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统计,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沃尔玛都很少做广告。美国一般大型百货公司每年在电视或报纸上要做50至100次广告,而沃尔玛只有12次。不仅如此,沃尔玛的宣传广告也简朴得让人不可想象。仅仅是黑白两色的几张纸,彩页很少见。而且这样的广告也不是谁都能得到的,顾客只有在购物超过百元时才能得到一张!更让人吃惊的是,广告上的模特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多是沃尔玛员工们的子女或亲戚。广告做到这么节省,在赫赫有名的全球500强里也是不多见的。
同时,沃尔玛有自己的想法:
1.员工培训要舍得
沃尔玛把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和安置看成一项重要任务。沃尔玛为员工制订了培训与发展计划,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迎接工作中的挑战。虽然这些培训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但沃尔玛仍然舍得投入,因为聪明的沃尔玛看重的是长久投资带来的丰厚回报。
2.信息技术上投巨资
沃尔玛是世界上最早对信息技术进行大量投资的零售商之一。早在1978年,沃尔玛就在美国休斯公司协助下发射了一颗卫星,用于沃尔玛全球商业系统的信息管理。美国沃尔玛连锁总部的传输系统和电脑控制中心在世界连锁商业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其投资额累计多达十亿美元。这个投巨资装备的系统能让沃尔玛知道顾客在买什么,还能每时每刻对每种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筛选出畅销品和滞销品,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
3.公关方面大手笔
别看沃尔玛把广告做得一副寒酸模样,在公关活动上却不惜使用大手笔。沃尔玛积极地在社区中扮演友善邻居的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沃尔玛的员工到养老院照顾老人的生活、为聋哑儿童康复中心捐赠教学仪器、在学校设立奖学金……这些“善举”为沃尔玛赢得的赞誉可不是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可见,沃尔玛精打细算是为了把钱花到刀刃上,这一招,实在不简单。
解读沃尔玛,它为我们树立了行业的榜样。
自我变革:寻求商战中的主动地位
被动就要挨打,被动就意味着失败与无能。特别是在商界,为自己争取主动地位显得尤为必要。做生意要想赢得主动,就得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金·吉列就是这样起家的。
金·吉列曾是一家小公司的推销员,有一天在和老板聊天时,老板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他兴奋不已:开发出一种“用完即扔”的产品,顾客就会不断地购买,这样就可以发财致富了。
旧式剃须刀的使用不便,使吉列产生了灵感:发明一种新型的剃须刀,如果安全保险、使用方便、且刀片随时可换,一定会有市场。他的调查结果印证了他的推想。
于是,吉列便开始了他的剃须刀创新行动。由于刚开始受传统的束缚,新发明的基本构造总是摆脱不掉老式长把剃须刀的局限。直到有一天,吉列在一位老农的启发下,抛弃了原来直线型的设计方案,着手研究制造薄钢刀片并用一个T型架把刀片夹起来。就这样,安全、方便的吉列剃须刀终于诞生了。
技术成型后,吉列设法筹到了一笔资金,成立了一个剃刀公司。但是头一年,只卖出了35把,其中还包括2把退货。于是吉列请来设计师为剃刀做漫画,配合广告加以宣传。此后,投资者接踵而至,到1904年,吉列的剃刀架卖了9万把,刀片则卖了1240万枚!
在战争期间,吉列又以成本价向部队供应剃刀。当战争结束,安全剃刀已成为士兵们的必需品,并迅速扩大影响。
吉列又乘胜追击,因为他知道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坚持产品创新的决策,靠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去立足市场。换句话说,只有不断地自我变革才能战胜对手,免受市场淘汰的命运。
1959年,吉列又推出了他的拿手产品——超级蓝色刀片,称为蓝色吉列,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连续创造了吉列公司历史上的新记录。
当然,吉列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意大利不锈钢刀片的成功上市,使吉列公司在意大利的一统市场一下被抢走了80%以上。随后不锈钢刀片又迅速进入美国。吉列公司因拿不出和不锈钢刀片相抗衡的新产品而节节败退。
在挫折面前,吉列并没惊惶失措,而是迅速集中技术力量进行攻坚战,最终在1963年9月生产出自己的不锈钢刀片。两年后,吉列公司又推出创新的第二代超级吉列不锈钢刀片,并且以新产品为依托,采取大规模广告宣传和降低价格策略,不久就把意大利刀片赶出了美国市场。
1960年以后,电动剃须刀问世,形成对吉列剃须刀的新威胁。为了紧追潮流,吉列公司投入力量研制出“双排刃保安剃须刀”,在安全耐用、干净和价格等方面,具有电动剃须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很快,吉列占领了整个美国市场,并以不可阻挡的强劲势头向全世界扩展。
到1962年,吉列剃刀片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90%,投资报酬率高达40%之多,居美国大企业之首;1968年,吉列剃刀片创下销售1110亿枚的历史记录;1983年,吉列公司的总营业额达23.5亿美元,1984年又上升到27.2亿美元;在加拿大、亚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等25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近60家工厂,生产880种刀片和刀架,还生产多种个人卫生用品,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售。据统计,在全世界有10亿人使用吉列产品;销售吉列产品的商店,有1000万家以上。
吉列的成功提醒我们,现在的社会已不再是以往那个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社会。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自我变革,以求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战略:厦华的海外成长之路
《环球资源》“2001年度中国出口企业成就奖”授予了六家企业,厦华公司荣登榜首并被授予“出口推广突破奖”。作为全国较早的三资企业之一,厦华集团公司从投产开始就注定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经过15年的竞争与发展,厦华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的海外销售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公司。在WTO大背景下,厦华的海外成长之路,对我国其他想“走出去”的企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磨刀不误砍柴工
厦华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永说:“没有一定的前期市场调研与投入,就盲目进入,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建议有意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应做好前期调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策略,一步一个脚印。”厦华的海外市场拓展之路,就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
厦华中东公司成立于1996年底,而在此之前,它以贸易代表处的形式在阿联酋的迪拜存在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厦华一边利用贸易代表处开展市场调研及接触客户做生意,一边了解当地相关法规及习俗。这使它成为中国企业在阿联酋投资营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2.知己知彼,熟知社会与文化差异
很多发达国家就产品质量制定了《产品责任法》,而在我国相对应的法律是《产品质量法》,一词之差,企业要承担的责任却大不相同。
1996年,一位瑞士老太太买了一台厦华彩电,结果电视冒烟把墙角熏黑。老太太不仅要求赔一台电视,还要加上粉刷和精神赔偿等费用,让厦华人吃惊不小:中国与外国关于产品质量的理解和立法的区别这么大!
经过摸索,厦华建立起一套动态的、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生产出的产品,不但符合海外消费者的口味,还符合当地的社会和文化要求,使厦华产品成了备受国外消费者欢迎的国际品牌。
3.好的伙伴,成功的一半
到海外开拓市场,当地人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是厦华的重要经验之一。在自己的经销网点之外,厦华一般会选择一些有长远合作意向的代理商共同开发市场。在如何跟合作伙伴处理好关系的问题上,厦华的经验是,既要跟当地人合作好,又不能被对方掐住脖子,在合作中,充分考虑双方利益。
4.推行“本土化”策略
对于海外工厂,厦华一般只派出总经理和必要的技术人员,其他则主要是雇用当地人员。当然,当地的雇员有时也不好管理。厦华的经验,一是与当地的中国大使馆保持密切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二是与投资国的商会建立联系,同时更多地雇用当地的管理人员,“以夷制夷”,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土化”策略。
5.信息第一,产品开发原则
厦华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信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推出适应国际市场的产品,信息是第一位。这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所以,公司把收集信息作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工作热忱:能提高赚钱能力的人类意识
热忱是人类意识的主流,它能够促使一个人把知识付诸行动。热忱对于一个销售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就如同水之于鱼那般不可缺少。
所有成功的销售经理都了解热忱的心理,并以各种方式来应用这种心理,以协助其手下的销售人员达成更多的交易。
几乎所有的销售机构都定期举行研讨会,目的在于鼓舞所有销售人员的士气,并经由群众心理学的原则,把工作的热忱灌注到这些销售人员的心中。
贴切地说,这种销售研讨会也许应该称之为“复活”会议,因为它们的目的就是恢复销售人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热忱,使这些人员带着新的野心与精力,重新踏上战场,参加新的销售大战。
休斯·查姆斯在担任“国家收银机公司”销售经理期间,曾面临了一种最为尴尬的情况,很可能因此使他及手下的数千名销售员一起被“炒鱿鱼”。
该公司的财政发生了困难。这件事被在外头负责推销的销售人员知道了,并因此失去了工作热忱。销售量开始下跌,到后来,情况极为严重,销售部门不得不召集全体销售员开一次大会,在全美各地的销售员都被召去参加这次会议。
查姆斯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
首先,他请手下业绩最好的几位销售员站起来,要他们说明销售量为何会下跌。这些推销员在被唤到名字后,一一站起来,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震惊的悲惨故事要向大家倾诉:商业不景气、资金缺少、人们都希望等到总统大选揭晓之后再买东西等等。当第五个销售员开始列举使他无法达到平常销售配额的种种困难情况时,查姆斯先生突然跳到一张桌子上,高举双手,要求大家肃静,然后,他说道:“停止,我命令大会暂停10分钟,让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然后,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黑人小工友把他的擦鞋工具箱拿来,并要这名工友替他把鞋擦亮,而他就站在桌上不动。
在场的销售员都吓呆了。他们有些人以为查姆斯先生突然发疯了。他们之中开始彼此窃窃私语。在这同时,那位黑人小工友先擦亮他的一只鞋子,然后又擦另一只鞋子,他不慌不忙地擦着,表现出第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完之后,查姆斯先生给了那位小工友一毛钱,然后开始发表他的演说。
“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他说,“好好看看这个黑人小工友。他拥有在我们整个工厂及办公室内擦皮鞋的特权。他的前任是位白人小男孩,年纪比他大得多,尽管公司每周补贴他5元的薪水,而且工厂里有数千名员工,但他仍然无法从这个公司赚取足以维护他生活的费用。”
这位黑人小男孩不仅可以赚到相当不错的收入,既不需要公司补贴薪水,每周还可存下一点钱来,而他和他前任的工作环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厂内,工作的对象也完全相同。
“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那个白人小男孩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谁的错?是他的错,还是他的顾客的错?”
那些推销员不约而同大声回答说:“当然了,是那个小男孩的错。”
“正是如此。”查姆斯回答说,“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推销收银机和一年前的情况完全相同:同样的地区、同样的对象、以及同样的商业条件。但是,你们的销售成绩却比不上一年前。这是谁的错?是你们的错?还是顾客的?”
同样又传来如雷般的回答:“当然,是我们的错。”
“我很高兴,你们能坦率承认自己的错。”查姆斯继续说,“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你们的错误在于,你们听到了有关公司财务发生困难的谣言,这影响了你们的工作热忱,因此,你们就不像以前那般努力了。只要你们回到自己的销售地区,并保证在以后30天内,每人卖出5台收银机,那么,本公司就不会再发生什么财务危机了,以后再卖出的,都是净赚的。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大家都说愿意,后来果然办到了。
这个事件被记录在“国家收银机”公司的历史上,名称就叫《休斯·查姆斯的百万美元擦鞋》,因为这件事扭转了该公司的逆境,价值100万美元。
热忱永远都是威力不减的赚钱武器。懂得如何使员工充满工作热忱的老板,不仅能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他这样做也增加了他手下每位员工的赚钱能力,也能让员工的口袋鼓起来。因此,拥有了工作热忱,我们就拥有了赚钱的本领。
制胜关键:树立高大形象,注重产品设计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运动鞋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是号称“铁三角”的阿迪达斯、彪马和Tiger。1972年,耐克公司初建时,就遇到了美国制鞋业的强烈竞争,特别是来自最大制鞋公司——阿迪达斯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