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医学博士的摇篮”里,达尔文仍然感到学业索然无味。于是,他泡开了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本生物学书籍。闲暇时间,他便来到爱丁堡海滨,和渔民一道下海捕鱼捞虾,捉牡蛎,制作标本。老达尔文知道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是没指望了,只好让他改学神学,以保证将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人。这样,达尔文按照父命又来到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根据父亲的安排,达尔文本来应该成为一名牧师的,可是,由于不断地冒险,达尔文给自己创造了进军生物领域的机会。为了实现理想,他开始了艰难的工作。他自学了西班牙语,并且跟着一支地质考察队做了野外考察。这在当时已经被人们看成是冒险行为了。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胆量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达尔文还一个人穿越了荒无人烟的斯诺登山区。在多次冒险后,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环球旅行考察的好机会。
航行开始后,达尔文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工作。他在船尾设置了一张大网,用来考察水生生物。他把捕捉到的动物逐个鉴定,然后登记造册,有的还做了解剖,画成了解剖图。轮船每到一地,达尔文就登陆考察,地质结构。风土人情、生物种类等情况在达尔文厚厚的笔记本上都有详细记录。1832年,达尔文终于登上了令他神往已久的南美土地。在这块热带土地上,他考察了整整3年,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标本。他明白了为什么鸵鸟都是集体下蛋,而不各下各的;他看到了火山喷发和已经灭绝的动物遗骨;他登上了南美最南端的火地岛,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原始人……
离家5年以后,达尔文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带回了几百万字的考察笔记和数不清的生物标本。
达尔文绕地球一周,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走过了许多别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吃了别人没有吃过的苦。他一上船就开始晕船,一个劲儿地呕吐,有时只能让大家把他搀扶回舱房休息。船上的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只有面包和南瓜、豌豆,很难见到牛肉。
艰难坎坷都没有使达尔文退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尽管这条路上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困难、阻挡,甚至会有死神的威胁。在远航考察的过程中,船上先后有3个人染上热病死了,但达尔文没有被吓倒,他思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问题,而是如何才能考察到更罕见、更奇特的生物。
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达尔文迎来了成功的喜悦。《物种起源》一书终于诞生了。无疑,这是一条艰难的成功之路,它需要勇气,需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样踏上成功之路的。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斩断自己退路的勇气。因为,如果身后有退路,我们就会心存侥幸和安逸,前行的脚步也会放慢;如果身后无退路,我们就会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为自己赢得出路。
戴摩西尼是古希腊著名演说家,他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正是凭着这种专心执著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而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
一天,在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3.5万澳元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
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有!会!……”“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只好孤注一掷。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
后来,他成了澳洲电讯公司的一名业务主管。
失败只是暂时的,成功的脚步不应因此停歇
失败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障碍,成功的脚步不应因此停留。只有跨过了这道障碍,成功之花才会绽放。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7位女性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
戈迪默于1923年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的父亲是犹太珠宝商,母亲是英国人,富裕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6岁那年,她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舞蹈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我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运不但没有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深渊。
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学业,只好终日与书为伴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戈迪默发现了斯普林斯图书馆,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尽情而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回报,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成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
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然而,虽然几次都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得奖。
面对打击,这位弱女性若有所失。但是,失败并没有阻碍她向前的脚步,更没有影响到她对事业的追求,她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一刻也没放松文学创作。终于,在1991年时,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做自己喜欢并擅长做的事时,其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事业,人们总愿意倾注巨大的热情。也正是这个原因,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业,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成功的创富者,懂得把自己擅长的、喜欢的而且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能否利用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一个创富者来说至关重要。日本富豪孙正义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孙正义出生在日本南部一个小业主的家庭里。因为父母是韩国移民,孙正义从小就受到欺负,被人歧视。他上中学时就想:“我将来做什么事才能成功呢?谁能帮助我,给我指点呢?”
孙正义想到把麦当劳快餐引入日本的商人藤田田。于是,他搭乘飞机来到东京,去拜见藤田田。藤田田是个大老板,怎么有空见一个中学生呢?孙正义就天天到他公司去等候。几天过去了,藤田田终于有空接见了他。
“今后做什么事才最有意义?”孙正义问。
“可以搞计算机嘛。”藤田田随口说。
“我爸爸开弹子房,是个小商人,我可不愿意像他那样”,孙正义用哲学家的口吻认真的说,“我想做些无愧于人生的事。”
“哦……”蘑田田对他刮目相看,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不能指点你将来做什么。但我建议,你应该去美国留学,也许在那儿你会找到你的理想。”
“噢……‘孙正义点了点头。念高中一年级时,有一天,孙正义看到一个在美国留学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英语夏令营的广告,他马上报名。16岁的孙正义第一次到了美国,当他走出机场时,立刻被高速公路吸引住了,他暗暗地对自己说:“我要到美国来!”
孙正义回到日本,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学去美国。
父亲不同意,说:“你读的留学大学附属高中可是名校啊。”
“不,我要去美国!”孙正义执拗地说。
1974年2月,孙正义飞往美国。他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