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以后,乾隆才彻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他称赞多尔衮“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部,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他认为,说多尔衮谋反纯粹是奸臣的诬陷。在了解了多尔衮一生的遭遇——特别是他身后遭到清算的这件事以后,有关“太后下嫁”的疑团就不难解开了。
董鄂氏身份之谜
董鄂氏,属正白旗。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廿二日董鄂氏被立为贤妃,时年18岁。八月廿八日拟晋封董鄂氏为皇贵妃。
据《清史·后妃传》记载,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夏天,年满18岁的她,入宫侍奉顺治帝。再据《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记载,夏天入宫的她,在七月份就准备立妃。卷一百三记载,在八月二十二日,则被正式册立为贤妃。册文中顺治帝称赞她“性资敏慧,轨度端和”。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帝万念俱灰,无法克制伤心就出家为僧了。
这位极度受宠的董鄂妃,是怎样进宫的呢?史书记载她来到顺治身边的年龄是18岁,就引起了后人对她入宫前的身份的猜测。因为基本概念是:她是不可能通过报选秀女这个正常渠道直接走近顺治的。清朝相关的法规限定,报选秀女的年龄是13到16岁。如果隐瞒不报,身为满族军官的她父亲,是要依照相关法规受到处罚的。所以,她这样的年龄,是从什么渠道入宫的呢?最广泛的猜测演义,就是说,她是被掳献入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这个出生时间,是根据她的丈夫冒襄写的纪念文章《影梅庵忆语》推算的。冒襄,字辟疆,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因其家世才学和参与组织了明崇祯年间江南学士反抗阉党的活动,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一起,被并称为“明末四公子”,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他的《影梅庵忆语》,写于小宛去世后。文中追忆同小宛相识的时间,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这年小宛16岁。如此推知,小宛应该是在明天启四年(1624)出生。而顺治帝则出生于清崇德二年(1637),这个概念就是,小宛要比顺治大十三四岁。冒襄记录小宛死亡的时间,是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这一年,顺治帝刚刚14岁,还没有到大婚的年龄。所以单从年龄和小宛去世的时间上推论,董鄂妃也不可能是董小宛。况且,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详细记录了为小宛赎身、一起回家后遭遇的战乱逃亡生活,以及小宛最后病死的全过程。董小宛死去的地点,是江苏如皋叫“水绘园”的家中属于自己的那间房子里——“影梅庵”。她的死亡,还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学士的见证。所以,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
珍妃坠井之谜
珍妃(1876-1900年),满洲镶红旗人。姓他拉氏。侍郎长叙女,光绪十四年(1888)被选为珍妃。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逃离北京时,派太监崔玉贵将她推入井中溺死(珍妃井)。
珍妃,姓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才色并茂,颇通文史,光绪十四年(1888)进宫,后晋封为珍妃。光绪帝与珍妃感情甚好,但慈禧与珍妃一直有嫌隙,后因珍妃支持光绪戊戌变法,因此受到慈禧太后怨恨,最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前夕,将珍妃溺死于宁寿宫外的井中,但珍妃是否坠井而死,一直众说纷纭。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等人收拾行装准备逃出紫禁城,珍妃进言说皇上是一国之君,应该留京,太后一怒之下命李莲英将其推入宁寿宫外大井中。
这种说法认为珍妃的死是由于她干预朝政,支持变法,惹怒了慈禧,才使慈禧在八国联军进京前西逃西安时,将其除掉。
但是也有人说珍妃并未讲过“皇上留京”一语,珍妃坠井是西太后用封建的贞节观诱逼所致。
太监小德张过继孙张仲忱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一文中记述了珍妃死时的情景,说珍妃当时患重病,请求回娘家避难,慈禧不准,让崔玉贵把珍妃投入井中。
种种说法各持一端,至今也是个谜。但珍妃死后,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一批正直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纷纷托词为悼。
慈安太后的暴卒之谜
慈安太后,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她姓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咸丰二年(1852),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
慈安太后即东太后,是清代咸丰皇帝之妻。她姓钮祜禄氏,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在未做皇帝前就与她结成夫妻。咸丰二年(1852),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又进为贞贵妃,不久立为皇后。她举止端庄,口木讷不善言辞,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忻定计,发动祺祥政变,处死了肃顺等人,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45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今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桩疑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在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载有慈安的遗诏,说她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但是这种“因病致死”是那样的快速而又突然,连当时的当事者也大为怀疑。据《清稗类钞》载,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御医薛神速辰为她诊脉,认为“微疾不需服药”,没想到当晚就听说“东后上殡,已传吉祥板(棺木)”,大为诧异,还以外间论传。后来噩耗证实,他大戚曰:“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当时任军机大臣,突然听说慈安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也?”
第二种说法是因慈禧与慈安交恶,慈安被迫自杀说。据《清稗类钞》另一种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倦怠少闻处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视朝政,致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与之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第三种说法是慈禧进药毒死说。据《慈禧外记》载:当年咸丰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了一个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将此事告诉慈禧。阴险毒辣的慈禧听了,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饵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另文廷工《闻尘偶记》却认为慈禧是因与人私通怀孕,事为慈安察觉,准备废掉慈禧太后称号,慈禧闻之,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宫廷内幕,千古之谜。后二种说法都出自传闻与野史笔记,究竟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分析研究。
慈禧豪华的墓葬之谜
慈禧(1835-1908年),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虚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慈禧陵中被遗弃的被子上缀有6000粒珍珠,墓中搬不走的石雕令人叹为观止。
她不是皇帝,却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她只是个女人,却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她就是统治中国近60年,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
棺内“填空”的珠宝就值223万两白银,陪葬品价值白银亿两。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太监,慈禧死后往棺内葬宝时,他也是参与者之一。李莲英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中,详细记载了慈禧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以及价值等。
在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身上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经被上还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者拆走珍珠后,就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经被之上还覆有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被子,也是无价之宝。
入殓时的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凤冠价值则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
在其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据说,当宝物殓葬完毕后,送葬的人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光这些“填空”的珠宝,就价值223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