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人群:①口服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此两种人群可采取白天服用或加服二甲双胍,睡前注射基础胰岛素。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较大,但血糖波动明显,病情不稳定者也可以联用二甲双胍,但白天餐前必须注射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治疗方案:二甲双胍初用剂量为每次0.25~0.5g,每日2~3次,餐中或餐后服;联用胰岛素时早餐前或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或早、晚餐前各注射1次预混型胰岛素(如诺和灵30R或50R),或一日4次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1次中长效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方案较少产生体重增加。当然,也可以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二甲双胍用法不变(这种方案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
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本方案时必须密切监测酮体。一旦酮体阳性,应立即停用双胍类药。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较差、妊娠妇女、重度消瘦者以及7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宜用本方案。
α-糖苷酶抑制药和胰岛素联用
α-糖苷酶抑制药可显着降低餐后血糖,继而减轻餐后高胰岛素血症。该药不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对体重影响小。
本品与胰岛素联用,有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可使胰岛素用量减少,并可避免体重增加。
适用人群:①餐后血糖高、口服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②单用阿卡波糖治疗,餐后血糖控制满意,但空腹血糖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③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较大,餐后高血糖不易控制者。α-糖苷酶抑制药作用于肠道局部,药物很少被吸收入血,轻度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
治疗方案:
①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白天口服α-糖苷酶抑制药(如阿卡波糖)控制餐后血糖,阿卡波糖的初始剂量为50mg,每日3次,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嚼碎吞服。然后根据血糖逐渐调整剂量,常用量每次50~100mg,每日3次。②1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加α-糖苷酶抑制药。③注射预混胰岛素(30R或50R)午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者可在中餐时加服1次阿卡波糖。
注意事项: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发生低血糖时,应口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或肌注胰高血糖素来纠正,口服蔗糖或进食饼干的效果不佳。妊娠妇女及儿童不宜用本方案。由于α-糖苷酶抑制药的降糖效果相对较弱,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格列奈类药物和胰岛素联用
格列奈类与磺脲类相比,格列奈类药物的特点是能够刺激胰岛素在吃东西时快速释放,作用快速而短暂,在餐后可模拟正常内源性胰岛素的作用,快速降低餐后高血糖。
适用人群:磺脲类药物治疗发生继发性失效,空腹和餐前血糖水平正常但餐后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和年长的患者。
治疗方案:早、晚餐前分别注射预混胰岛素,如果中午餐后血糖控制不好,可以中午餐前加用格列奈类药物;或三餐前服格列奈类药物,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或早、中餐前服用格列奈类药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
注意事项:如果联合治疗1~2个月后如疗效不佳,可加用双胍类药,如仍无效,应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1型糖尿病、妊娠或哺乳妇女、12岁以下儿童、重度肥胖者不宜用本方案。
特别提醒
前面介绍的主要是胰岛素与一种口服降糖药的组合,根据临床需要,胰岛素也可与多种口服降糖药联用,但应注意联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在应用联合治疗方案时,如果补充的胰岛素剂量接近生理量(大约40单位/日),说明胰岛功能已经严重衰竭,此时应改为胰岛素替代治疗(单纯胰岛素治疗)。
12.如何看待中西药联合治疗
中草药治疗2型糖尿病依赖于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恰当地使用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及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可收到部分疗效,但目前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不恰当地使用中药会引起植物药相关性肾损害,导致肾衰竭。因此,应注意根据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随时监测肝肾功能和降糖疗效。如不能控制病情,应立即改用或加用西药,切不可听信广告中“×××纯中药制剂,彻底根治糖尿病……”的说法,不惜重金购买服用多个疗程,结果不但遭受经济损失,还贻误了病情。
在加用西药时还应注意原来服用的中药是否含有与之相同的化学成分,例如常见的消渴丸就是一种添加了格列本脲(优降糖)的中西医结合制剂,每10丸消渴丸就相当于1片格列本脲,过量使用有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因此不宜与其他胰岛素促泌剂联用。纯中药制剂一般不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目前市场上有较多的打着中药幌子的假中成药,请读者注意鉴别。
五、妊娠期糖尿病
张小姐是一位职业女性,因工作原因,一直到36岁才怀孕生育孩子。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怀孕没有多久,在一次产科检查中,发现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成为名副其实的甜蜜妈妈。这让张小姐非常担心、焦虑,本来自己年龄就比较大了,再加上妊娠期糖尿病,怀孕就显得格外辛苦和不易。像张小姐遇到的这种问题,不少的准妈妈都遇到了,一旦发现自己患有妊娠期糖尿病,不要紧张,让我们认识它、了解它、控制它,我们会安全地度过整个孕期,生下聪明健康的宝宝。
妊娠期糖尿病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妊娠前糖尿病,另一种是妊娠糖尿病,张小姐就属于第二种。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前无糖尿病,妊娠后出现血糖升高。这两部分患者均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胎儿、死胎及死产等),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在分娩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均可逐渐消失,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糖耐量可完全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分娩后可持续存在高血糖、糖尿及糖耐量减低,这部分患者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病人。妊娠前糖尿病的糖尿病状况在分娩后一般不会减轻。
1.妊娠期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内分泌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各种与妊娠相关的激素分泌量增加,而且怀孕期间分泌的一些激素对胰岛素有对抗的作用,使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功效降低,导致身体无法很好地利用吸收糖分,使血糖升高并随着孕期的进展而加重,当血糖升高达到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时就成了妊娠糖尿病。
妊娠前糖尿病指糖尿病青年女性怀孕。此类患者中由于上述激素改变其血糖控制难度加大,且更易流产,出现不良妊娠结果。
有对年轻的夫妻非常喜欢孩子,一直渴望有个孩子,但因为女方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所以迟迟不敢怀孕。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知道怀孕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不能盲目怀孕;另一方面,也不需要压力过大,只要正确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糖尿病的知识,是可以安全度过整个孕期的。
糖尿病对妈妈的影响表现为:①妊娠可加重糖尿病。②妊娠期糖尿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率增加,高达25%,糖尿病性肾病、神经损害会加重,酮症酸中毒发生率增高。③剧烈的妊娠呕吐和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为13%~30%。④因胎儿巨大,致剖宫产率增高,达58.3%。⑤产科感染发生率高达15%。⑥母体围产期死亡率增高,大于2.5%。
糖尿病对宝宝的影响有:①流产、习惯性流产、早产和死胎均高于正常组。经胰岛素治疗者围产儿死亡率仍高于正常组10倍。②羊水过多发生率为10%~30%,先天性畸形率为6%~13%,多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畸形。③体重超过5公斤的巨大儿发生率为15%~25%,也有部分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成为低体重儿。④胎儿胰岛功能损害,易发生胎儿及新生儿低血糖症。先天性糖尿病概率约为5%。⑤智力低下率为21%,精神异常率为30%。
所以如果患糖尿病并有高血压、肾脏及视网膜病变,病程已20年以上或年龄已超过35岁以上,那么就不宜怀孕。
如果你遇到和李小姐相同的情况,应该尽可能到医院咨询,咨询内容包括:母亲和胎儿的风险评估和降血糖治疗如何达标。母亲的风险评估包括:眼底散瞳检查和处理,每天口服叶酸1mg,或含1mg叶酸的维生素,以减少发生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的危险。
如果只是轻型糖尿病,或经过积极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病情比较稳定,无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更没有酮症酸中毒,那么是可以妊娠的,但是糖尿病患者一旦怀孕,就被产科列为高危妊娠,妊娠全过程要由产科、糖尿病专科医师共同监护,以保证顺利度过孕产期。
2.哪些人容易得妊娠糖尿病
其实任何妊娠妇女都有可能发生糖尿病。当具备以下几条内容中的1条以上时,就要特别小心了。
年龄超过30岁。
妊娠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
以往妊娠时曾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
有生育过巨大胎儿史者(体重超过4公斤)。
3.孕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饮食控制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基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必须注意控制热量的摄取,避免热量过剩使血糖升高而影响胎儿;但又要照顾胎儿的营养需要,使胎儿能正常发育;还要避免热卡控制过于严格,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或造成饥饿性酮症;也要避免甜食和高油脂食物的摄取。应增加膳食纤维,使血糖控制在空腹5.6mmol/L。含纤维素较高的五谷、粗粮、豆类食品、绿叶蔬菜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它们含糖量低,又富含大量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奶油、甜品、含糖较高的水果如葡萄、龙眼、香蕉、甘蔗应避免食用。
适宜的运动对胎儿和母亲也非常重要,我们的甜蜜妈妈一定要掌握秘诀,运动时要随时准备一些糖果,防止发生低血糖,运动量不宜太大,时间不能过长,以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为宜。如果经过正规的饮食和运动疗法效果仍不理想,则一定要使用药物治疗,约50%的妊娠期糖尿病靠单纯控制饮食不足以使血糖达标,她们通常需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可以稳定血糖,而且不易通过胎盘,相对比较安全。妊娠时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可能会致畸和造成新生儿低血糖。
4.产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分娩后会恢复正常,少数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将来会变成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血糖恢复正常者在将来发展成为糖尿病的危险性显着高于一般人,故现在认为她们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妊娠期糖尿病发生越早且治疗中胰岛素用量越大,产后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建议,产后应制定严格的健康检查,维持正常的体重,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及适当的运动。研究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20年中约50%将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第二次怀孕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6~8周应重新评估葡萄糖代谢情况,如结果仍然异常,应尽早制定治疗计划。
六、常见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1.什么是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指在糖尿病之后发生的、通常认为是继发于糖尿病的疾病,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之分。糖尿病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及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预后,大部分是由于糖尿病并发症所决定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中,慢性并发症占75.6%。然而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慢性并发症,许多患者患病十多年,仍然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完全可以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为什么糖尿病成了其他疾病的导火线?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您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缺乏,从而使您体内糖代谢发生紊乱,引发了高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使血脂异常——脂代谢失调。
长期的高血糖,使血液越来越黏稠,越来越易凝固——血供失调。
长期的高血糖,使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肾病。
长期的高血糖,使视网膜发生病变,脱落甚至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长期的高血糖,使机体的微血管发生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长期的高血糖,使机体的大血管发生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
长期的高血糖,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易发生多种感染。
2.低血糖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为糖尿病的低血糖。即使患者没有测定血糖,但在治疗中出现心慌、手抖、冷汗、饥饿感明显等症状时也称为症状性低血糖。如果患者出现神志障碍,不能自我进食来消除低血糖时,则定义为重度低血糖。
原因:使用降糖药不合理、未按时进餐、进食过少、体力活动量过大等都会引发低血糖,还有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早期因为胰岛素分泌“不合时宜”,会出现反应性低血糖。
症状:一般情况下,发生低血糖会有饥饿、眩晕、头晕、浑身无力、心慌、出冷汗、颤抖、面色苍白,重者可出现言语含糊、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