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广东新语》第八卷“刘三妹”条说,广东新兴有个叫刘三妹的女子,相传她是第一个造歌的人。唐中宗年间,她才12岁,就已经贯通经史,善于歌咏。千里方圆的人听说她会唱,都远道而来与她对歌,但是,有的对了两三天,有的只对一天,就因为对不过三妹而回去了。三妹懂得音律,曾往来于两广的溪峒之间。生活在那里的蛮人种类非常多,但她每过一处,都能懂得他们的语言。遇到哪一种人,她就用哪一种声音作歌和他们唱和,这种人就把她所唱的奉为典范,照之练唱。她曾经同白鹤乡一个少年登山而歌,相互问答,那些住在大城市和住在山野里的各种人在旁边围观,男女老少有几百层,都把她当成了歌仙。三妹同那少年站在那里对唱,一直唱了七天七夜,歌声未绝,胜负未分,后来两人都化成了石头。当地人敬重她,就在阳春锦石岩祭她。锦石岩上林木丛蔚,岩口有石磴,经过风雨剥蚀,就像鸟书一样。岩上有一块九曲石,可以容纳一人,据说就是三妹的遗迹。这里经常听得到笙鹤之声,当庄稼丰熟的时候,则好像有人登上岩顶而为之歌唱。今人把三妹称作歌仙,作歌必奉她为典范。
从这段记载,我们看到刘三妹(即刘三姐)的籍贯是广东新兴,生活时代是唐中宗年间,对手的姓名和籍贯是“白鹤乡少年”,赛歌地点不详,只是写了“登山而歌”,死后的祭祀地点在阳春锦石岩。但是,这只是一种记载、一种说法而已。我们还能翻检到许多与此说不同的说法。我们只须把刘三姐的籍贯、时代、赛歌对手、赛歌地点、供祀地点的不同点指出来,就足以看到关于三姐的不同说法了。
在一本叫做《刘三姐》的书里,三姐的籍贯仍在广东,但已把“户口”“迁”到了潮梅。她生活于什么时代,书里没有提到。她的赛歌对手是个农夫,赛歌地点则搬到了广西柳州的立鱼峰。在那里化身为石后,就在当地(立鱼峰)接受人们的祭祀和供拜。
在《粤述》、《池北偶谈》等书里,刘三姐却成了广西人,而且是在广西与人对歌。《粤述》中,三姐的籍贯在广西贵县西山,生活时代则在唐代景龙年间。她的对手是广西郎宁白鹤书生张伟望。她仍在白石山对歌,力尽而卒,供祀于白石山。《池北偶谈》则认为刘三姐的籍贯在广西贵县水南村,她生活在唐代神龙年间,赛歌的敌手是广西邕州的白鹤秀才。她在西山高台与秀才对歌,死后在何处供祀,书里没有记录。
还有一本书名叫《峒溪纤志志余》的,既没有记下三姐的籍贯,也没有提到她的生活年代,只是记载了对手的姓名籍贯、赛歌地点和供祀地点。它介绍说,三姐的赛歌对手是白鹤秀才,同她在广西七星岩赛歌。三姐去世后受到了当地苗、瑶等族峒民的供奉。
这个传说在广东客家人中间也很流行。据说,刘三妹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她的才学,谁都比不上,吟诗做对样样能;唱山歌更是她特别的本领,和人对唱个十日半月都唱不尽。她曾骄傲地说:“谁和我猜(即对唱)山歌,猜得赢我的,我便嫁给他……”于是秀才罗隐载了满满九船山歌书去见刘三妹。三妹唱道:“石山刘三妹,路上罗秀才,人人山歌肚中出,哪有山歌船撑来?”唱得罗秀才哑口无言,翻遍船内的山歌书都对不出来。他恼得面红耳赤,把船上的山歌书统统抛到了河里。此说载于愚民的《山歌原始的传说及其他》一文中。
江西也有类似传说。据《文学周报》第306期王礼锡的《江西山歌与倒青山风俗》一文记载,有个饱学之士载了满满几船书去与刘三姐对歌,结果狼狈而回。所不同的只是,罗隐变成了饱学之士,山歌书变成了“书”。
这么一来,刘三姐的足迹真是遍及两广和江西地区了。三姐到底是哪里人,生活于什么时代,与何人在何处对歌,这真是个难以揣测的谜啊!
5.“牛郎织女”传说是怎么一回事
“牛郎织女”是我国传说中最美丽动人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很早就开始流传,《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迢迢织女……脘彼牵牛”的记载,但只是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彼此没有关系。汉时,这两颗星宿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著《两都赋》云:“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讲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的两座石人像。文学作品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要算《文选·洛神赋》李善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对于牛郎织女不幸的婚妇生活,历代曾有许多诗人为之咏叹。汉代《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牵牛的愁苦,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心情。不过牛郎织女怎么会成为夫妇的?他们为什么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这在我国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却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为织女嫁后废织,受到天帝的惩罚。《史记·天官书》云:“织女,天孙也。”民间传说也讲牛郎织女本来都是天上星宿,牛郎放牧,织女织布,十分勤劳。天帝见他们可爱,让他们结为夫妇,谁知婚后两人贪图爱恋荒废了工作。天帝大怒,命乌鹊传旨只准七天相会一次,乌鹊却误传成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荆楚岁时记》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民间又有当七夕过后,乌鹊身上的羽毛要脱落精光的传说,为什么要脱毛呢?就是因为乌鹊传命错误,罚它脱毛为牛郎织女相会时搭桥,脱毛就是对这个错误的惩罚。
还有一说以为牛郎织女分开生活,是由于无钱还债。《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原来他们分居是因天帝逼他们还结婚时欠下的债而造成的。这个传说没有将牛郎织女的不幸生活产生的根源归咎于“荒废劳动”,而是由于生活贫困,由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将责任直接归到了封建社会里无论是人间还是天堂的最高的统治者——天帝身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造成织女与牛郎不幸的是因为人神恋爱,犯了天条。民间传说织女思凡,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沫浴嬉水。牛郎拣起她的衣服,于是织女就与牛郎结为夫妇,不久生了一男一女。这时织女受天帝之命要离开牛郎,一天趁牛郎外出,偷偷走了。牛郎发觉时,马上挑着担子去追,看看快要追上,忽有一条大河挡路,那河是王母娘娘划的。这样一来,牛郎、织女在河的两面不能见面。王母娘娘下令只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关于人神恋爱,文人记载与民间传说有些不同,《法苑珠林》引《古孝子传》说,织女与种田郎董永相爱,“董永,千乘人也。……父亡,无以葬乃自实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人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七日而毕。女出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说毕,凌空而去。”《太平御览》卷四百十一引《孝子传》和《搜神记》卷一也有类似记载。文人记载的故事与民间传说不同之处,明显带有劝人行孝的封建说教。后来根据这个故事丰富发展的戏曲如黄梅戏《天仙配》等又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意识,不过同本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又有了一些距离。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与梁山伯、祝英台有关。说牛郎、织女是梁山伯、祝英台死后的化身。梁、祝婚姻不成,双双殉情,化为蝴蝶飞去。马家闻讯派人掘墓,结果只发现两块石头。他们把两块石头抛在河的两岸,石头不久变成两棵树,枝叶缠绕相连。后来马家烧树,树化为两只翠鸟升上天去,成为牛郎、织女两颗星,列于银河两岸。天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怜悯,准许他们七天相会一次。不料他们听错了,以为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样一来,一年中只有一次相会的机会。有人据此认为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最后一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能就隐含着这个故事。七月七日的深夜,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指着满天繁星,一边讲着这个故事,一边在发出爱情的誓愿呢!
6.有没有“八仙”其人
八仙是民间所喜爱的仙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成语,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八仙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八仙的神话传说又是怎样演变的呢?
据有人研究,“八仙”一词,比铁拐李等八仙的出现要早得多。他们认为汉、六朝时已有“八仙”一词,原是指汉晋以来神仙家所幻想的一组仙人。盛唐时有“饮中八仙”。在汉唐时代,“八仙”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与铁拐李、钟离权等有名有姓的八仙还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公认的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仙,似乎到明中叶才确定下来。据赵景深《八仙传说》指出,在元代,甚至在明代前期,八仙究竟是哪几位,尚无定论。在元代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八位神仙,何仙姑榜上无名,多了一个徐神翁。在另一些戏剧中,也有类似“重男轻女”的倾向,这回顶替何仙姑的是张四郎。或有了何仙姑,又缺了曹国舅;甚至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又冒出了风僧寿、元壶子。但徐神翁在八仙中是经常有位置的,后来才不知不觉为何仙姑所取代。自从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和汤显祖《邯郸梦》问世后,八仙就按现在流行的八位固定下来了。
八仙并不是人们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历史人物为依据的,但到底是哪几位历史人物,说法一直各异。铁拐李,一说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中,又说铁拐姓李,名玄;赵翼《陔余丛考》中记载,铁拐本姓刘;也有的书说他姓岳、姓姚等等。张果老,原名张果,有关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郑处海的《明皇杂录》等书。张果其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说他诡称生于尧时,长生不老,因此不知他的籍贯和生年,武则天、唐玄宗似乎都信以为真,派使者去请他出山,曾出宫廷,等等。何仙姑的事迹见于宋人著《集仙传》,说她是唐代零陵人;《续通考》则说她是武则天时代的人,生于广州增城,是何泰之女。韩湘子,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韩愈的侄孙,进士出身,官至大理丞;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至于曹国舅,据《续文献通考》及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所载,是宋丞相曹彬的儿子、曹太后的弟弟;然而《宋史》中记载曹彬之子、曹太后之弟曹佾,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曹国舅成仙的记载,因此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对此提出了质疑。
有人说,“吕洞宾、钟离权、蓝采和纯属民间传说”。其实这三位在历史上也是有案可查的。在八仙的来历中,故事最多、分歧最大的是吕洞宾。历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吕洞宾的诗。赵景深在《八仙传说》中,列举宋代有关吕洞宾的记载五条,指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洪迈《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均有记载。明代有关吕洞宾的文章更多,有的说他是唐礼部侍郎吕渭之后,唐末举进士不第;也有的说他咸通中进士及第,做过县令。对他的籍贯,也有二说:一说是唐京兆人,而《宋史·陈砖传》又说他是唐关西人,活了一百多岁。关于他的字“洞宾”,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冯吉曾在《文汇报》载文谈及,据说他因时局混乱,看破红尘,遂弃宫携妻出走隐居,老夫妻俩住在山洞中,相敬如宾,故而得名。在八仙中,只有吕洞宾与张果老两位是正史中有记载的。钟离权,《全唐诗》卷三十一传中称他是唐咸阳人,号和谷子,曾遇若人授仙诀,后传道入崆峒山。《集仙传》则说他在“唐末入终南山”。《全唐诗》收有钟离权诗一首。他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误称他为汉钟离,《历代神仙史》把他列为汉代神仙,汉大将钟离权,后又有人附会其为汉代将军钟离昧,越说越离谱了。关于蓝采和,陆游《南唐书》等书均有记载,是唐末逸士,据说他着夏服絮衫,冬天常卧于冰雪之中,还常在长安市中拥蓝而歌,并自称为蓝采和。元代《蓝采和》杂剧又说他原名许坚,蓝采和只是乐名,《全唐诗》也收有许坚的诗,注明是庐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