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根据临时的预兆决定行动的方向。如果在出门时出现了不好的兆头,如碰见死人,吃饭时噎住了,打碎了碗等,往往就是不吉利的征兆,应调整出门的方向或中止出门。
6.行应避血光之冲
人们对“血光之灾”可以说是谈虎色变,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很忌讳碰见“血”,因为在旅途中碰见流血事件,如果轻易去凑热闹,往往要遭大祸。所以避血光之冲,成为出门者辟邪的一个重要原则。出门在外不能谈血、近血,更不能食血和玩血。
避血光之冲的辟邪信仰,大概源于古人对血液魔力的迷信。古人以为血是活物之灵,一切活动的生命就在血中,血就是生命,谁要是贬渎了血,谁就会遭到报复。《中华全国风俗志》说,相传有九头鸟,为二郎神杨戬断去一头,每年至除夕,即出而飞鸣,其血滴于谁家院内,其家必遭祸事。既然血是如此可怕的招灾降祸物,出门在外的人自然应该尽量避免血光。
7.行持棒、杖能避鬼
江西余干一带民俗以为行路,特别是夜行,持棒、杖等物能避免鬼祟的侵扰。
鬼之惧怕桃棒源于后羿的传说。《淮南子·淫言篇》载,后羿是被学生用桃木打死的,所以鬼都害怕桃木棒。此说流传之后,民间就深信桃木能避鬼。《夷坚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女子死后停尸于床,夜间变成一夜叉鬼想出来作祟,但家属已命几个仆人持桃棒坐于门口,夜叉很害怕,又还原成尸身躲到床上。在很多民族和地方,能避鬼的不仅有桃棒,还有竹杖、桐杖甚至可以是一切棒杖。大概人们以为棒、杖作为一种武器可以用来攻击、惩罚鬼神。行路时带着棒杖,顿觉力量倍增,足可使鬼祟害怕。
8.行旅警句须记起
古时人们出行,往往会被告之或自觉地谨记一些行旅警句,并以这些警句作为旅途辟邪的指针。以为只要照着这些警句的要求去做,人在旅途便可避免灾祸。除前面已谈到的一些外,古代的行旅警句主要还有以下一些。
①“在家不敬月,出月招风雪”。这句警语要求出行的人们,要做好出行前的准备工作,要礼敬日神、月神、天神、路神等,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否则出门必定招致灾祸。
②“爱走夜路,总要撞鬼”。这句警句告诫人们,出门者应尽量在白天赶路,这样才是安全的。如果总是夜上行路,总有一天要走上邪路,不是被鬼祟侵扰,就是被强人掠夺。
③“一人不上路”。要求人们出门办事,应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如果孤身一人出远门,遇上困难就无法摆脱。
④“穷家富路”。说的是出门在外要舍得花钱。因为外面不比家里,环境不适应,且又劳累奔波,相当辛苦,如舍不得花钱,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只有吃饱穿暖,才能抵御疾病。
⑤“出门不露白,露白会失财”。告诫人们旅途之中,不要过于轻信于人,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所带的钱财,否则遇上坏人,就可能会有谋财害命的危险。
……
行旅警句,是中国辟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行旅实践,是长期以来人们行旅辟邪的经验总结,对行旅辟邪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9.莫乱指点免灾祸
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触犯众怒,生活压抑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都会逐渐衰弱,从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俗语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千夫所指,无病而亡”,并附会上了迷信的解释,说人的指点具有巫术魔力,是一种诅咒、陷害的方式,杀伤力很强。谁要是受到了众人的指点,那就不得安宁。所以人们特别忌讳被人背后指点,犯忌者往往会招引祸患。由此,人们便联想到不能对一切具有灵性之物指点,否则也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诗经·螮虫东》说:“螮虫东在东,莫之敢指。”说明当时民间就有以手指虹会烂掉手指,甚至祸及其家的信仰。《礼记》说上城和乘车时不许乱指风景、太阳、月亮和星辰,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民间认为虹是有生命,能祸害于人的神物。中国许多民族都相信虹吃了人便要下来喝水,所以每当雨后看见了虹便喊“虹下来饮水啦,大家小心被吃了”。这时在屋外游玩的人,就会立即躲避。要是有人胆敢在外面对虹指指点点,其灵魂就会被虹吃了。虹出现后的一、二天内,如果有人暴病而死,那就是最好的验证,对虹的招灾降祸本领人们就会更加深信不疑。所以,出门者都不敢对人、对物指指点点,相信这样是可以辟邪的。
10.严遵“打标”避祸殃
出门在外有时会碰到一些不祥的人或事,一般都可事后禳解一番。比如走夜路时,听见有人叫喊,却又找不见人,就可连唾三下。再如遇上殡葬,可将衣帽脱下,扑打几次,这样就破解了。而有些民俗约定,就不能等到事后来禳解了。必须事先进行了解,并严格地遵守,这样才可避免祸事的发生。
许多民族在古时都有“打标”的习惯,即以某物为标,悬挂在一定的地方。作为某种民俗约定的记号,见了它就可知道在某地可干某事或不可做某事。常见的标主要有:水标、山标、田标、寨标、鱼标、门标及各种特殊的标。如果见到了水标,你就可以在那里喝水,因为标说明这里的水是无毒的,喝了不会有事。见了山标,则不能在附近砍柴、采果,因为标已说明这山已有人捷足先登了。见了田标,则不能再下田播种子、种庄稼,因为标的含义是此田已经有主。见了门标,则不能随便闯入,标说明门里有人正在做不愿为外人所见的事。任何人都必须遵从“打标”的风俗。否则就会触犯众怒,招致祸患。
11.作客有礼避灾邪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各种各样的礼,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禁束着人们的行为,遵从者受人敬重,违礼者则处处惹是非。
到别人家去作客,来到门口应先敲门,若主人家门户大开,则要在门口呼唤几声,得到主人同意后,方可进屋。如果不打招呼,直闯进去,一方面会惊吓主人的家神,使主人遭灾受祸;另一方面,自己会被人误以为是贼,从而招致祸患。进主人的家要衣着整齐,不能披衣敞胸。也不能随带马鞭、绳子、刀枪之类的东西,因为只有寻衅者才如此,这样会引起主人的无名之火,招致灾祸。古代的宴客是很讲究坐次的,河南《确山县志》载:“若主者不分别,至使贵贱混淆,察知或发觉,以违制论。奸顽紊乱正席者,全家移化境外。”在主人家里睡觉不要横卧炕上,这样会给主人招来灾殃,暗示着主人要横死床上。
在别人家里作客,不要吹口哨,特别是在夜间,连琴、笛、锣、鼓等也不能吹奏,否则会引鬼入室。客人也不应在主人家里数钱,因为“有钱可使鬼推磨”,铜钱声一响,那些恶贼贪鬼就会闻风而来,主人家就会有祸事了。中国提倡“礼尚往来”,互相馈赠礼物是作客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送礼也有讲究,一般来说送礼总要讨个吉利。婚寿等喜事应送双数礼,以兆主家喜事不断。而丧事只能送单数礼,否则就会被认为希望主人祸不单行。送礼一般不要送伞、钟、剪刀、手绢等物。因为伞谐音“散”,有愿新婚夫妇离散之嫌;“送钟”与“送终”谐音,兆示主人早死;剪刀则象征主人家要磨擦不休、争吵不已;手绢象征眼泪,意味着主人悲痛无期,这样就会引起主人的猜疑、指责、惩罚等。只要遵守礼节,处处有礼貌,是非、灾祸自然就不会沾上身来。
12.不行恶事天地宽
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道德的国家,其风俗对善恶爱憎分明。古代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道教主张“修行、积阴德”;佛教也主张“与人为善、普度众生”。这种文化因素的长期积淀,使“惩恶扬善”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大原则。民间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事做尽者必自毙”的俗语,深信行恶事者终究是要遭到神灵惩罚的。
民间认为的恶事一般包括:淫乱、谋害、偷盗、欺骗、不孝、贪婪、抢劫、凌弱等。且认为做恶事者都会得到断子绝孙、天打雷劈、横祸暴死等下场。民间还相信,人在生前做了恶事死后必将遭到报应。生前淫乱者,死后要抱火柱子;生前多妻或多夫者,死后要被锯开分配;生前不孝者,死后要遭受极刑,要用钩子吊眼睛,用钉子钉手掌;生前多做好事,可以成神成仙或很快转世;生前多做恶事就永远不得超生或变作牛马。汉族民间有十八层地狱之说,究竟下哪一层地狱,则完全以生前做过何种恶事来定。其主要内容为:生前犯有教唆、挑拨之罪者,死后要进刮舌地狱,要被刮断舌头;生前盗偷、欺善、拐骗、诬告、奸党、谋占、掠夺者,死后要下油锅地狱,投入油锅内炸;生前杀人者,死后要进石压地狱,放入大石间压死;生前拐诱他人子弟妇女、买卖不公者,死后要进刀锯地狱,用刀锯毙……很显然,上述十八层地狱之说实乃人戒的折射反映而已,所以民俗认为要避免各种各样的灾祸,就应多行善事,不行恶事。
13.慎交朋友少灾祸
古代中国民俗十分重视交友。俗语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同时又十分注意交友对象的选择。荀子曰:“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民俗以为“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认为选择交往的朋友的好坏是造成人生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对朋友给人生造成的影响早就认识得非常透彻。“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所以一定要与好人交往,而不要交坏朋友。
交朋辟邪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如果知道了某人是有危险的,就要主动与之隔离,与之割断一切联系,免得引祸上身。民间有所谓“宁跟红脸人打一架,不跟黄脸人说句话”的信条,还有“黄眼绿睛莫谈交情”的谚语,就是因为“黄脸”往往是人患疾病的表症,“黄脸人”就是“病邪”的代名词,而“黄眼绿睛”往往是人的居心险恶的反映,是灾祸的化身,与这类人交朋友就会染上病邪,灾祸无穷。民间有“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的说法。意思是说绝不要同尼姑、和尚交朋友,否则就会引邪上身,一则会有男女偷盗之嫌,二则尼姑、和尚整天同鬼神打交道,与他们交朋友,会给家里带来鬼怪和灾祸。
慎交朋友的另一方面是必须遵守朋友间的盟誓。古代中国很流行结拜盟誓。盟誓的最后往往有“神人共鉴,如有违盟,天打雷劈”等盟词,立盟者必须遵守,否则就会招致灾祸。从具体的形式来看,盟誓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饮血起誓”,立盟者先焚香于神灵座前,请神灵监督誓约的实行,然后宰鸡、宰猪等,取其血滴入酒中,饮酒发誓。这样一来,立盟者的血液和灵魂就融为一体了,且有超自然力的神灵作监督官,谁要是违背盟誓,必定会像被宰的牲畜那样,死于刀下。第二种是“对天发誓”,以天为见证人,许诺为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食言,就会天打雷劈。第三种是“折物为誓”,意为如不守约,日后自己必有如此物,身首分家。所以,对于朋友的盟誓是时刻不能违背的,只有这样,才可避免灾祸。
14.游艺活动禳灾厄
每当过年过节或庙会喜事,民间便会举行诸如舞龙灯、划龙船、扭秧歌等游艺活动。其俗遍及全国各地,自古至今,久盛不衰。
我国很多地方在元宵节前后都有舞龙灯的习惯。据传说古时龙灯分黄、青、白、赤、黑五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遇旱灾舞水龙,遇水灾则舞火龙,以求相克禳解,求福祈年。湖南一带端午节划龙船,俗传“花船赢了得时年”。湖北一带民间有“不划龙船人多疫病”的说法。有的山村无水,就用纸做龙船、龙灯,名曰“干龙船”,过后烧掉,俗以为这样便可把所有的灾祸烧掉。青海乐都县上元期间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俗说:“转了黄河灯,能够交好运”。把黄河灯会看作是能消灾祛病、祈求福禄的圣事。放风筝最初的意义是为了“放晦气”。风筝放跑了,人的晦气就全没有了。所以民间忌拾别人放过的风筝,忌讳风筝断线落入自己的房顶上或院内。浙江一带风俗以为五、六月是凶月,所以农村往往在此期间演“平安戏”以避驱鬼祟。夜间演戏之后,演员要扮成恶鬼在台上乱跑,至天明被赶下台,说是这样就把村里的恶鬼全赶跑了。此类游艺活动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舞龙祈年游艺活动辟邪功能,大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联系。例如舞龙灯、划龙船辟邪,就是直接从“祭龙”仪式演变而来的。我国是一个农耕古国,农业的命脉完全由主宰旱涝的“龙”掌握,俗以为“龙”是管理雷电风雨的神龙,每当出现旱涝灾害时,就会举行“祭龙”仪式,以求娱神祈年,禳解灾厄。上古时期,中原气候温和,农事活动很早,有所谓“正月要在雨中插秧;五月要在龙口夺粮”的说法。一月怕旱,五月怕水,因此“祭龙”仪式大多在一月和五月举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宵和端午节的游艺活动。但其原来的目的却是娱神辟邪。其他的游艺活动很多也都能找到类似的祭祀辟邪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