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斯维托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法医、精神病专家、全苏联哲学学会的学术秘书,曾长期从事叶赛宁死因的研究。因此,他的看法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对“自杀”说持否定意见的证据是:(1)说叶赛宁是因为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而自杀是毫无根据的。经过对诗人的精神状况、神经功能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叶赛宁是个精神状况理想、神经非常健全的人。(2)通过研究有关照片,还会发现疑点。诗人死后,苏联国内外报刊都以显著标题和大幅版面作了报道,并登载了诗人死亡的照片。从所有国外报纸登载的照片上都能清晰地看出,死者的额头和鼻梁上有一块很大的凹痕,这显然是被猛击所致。另外,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出一条横向的抓痕,按规律,它是纵向的才与自缢的情况相符。这说明,诗人实际上是被来自身后的绳索勒死的。
如果“谋杀”说成立的话,那么,谁会是谋杀诗人的凶手呢?这个凶手又为什么要对诗人下毒手呢?这些都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疑案。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至今未解的失踪之谜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她创造的《波洛和玛普尔小姐的故事》倾倒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她的复杂精妙的构思连那些最精明的读者也无法猜透。可是到她1976年1月去世,她也留下了一个有关她本人的神秘事件,这一事件就像她所构思的小说一样让人费解。
在1926年12月,已经成为著名侦探小说家的克里斯蒂神秘失踪了近两个星期。一时间报纸的头版充斥着各种传闻:自杀、绑架、谋杀……警察根据一些线索努力想找出她失踪的原因,可惜都是徒劳无功。
阿加莎·克里斯蒂生于1890年9月,是一位和英国妻子一起住在Devon的富有美国人最小的女儿。这个家庭过着奢侈悠闲的生活,克里斯蒂只接受了短期的正统教育。但是她的家里有很多的书籍,而她的母亲也鼓励她多读些书。1914年她嫁给了阿齐巴尔德·克里斯蒂,她的丈夫在海外服役的时候,她在国内当了一名护士。她得到了药剂师的资格,从而获得了丰富的药品和毒药的知识,这为她日后成为一位侦探小说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她一次患病之后的休养时期,她写下了她的第一本侦探小说,而到了1926年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能正是由于受不了她的成功,她的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并且向她承认了他的风流韵事。由于这个事件,以及跟随而至的她的母亲的去世,这一切都导致了她的绝望。于是在12月3日,一个异常寒冷的星期五的夜晚,她身穿一件绿色的衬衫,灰色的羊毛开衫,头戴天鹅绒的帽子,钱包里塞了一些钞票,钻进了她的汽车里,驶进了茫茫黑夜。
第二天早上,她的车子在距离她家仅半英里的一处斜坡底下被发现了,车里没有人。车子的前轮悬空在一个120英尺的悬崖的边上。刹车失控,变速杆挂在空档,引擎开着。车里留着一些衣服,包括一件皮大衣。
在跟着的星期一,警察公布了她的失踪,报纸马上登了头条。上百个警察和成千个志愿者搜索了附近的村子,潜水员也搜索了附近一个号称深不见底的湖,但是却一无所获。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位著名的女作家已经自杀了,可问题是尸体在哪里呢?
正当事情越闹越大时,一个三十几岁有着一头漂亮红头发的女人在250英里外的约克郡一个饭店里出现。她声称她的名字是Teresa Neele(和克里斯蒂上校的新情人同姓),来自南非。饭店的领班由于一直关注着克里斯蒂的失踪事件,发现这位和善的女客人长得很像失踪的女作家,于是就通知了警察。
在克里斯蒂失踪了十一天以后,那位Neele女士打完了桌球去餐厅进餐。当她走进餐厅,一直用报纸挡着脸的克里斯蒂上校放下报纸走到她面前……即使克里斯蒂上校宣称他的妻子失去了记忆并在接受治疗,新闻界还是马上怀疑这是场精心策划的公开表演。报纸公开大声疾呼,要求补偿用于搜索她而花掉的3000英镑的纳税人的钱。但是渐渐地人们对她的厌恶慢慢消失了,克里斯蒂夫人又重新赢得了她的知名度。两年以后,她和克里斯蒂上校离了婚,克里斯蒂上校获得自由而可以娶Neele小姐。1930年阿加莎也和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文爵士结婚,跟随着他四处游历,从而写了不少带有异国情调的小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她的失踪事件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即使在她的自传里,这一事件也是一笔带过,她仅仅暗示是由于一时的精神失常。可是这是不是多年前发生的事件的真正原因呢?如果真的是丧失记忆,那么她在饭店里穿的衣服和花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她在那个12月的寒冷夜晚是不是想自杀,但是由于命运之手使她的车没有坠入深渊,于是她决定休息一下并好好考虑一下事情。如果是这样,那么她又为什么不让警察知道事实呢?是不是整个事件是她为了博取丈夫的同情让他回头因而精心设计的呢?是不是这是一个让她丈夫的婚外情公诸于众的手段呢?或者可能是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报复她丈夫?假如自杀成功的话,警察一定会调查从而发现克里斯蒂上校的婚外情,为了和新欢结婚而除掉妻子,就像她的很多作品中一样。但是现在大部分可以提供事件真相的人都死了,Neele小姐死于1958年,克里斯蒂上校死于1962年。
阿加莎的第二个丈夫马克斯爵士,一次承认她用Mary Westmacott的笔名写于1934年的一本浪漫小说《为完成的肖像》,其实是她的自传。在书中,女主人公当丈夫告诉她另有新欢时企图自杀,但是失败了。在她的有生之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了超过80本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甚至超过莎士比亚),销售超过3亿册。但是尽管如此,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隐私,是高深莫测的人。直到她去世,也没有透露她最大的谜题的答案:她自己的失踪之谜!
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之谜
1930年4月14日,随着一声枪响,俄国本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马雅可夫斯基告别了人世。从那以后,诗人为什么会自杀的问题,就开始萦绕在各类人等的心头……
诗人自杀的消息刚一传开时,已经不止一个人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疑惑:“谁都可能自杀,唯独他不会”(阿达莫维奇);“把自杀的念头与这么一个人联系起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卢那察尔斯基);“他的死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一个最忠诚于革命的形象相吻合”(马尔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马雅可夫斯基举起了手枪对着自己的头颅呢?
是啊,如果从表面现象看,促使诗人自杀的理由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远因和近因:2月,布尔什维克党内差不多是唯一给他的长诗《好》以好评的领导人列夫·托洛茨基被以“贝壳流放”的形式驱逐出境;11月,布哈林离开政治局;4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党开始对文艺界实行整顿。夏末秋初,报刊开始了对皮利尼亚克和扎米亚金的批评,其原因是此二人在国外出书。9月12日,从1917年以来一直担任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之职的、始终给列夫派以支持的党内“唯美主义者”卢纳察尔斯基被免职。此前曾多次出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第一次受到拒发护照的对待。同年10月11日,马雅可夫斯基得知,身在巴黎的俄侨雅科芙列娃(马雅可夫斯基曾想与之结合,称她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救星),嫁给了一个外国人,他想用一次伟大的爱情拯救自我的希望破灭了。与此同时,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一位诗人的生涯,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澡堂》的演出以失败告终;《创作20周年展》被取消;他和朋友发生了争吵……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对诗人的精神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然而,作为外在因素,它们还是不能最终向我们说明和解释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根本原因。
那么,是不是诗人的爱情生活发生了什么不可逆转的变化了呢?看来,也不是。众所周知,马雅可夫斯基对丽莉的爱刻骨铭心。在长达15年的时间中,虽然也有过波折,但他和丽莉包括她的丈夫勃里克,一直维持着一种既像是朋友,又像是情人的关系,相濡以沫,以诚相见,肝胆相照,患难与共。马雅可夫斯基把他与丽莉相识的那一天,称作他一生“最高兴的日子”,那是在1915年夏。时隔不久,在彼得堡丽莉家,诗人与勃里克夫妇再次相会。这次见面给丽莉夫妇留下了震撼的印象,使他们对诗人的天才有了深刻的感受。在此后的15年中,马雅可夫斯基写给丽莉的情书多达125封,并且把自己的所有诗作,题献给丽莉。
然而,如果不是爱情上的原因,又有什么可能导致诗人自杀呢?鲜有从诗人的精神气质方面予以解释的,而且我们认为,促使诗人自杀的根本原因,还应该在诗人自己的精神方面寻找。
……
让我们把视线移到1920年春。
是年春,在从柏林到莫斯科的列车上,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好友罗曼·雅各布逊,不期然在列车上邂逅,两人自然大喜过望。马雅可夫斯基自己不大懂外语,但他十分尊重被人称为伟大的语言学家的“罗姆卡”。于是,诗人要罗曼讲一讲此次欧陆之行的见闻,特别是科学界的新发现。罗曼讲起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超光速、时间隧道等科学新概念,说这些思想此时正风靡整个欧洲。马雅可夫斯基听得异常兴奋,他陷入了无羁的遐想之中。少顷,诗人正儿八经地问雅各布逊:如此看来,人真的会不朽,会死而复生吧?又说:如果他们的科学院院士能为他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情愿给院士支付一份口粮。
奇怪吗?一点儿都不奇怪。要知道,如果把马雅可夫斯基放在他创作的整个白银时代来看,这种相信人的灵魂不朽,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从民间到知识界的信仰。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生活在“未来王国中的”诗人。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他本来也是费奥多洛夫的“共同事业”思想所鼓吹的死者复活说的虔诚信徒。当时的很多人,都为神秘主义宗教哲学思想所蛊惑。俄国文化中本来就有许多神秘主义的因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出现,之所以会在俄国激起那么大的反响,为那么多人所信奉,而且是从神秘主义方面信奉,其根源就在于此。纵观白银时代的俄国社会,诸如此类的信仰可说比比皆是。尼采的永恒轮回说,费奥多洛夫“共同事业”说,象征主义的造神说和寻神说:杜勃洛留勃夫的神秘教派,施泰纳一出现,俄国彼、莫两大京城中,跟随其学说,风响影从的贵妇淑女,如今日之追星族。当时,一个相信灵魂不死说的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自己的葬礼上,他要与送葬的人群同行,并在暗中将他们嘲笑!就连当时差不多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维亚·伊万诺夫在与格尔申宗的通信中也说:我身上的太一和全宇宙性,乃是一个“贵客”,他对我的造访不是无缘无故的,如果我不放弃上帝的信仰,它就会将我提升,“甚至会赐我以不朽”。而格尔申宗也回答说:他同样也对个人的不朽深信不疑。俄国文化中本来就有一种称作癫僧的传统,以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拉斯普京的农夫能成为皇后的座上客。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马雅可夫斯基最向往的,就是战胜死亡。
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意神话中,不朽及其形象贯穿始终,成为其创作一以贯之的核心主题之一。不朽在他心目中,不属于彼岸,而属于此岸。从那如山丘一般的坟墓里,死人站了起来,在他们那已被埋葬的骨头上,长出了新肉。
自杀的主题,成为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中不绝如缕的音流。在电影剧本《你过得好吗?》中,当一位女共青团员自杀的消息传来时,诗人说:她跟我太相像了!随后,剧中人诗人开始为自己设想各种自杀法:上吊、钻火车、跳河、枪毙、割脖子、跳楼、服毒……诗人自述:他打小就为这一代人的痛苦而痛苦,视生活如苦役,因此强烈向往未来,向往永恒。可是,与日常生活单打独斗,越来越无出路。提前取胜无望。诗人注定要被窒息在“此时此刻”:“妈妈!……/告诉妹妹,告诉柳达和奥莉娅,/他已经无路可逃。”(写于《关于这事》诗稿页边的一句对白)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几乎逐字逐句写在了诗人留下的遗嘱中:“妈妈,妹妹和同志们,请原谅——这不是个好办法(我不希望别人采用这种办法),可我的确无路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