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娜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不能怪威利布尔不听话,也不能怪他天生愚钝,而他的父亲,那个大学教授,才是个笨蛋。因为他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不能给孩子一个向前进步的空间,也不给孩子改正缺点的机会。当儿子失意的时候,他不仅不用爱心去鼓励孩子,反而用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来打击儿子的自信心,致使儿子自暴自弃,最终走上令人痛惜的道路。
斯特娜指出,作为父母,我们不仅应该凭自己的爱心培养孩子,也有责任帮助孩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而帮助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他,使他能够有勇气独自面对失败。
有一次,维尼芙雷特一个人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发呆。斯特娜感到很奇怪,维尼芙雷特一向开朗活泼,今天怎么一反常态,沉默起来了?她想,女儿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于是就走过去询问:“怎么啦?维尼芙雷特。”
“我觉得自己太笨了。”
“你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发现他们全都比我跑得快。
“你是和谁一起玩的?”
“卡特、吉姆、科斯特,还有米娜……”
“哦,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听女儿说完,斯特娜几乎笑出声来。
“有什么好笑的,他们就是比我跑得快嘛。尤其是科斯特,总是跑第一,而我呢?总是像个尾巴似的跟在他们屁股后面。”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跑得比你快呢?”
女儿还没有明白斯特娜的意思,只是不解地看着妈妈。
“还不明白吗?他们当然比你跑得快啦,因为他们都是大孩子了,而你才是个4岁的小姑娘,我知道,卡特6岁、吉姆5岁、科斯特7岁、米娜也快6岁了。如果他们连你这个4岁的小姑娘都跑不过,那不是太差劲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
“当然是这样,如果你这么小就跑得比他们快,那他们不是连一点信心也没有了吗?我看你也别难过了,给人家一点信心好不好!”
听妈妈说完,维尼芙雷特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悲观情绪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做固执、专横的父母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是常有的事,争论激烈时,父母往往会因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而说出过激的话,以至于争论变成争吵。事后,父母们常常会懊悔,在心里会说:如果我当时不说那句话就好了。但话已出口,又担心不好收回来,这样一来,往往在心中留下阴影。
关于这一点,斯特娜认为,和自己的孩子说话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说错了,可以大大方方地收回来,没必要担心面子。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不必去争那一口气,而应该把眼光放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同孩子,尤其是已经懂点事的孩子论理,经常会争得激动起来。如果孩子顶嘴,有些父母就会失去理智,说出一些十分强硬的话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按我说的去做!哪来那么多废话。”“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里我说了算。”“你算什么?”如果孩子的胆子小,不敢反抗大人的权威的话,这种不讲道理的做法也许还能暂时维持局面,否则的话只能使争执愈演愈烈。如果有朋友或陌生人在场,那种难堪还会使冲突加剧,甚至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斯特娜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改变一下节奏,并不是向孩子道歉或让步,而是让愤怒平息下来,找一个更好的起点重新开始。比如,父母可以做个手势让不愉快的争执停下来,并表示重新开始讨论某个问题。
有一次,斯特娜看见维尼芙雷特在房间里摆弄玩具,于是就问她:“我给你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
“完成了。”女儿回答说。
“琴练了吗?”
“没有。”
“没练琴不能玩玩具,快去练琴。”斯特娜严厉地对女儿说。
“等一会儿再练。”
“我知道你就是不想练琴,如果你这么讨厌练琴,干脆不要再学琴了。”那天斯特娜的心情不好,说了这句不该说的话。
“好,我不学了。”女儿听了妈妈的话觉得很不舒服。
斯特娜当时正在气头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犯一个错误,冲过去抢了女儿的玩具,把她拉到钢琴前。女儿坐在钢琴前胡乱地弹了一阵。在这种情绪下练琴,非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孩子对钢琴的厌恶。
这时,斯特娜见女儿不再像往常那样认真地练琴,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斯特娜调整自己的语气对女儿说:“哦,不能这样,我们重新开始说说这件事好吗?”
维尼芙雷特停下来疑惑地看着妈妈。
“我只是不希望你把太多时间花在玩具上,你玩多久了?”斯特娜问女儿。
“我刚刚开始玩。”
“那你打算玩多久?”
“一会儿。我本来打算玩一会儿就开始练琴的。”女儿委屈地说。
“那就去玩一会儿吧,然后开始练琴好吗?”
“好的。”女儿哭丧着的脸上又出现了笑容。
这种办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不希望发生一场争吵。女儿看上去显得很镇静,还占了上风,但暗地里还是害怕激怒母亲。所以当斯特娜宣布重新开始谈论问题时,女儿也松了一口气,这样彼此就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新起点。
斯特娜的做法,不仅缓和了气氛,而且给女儿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使她明白,人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并学会做出理智的让步。
在争论上,人们都习惯于有始有终,似乎不谈出个结果就不能罢休,一定要争到水落石出为止。但是,斯特娜认为,如果一个不好的局面,父母根本没有必要和孩子争到底。因为勇于承认错误和探索新途径的父母,要比固执、专横的父母可爱得多。
不要剥夺孩子建立自信的机会
自信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生活中是没有积极主动可言的。
斯特娜认为,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这需要父母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去他们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教育专家告诫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因为父母做得过多,就会剥夺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就会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的机会。
刚开始,跟多数父母一样,斯特娜也在这方面犯过严重的错误。因为维尼芙雷特是个女孩子,出于对她的疼爱,斯特娜试图尽全力去保护她,替她做一些其实她力所能及的事。当时,斯特娜丝毫没察觉到这是在害女儿,但一次旅途经历使她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那次,斯特娜带维尼芙雷特去加勒比海度假。那天她们登上了豪华游轮,当一切都安顿好后,就靠在船舷边向送行的朋友们挥手告别。
这时,有一家人吸引了斯特娜的目光。那是一对夫妇带着4个子女,孩子们都是学生的模样,其中一个女孩令斯特娜忍不住多看几眼。女孩的脚跛得很厉害,不过让斯特娜觉得惊心的倒不是她的残疾,而是她背上背着的大包袱,显然包袱里面是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一个人旅行,倒也不为怪,奇怪的是她随行的家人没有一个来帮她。看看女孩身后的三个兄弟,个个人高马大,他们轻松地背着自己的背包,很坦然地跟在姐姐后面跨上船来;再看看女孩的父母,也丝毫没有要照顾女儿的意思。
斯特娜当时就想,这个家庭太缺乏人情味了。她甚至推想这女孩平日一定受到家人的嫌弃与冷遇。她的同情心极度膨胀,如果不是碍于女孩的父母在旁,她都忍不住要冲过去帮忙了。当时才两三岁的维尼芙雷特也看到了女孩,她拉着母亲的衣角,充满同情心地说道:“妈妈,那个小姐姐多可怜呀,我们去帮帮她,好吗?”
斯特娜真的是忍不住了,但最终她没有去帮忙。阻止她的倒不是女孩子的家庭成员,而是女孩那自信的神情与体态。女孩虽然吃力地背着个大包袱,一瘸一拐地走着,但她的脸上丝毫没有埋怨与沮丧的表情,反而露出愉快的微笑。她自信地走在最前面,时不时还兴奋地回过头去招呼身后打打闹闹的三个兄弟:“喂,跟上点,别走丢了。听到没有,尼基,你总是不听话,一会儿走散了还得到处去找你。”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
于是斯特娜对维尼芙雷特说:“你真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好孩子就应该这样。不过你看,那位姐姐可以不用我们帮忙的。”
这件事令斯特娜有很大的触动。她发现这个家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去过分地保护孩子。过分保护不但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而且也会使孩子缺乏自信。
由此,斯特娜开始反省自己对女儿的态度。她认为自己不够重视培养维尼芙雷特的自信心,这是一大失误。想到这里,斯特娜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也许她的这个失误,会害了女儿一生。
在接下来一周的海上旅行中,斯特娜一直在观察那个家庭,她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确实非常出色。那女孩虽然行动不便,但一切事情都是自己做,不仅如此,她也要负责看管好三个活泼好动的弟弟。每当有乘客试图给予她帮助时,她的父母就会很客气地阻止:“感谢您的帮助,我想我女儿自己就可以应付了。”父母不在跟前时,那女孩自己也会十分礼貌地谢绝别人的帮助。
通过观察,斯特娜发现女孩是船上最有活力的孩子,到处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在船上进进出出,为自己和家庭打点所有的事务。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残疾人,而是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
斯特娜特意去与女孩的父母交谈,他们的一番话让斯特娜感悟颇深。他们说:“一个残疾的孩子,本身就容易对自己产生怜悯。由于身体上有缺陷,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之心,甚至悲观失望。家人如果再对她百般呵护,只会加重她的这些感觉,使她对自己更没信心。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该是多么可悲可怜。很多时候,残疾的孩子不单单是生理上有残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有残疾。心理的残疾同样难以修复。正是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才放开手让女儿自己靠自己。因为不论是我们,还是她的兄弟都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我们不希望以后女儿离开了我们就没法自立。看着她由当初最让我们担心的孩子变成了最能干的孩子,我们都为她骄傲。”
残疾女孩父母的话让斯特娜意识到,家人的特意关怀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明智的父母,应当松开对孩子的束缚,给予孩子更多独立闯荡的机会;应给予孩子建立自信的机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尽可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下成长。
从此以后,斯特娜不仅要求女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还要求她帮助自己做各种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