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规划
步入大学的殿堂,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理想的风帆将在这里扬起,崇高的使命将在这里传承启动,建功立业的基石将在这里奠基。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往往难以适应,甚至有人表现得无所适从。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环境,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文化的变化
中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选择和确定了所学学科及专业,进入了特定的学科、专业环境。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文化,如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这些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定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学科文化引导人的道德品质定向发展,每种专业、职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例如,师德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医德要求医生“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工程讲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尤其要求工程师工作作风“严谨”。
其次,学科文化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理科、文科往往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讲究思想的高深,观点的新颖,工科、医科比较注重实用性,往往以“有没有用”来衡量事物。文科学生喜欢问“为什么呢”,理科学生喜欢问“是什么”,工科学生则习惯于问“怎么操作”。这些,无疑会对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学科文化对学习者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古人有“学问变化气质”一说,英国的培根认为,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端庄,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见,通过阅读和专业学习,我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内化了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性格。
最后,学科文化引导着我们对未来人生的设计。进入大学后,确定了专业,也意味着选择了初步的职业方向,迈入了人生的一个崭新时期——职业准备时期。学习者会结合未来的职业进行现实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因此,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一定要全面了解自己的专业,熟悉本学科文化。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与中学教育相比,现代大学的教学也有其显着的特点。
首先,大学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产业相结合,纵观高等较育发展的历史,高等教育经历了“教学——教学、科研——产、学、研”3个阶段。现在,科学研究、产业开发成为培养学生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其次,大学教学强调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从教育内容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人文教育为主——以科技教育为主——人文、科技教育融合3个阶段。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现在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农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对应的科学的特点是高度综合,反映在教育上,即以人文教育为主;工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对应的学科的特点是高度分化,反映在教育上,即以科学教育为主;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对应的科学的特点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反映在教育上,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相融合。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改革课程结构、内容、体系,以适应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最后,大学的教学过程更富有研究性、探索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互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构方式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原则,是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局限于专业的束缚之中,思维方式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工科的学生缺乏想象力,而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则不够强,并且因为各个专业都有大量最新成果,使得学习者应接不暇,学生不得不在一个组织严密、庞大的内容体系下学习,过分强调专业剥夺了他们创新的时间和机会。针对课程重、学分要求多的教学计划,有的学生发出疑问:“如果每天都在学习,那我们还哪有时间去思考?”思考是学习和研究成败的关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韩愈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以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由此可见,从被动学习为主的中学教育到以自学为主的大学教育,我们面临着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适应由较封闭的教学到开放式教学的转变。
(三)文化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群体是全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由于广阔的开放性和人员的流动性,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世界最新信息,加之学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各种科学实验基地,有众多的学者讲授文、理、工各类课程,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大学生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列宁曾经说过,大学生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
而知识分子之所以叫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正确地反映了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青年时期正是逐步形成世界现和人生观的时期,也是扩大和加深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的时期。大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向往未来,追求真理,容易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因此,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容易体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早、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大学生们朝夕相处,过着集体生活,容易把各种信息汇集和传播开去。
大学文化环境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当一大批思维活跃、心胸开阔、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自由地相互融合,毫无疑问,即使没有教师教他们,他们也肯定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个人的谈话对其他人都是一系列的讲座,他们日复一日使自己具备全新的观点和看法,吸收新鲜的思想,形成判断事物和采取行动的种种不同准则。这一切正如一名大学毕业生所言:“大学是我们在一生中的黄金时期里发展、完善自我的黄金资源,更有意义的是,这种资源如何利用,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四)社会交往的变化
进入大学,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广泛、活跃,存在着很大的人际交往跨度。一般来说,中学生活动的范围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学校又大多位于家庭附近,而大学生则来到位于大、中城市的高等学校,突破了原有的活动范围,不得不迫使自己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地进行社会交往。中学的同学考到全国各地,大学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加上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上交友等各种交往方式,大学生将处于新的人际关系之中。
在交往内容上也表现出多元性,作为学生,首要的职责是学习。平时,大学生与中学生一样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除此之外,大学生间的交往内容还更多地表现在娱乐、吸取和传递各种信息,表现为多元性。他们每天会吸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使大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思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娱乐交往和情感交往也是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之中,它开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寝室、食堂、操场。同学们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聆听讲座、参加社团、观赏电影等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活动让大学生活变得异彩纷呈。
(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更具有独立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集体宿舍,共同起居,独立生活,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要做自己的财务管理顾问,算计好每月的日常用度,既要考虑物质产品,又要考虑精神食粮。而且,从选择专业、选择朋友、实习到出游、洗衣、整理寝室卫生等小事都要自己处理。不可能事事依靠父母,我们每名大学生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行使自己的独立生活权。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个人需求的满足特别是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与个人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相关。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并在需求上存在差异性,因此,每个人的职业倾向是不一样的,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潜力也是不一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客观分析自身和外界环境之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个性化的方案。实施这个方案,将会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大学生来说,当前形势下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引去认真规划自我,不仅有利于正确地看待就业,从容地应对就业竞争,而且可以找出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为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人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综合能力。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也是未来我国建设的中流砥柱,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把握好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必然要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设计一生职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我觉醒。由于一直以来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落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问题的认识普遍很浅薄,有的家长和学生甚至将“上大学”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而很少有人将“上大学”视为一个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的积累和准备阶段。因此,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失去了未来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整天无所事事,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职业生涯规划将给大学生灌输职业的概念以及有关职业的知识,促使大学生去考虑将来成为一名职业人所有的能力和素质,有目的地去汲取知识,加大学习动力,这将为大学生开启成功的大门。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认识自我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经历选择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外部环境,理性地确定自己所具备的资本,这是人生所有规划和行动得以成功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自我人生目标。表面上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每一个行动似乎都有目标,但是,只有在发现和确定了人生奋斗的大目标之后,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平常的行为才会更有效率和价值,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为我们的人生之旅设定了导航仪,指引我们走向成功。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了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三、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第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有限性要求每个人及时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结合自己的资源情况、制约因素而进行的规划行动。对一个人而言,最大的资源可能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随着年华逝去,精力日减,职业生涯的可规划性将日益降低,职业生涯规划所取得的效益也会逐步减少。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等的测试以及职业教育的开展从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目的就是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最大化。所以,大学生进校后应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