漕运粮食主要靠海运。为了祈求海运顺利,则需求神灵保佑,因此,元代一再褒扬天妃。
明初,三宝太监郑和远率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每当遇到狂风暴雨,郑和就会祈祷天妃保护,天妃显灵,也就会使惊涛服贴,如履平地,转危为安,因此,郑和返回后,明成祖下令派遣官员致祭,又在北京等地建立天妃庙。
清代康熙十九年,出兵统一台湾,据称天妃显灵,帮助王师渡过台湾海峡,因此下令礼官春秋祭祀。
从宋代至今日,各地的天妃庙,不胜枚举。据统计,仅台湾一地自明代至今,所建天妃庙达八百多处,现存的仍有五六百座,仅北苍朝天宫进香求天妃保佑平安的,每年达一百万人以上,天妃信仰成了台湾人民的第一信仰。
四、病害辟邪
据《尚书·金》记载,周武王生病,奄奄一息。周公旦设坛向周氏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三位鬼灵祷告,以为周武王生病是鬼神作祟,要武王去服侍,致使武王生病,周公旦在祷告时说:“以旦代某(指武王)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指武王)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认为自己多才多艺服侍鬼神比武王更合适,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动,主要与当时人们的认识有关。
人身体不好、生病,本是人体内病变的结果,古人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医学知识的贫乏,认为人害病是鬼神作祟的结果。人们相信,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仍然存在,灵魂不死,永远不灭,变成了鬼。
由于人生前境地的差别,人死后的鬼魂世界也有不同,有的鬼魂上天成了神,有的则集中生活在阴间,有的则无归宿,到处游荡。鬼神无所不在,具有超人的能力,它既能保佑人们,又会作祟,给人带来灾祸,使人生病。
鬼神作祟使人生病的观念形成之后,代代相传,成为中华先民信仰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今日,在一些落后山区仍然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