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寒流走了这么一趟,罗吉士最终却对此行的目的闭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我们去,不是要为那头牛讨回公道吗?”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点难得的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只有有钱,就可以再买一头回来。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罗吉士能够不计较一头牛的得失,而换得农夫一家人的宝贵笑容和幸福以及陌生人之间难能可贵的珍贵情谊,孰轻孰重不是很明显吗?
视野越宽,道路越宽
古人说:“视野所及,心之所至。”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取决于视野的大小,视野的大小影响着思想的高度。人看问题视野要宽,从多维视角看问题,才能全面准确、入木三分。只有看的全面,才不至于“钻牛角尖”,所以说:视野越宽,道路越宽。
从前,有个国王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御花园散步。国王瞧着前面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这水池里共有多少桶水?”众臣一听,面面相觑,全答不上来。国王下旨:“给你们三天考虑,回答上来重赏,回答不上来重罚!”
大臣们用桶量来量去,把水提出来,再倒进去,怎么也量不出一个确切数据。眨眼三天到了,大臣们仍一筹莫展。就在此时,一个少年走向宫殿,声称自己知道池塘有多少桶水。国王命令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带少年去看池塘。少年却笑道:“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国王乐了:“哦,那你就说说吧。”少年眨了眨眼说:“这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和水池一样大,那池里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池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就有三桶水;如果……”“行了,完全正确!”国王按照承诺重赏了这个少年。
那么大臣们为什么解不开国王的问题呢?原来,他们全钻了牛角尖,注意力集中在水上,掉进了思维陷阱。而那个少年则撇开水的多少,从池塘大小和桶的角度看待问题,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由此可见,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能固守一种思维方式,局限于眼前的视野。只有放开视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才会让我们摆脱忧虑,使生活更轻松愉快。
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曾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福尔摩斯:“华生,你看看那满天的星斗,你能告诉我有何感想吗?”华生:“看到那成千上万颗星星,我想,如果在这无数颗恒星中,哪怕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拥有行星,这些行星就有可能与地球类似;即使只有很少的行星与地球类似,这些行星上就可能会有生命。”福尔摩斯:“华生,你真是个白痴,你难道没有想到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吗?”华生真是可爱,帐篷被偷了,福尔摩斯气急败坏,他却在满怀诗意地看星星。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黛玉看落花凋零,就钻了牛角尖,伤感无限,她却没考虑到花虽落了,可以后还会结果。所以黛玉短命,如落花一般香消玉殒。
由此可见,视野决定生活品质,视野狭隘的人很难获得幸福人生。只有视野越宽泛,才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更上层楼。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狭隘的视线呢?
1.从整体出发,系统看待问题
任何问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随着系统整体发展而产生,要从整体出发,系统地看待问题。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这样,必须将所遇到的情况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量,以辨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要学会系统的看待事物,灵活应用“俯视”、“鸟瞰”事物和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避免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
2.善于发现,聚焦根源
知道了事物的整体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具体研究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细节,通过深入的剖析,建立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可能与必然的关系,运用推理和综合,探寻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要善于发现问题,聚焦问题根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事物。
3.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一个成功的人,不在于已有视野有多开阔,而在于具备自我开阔视野的意识和能力。倘若能够不断学习,随时随处增长自己的知识,不断累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看问题的胸襟自然就宽广了,视野就会更开阔了,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因此,放宽视野、从多方面看问题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有大智慧、大胸怀便能看得开、看得广、看得远。于是更多的路显现出来,美好的心情赶走忧虑,蝇营狗苟之事便不放心间,牛角尖自然也就不会钻了。
有时失去也是一种快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得到于失去之间不断轮回,失去时难免悲伤,得到时欢欣喜悦。不过潜意识里,人们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有的人时常因失去而悲伤郁闷,憔悴不堪。可是我们在人生路上走得越久,走得越远,就会越深刻地意识到,失去不仅是一种痛苦和难过,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当茂盛的叶子逐渐凋零,纷纷飘落时,我们在金秋里收获累累硕果;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却会得到充满诗意的月光和无数迷人的星星;当圣洁美丽的雪野忽然不见了时,我们却会迎来一片勃勃的生机;当朝气蓬勃的青春悄然离我们远去时,我们却拥抱稳重与成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了的就让它失去吧,我们不必为此惆怅遗憾,伤感绵绵,因为失去与获得在不断地迭更着,变换着,重要的是在乎我们去努力寻找,争取许多新的获得。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高级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于是他便对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是呀,孩子。”他父亲接着说:“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失去也是一种收获,而不是遗憾;有时候失去也是一种得到,而不是损失;有时候失去也是一种快乐,而不必悲伤。
譬如说,你爱上了一个人,而对方却不爱你,这个人在无意的情况下,就成了你快乐和痛苦的源泉。结果是你不断地努力,却遭来不断的挫折,越发疲惫和乏味。这时就需要你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来欣赏对方,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强求,无法得到的就要懂得放弃。当你放弃你深爱的人时也许就看见了深爱你的人,这时的失去也是一种快乐。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的行为已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也许,我们都曾经有过失去某项重要东西的经历,且耿耿于怀,甚至留下心理阴影。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在心理上正视失去、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无论你怎样懊悔,已经失去的东西也不可能找回。与其如此让自己不开心,不如静下心来,认清现实,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自己失去的,正是别人应该得到的。只有自己永远怀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永葆快乐。正所谓,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它是一种主动调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误落尘网三十年之后,他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失去高薪职位却获得自己所渴望的休闲生活。失去在此刻成就了诗人陶渊明的山水田园,因此不是所有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当你嗑掉瓜子皮的时候,你得到了喜欢吃的瓜子仁;当你去商场花掉一把人民币的时候,你的购物车里必然装满了你需要的东西,这样看问题,毫无疑问,每件事情都是让人欢乐的。如此,我们才能脱离失去的无助与烦闷,走进因失去而获得的光鲜世界。每个人都要明白:失去了昨天,必然会拥有充实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而当后面的一扇门向你关闭的时候,前面的一扇门正在悄悄为你打开……
不要事事刨根问底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人说:“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意指遇到问题肯盘究查问、追究底细,以便找出形成这个问题的根本缘由,解决问题。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人们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找到正确的原理。
瓦特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前进——在格林诺克的一个小镇,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在意呢?瓦特就留了心。有一天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什么东西使壶盖跳动呢?”祖母回答:“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回答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冷淡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还是不甘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快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突然,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像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汤匙等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此刻他突然明白,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水蒸汽含有不小的力量。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安全,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小心被开水烫伤!”她有些生气了,年迈的老人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她想不到,“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瓦特重视学习和实践,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这丰富了他的智慧,使他在不停的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刨根问底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这是刨根问底的好处。
对科学、对技术,就要秉着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你不刨根问底,你就不可能弄清楚缘由,也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人生也是一样,你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你就可能生活得稀里糊涂。
人确实需要刨根问底,但也不能事事刨根问底。在某些事情上刨根问底很容易惹人生厌。比如,一个男子见了女士,就问对方的年龄或者是什么隐私的问题那就不好了。要回避那些敏感的问题,不是什么都能让你知道得清清楚楚的,我们没必要凡事都刨根问底。
生活中一些关键的事情我们把握好就可以,细枝末节的事大可放开一点。如果你今天吃了荠菜饺子,你就问老婆:“为什么吃荠菜饺子?”老婆说:“换换口味。”你又问:“为什么换换口味?”老婆说:“吃多了大鱼大肉,有些烦腻。”你接着问:“为什么烦腻?”老婆可能就该不高兴:“你烦不烦啊?一直问个不停,有什么意思?”如此,刨根问底可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关注事物本身即可。比如,在助人为乐一事上,有些人的善行是出于一片诚挚之心,有些人是为了满足内心的一种荣誉需求,有些人则完全是登场作秀。如果硬要追究善行背后的动机,那善行也就没有多少高尚和神秘了。社会鼓励助人为乐,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出于某种特定目的的行善,但更没有让受助一方去对行善者的具体动机刨根问底。受助一方需要接受和感激的只是好事这个行为本身。还有那些作为第三方的舆论,为何一定要刨根问底寻找好事背后的动机,甚至非要不顾行为本身的善意,非要作出附加价值判断呢?自寻烦恼罢了。
又如男女之间,非要追究彼此过去的是是非非、情情爱爱,这是很可笑的。这个人现在就陪着你,你追究那些过往做什么?追出来的东西可能会伤了你的心,得不偿失。板桥先生说过“难得糊涂”,实在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