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时,爱迪生答道:“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他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上,他们就会成功。”
发现身边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用不完的资源。当你有所需要时,不妨看看你的身边,或许你所需要的就在你身边。把身边的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很多问题就会轻易地被解决。
日本有位青年叫浅野,他23岁的时候还穷困潦倒,经常身无分文,没有工作,有时甚至吃不上饭,处于半饥饿状态。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创业基础的人,后来却成了日本水泥大王,创办了浅野水泥公司。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浅野如此总结他的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无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我正是学会了这一点,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纵观浅野的创业生涯,他所走过的每一个成功的脚步,都和他懂得利用周围事物无法分开。
那时,挨饿整整两天的浅野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眼睛直冒金星,他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点充饥的东西。突然,他发现了一处泉水。饥饿的浅野顾不上想许多,就赶快跑上前去,捧起水来饱饮了一顿。哇,泉水原来这么清凉可口!他美美地坐在泉水边,觉得自己仿佛在高级饭店中进了一餐。
“泉水这么好喝,我不如干脆卖水算了,如果做别的生意还需要本钱。”浅野真的在路边摆起了一个卖水的小摊子,他用捡来的木头、车轮子做了一个小推车,又捡了几个人家扔掉的破水桶装水。从此,浅野不用再忍饥挨饿,他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
卖了两年水以后,浅野有了一点点积蓄,他开了一家小小的煤炭零售店,做起了小本生意。这期间,他仍然很会利用身边的信息和事物,经常变无价值的东西为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许多煤炭都是自己制作出来的,因此,他经营的煤炭比别人的成本低许多。
后来,市长听说浅野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周围事物的人,任何事物到了他的手中,他总能换个角度去看待,把废物变成宝贝,就召见他。
市长和他开玩笑说:“你以善于利用废物而出名,但是,人的排泄物,我想,你是没有办法利用了吧。”
浅野略加思索说:“只搜集一两家粪便不会赚钱,但是搜集数千人的大小便就会赚大钱。”
“怎样搜集呢?”市长不解地问。
“修建公共厕所!”
谈话之后,浅野在他所在的城市设置了63个日本最初的公共厕所,因而成为日本公共厕所的始祖。厕所建好之后,他把搜集粪便的权利以一年4000元的代价卖给了别人,两年后他成立了一家日本最初的人造肥料公司,开始生产肥料。浅野后来成立的浅野水泥公司的资金,正是来源于搜集公共厕所的粪便。
许多宝贵的、对我们的事业起巨大作用的资源,都来源于我们的身边,来源于平凡的生活。只要你时刻保持敏锐的触觉,善于捕捉资源信息并利用这些资源,将会从中受益无穷。
时刻准备着,好运气就会光临
许多人相信掷硬币碰运气,而且认为事业的成功也大都这样,但好运气似乎更偏爱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付出的汗水,再好的机会也会眼睁睁地从手边溜走。时刻准备着,好运气就会光临。
在大多数情形下,在常人看来纯属偶然成功的事件,其实是从事该项研究的人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绝不是什么天才灵机一动或凭运气得来的。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性虽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不断实验和思考之后所必然出现的。
人们常常引用苹果落在牛顿脚前,导致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例子,来说明所谓的纯粹偶然事件在科学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但人们却忽视了,多年来,牛顿一直在为重力问题苦苦思索。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牛顿思考了该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关于重力问题的一些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他都反复思考推敲过。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现象之所以为常人所不在意,而能激起牛顿对重力问题的理解,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并进一步做出异常深刻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因为牛顿对重力问题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结果。因此,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很少有人能像牛顿那样引发出深刻的定律出来。
同样,从普通烟斗里冒出来的,五光十色的,像肥皂泡一样的小泡泡,在常人眼里跟空气一样普通,当然也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一现象,但正是这一现象使杨格博士创立了著名的光干扰原理,并由此发现了光衍射现象。人们总认为伟大的发明家总是论及一些十分伟大的事件或伟大的奥秘,其实像牛顿和杨格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都是研究一些极普通的现象,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能从这些人所共见的普遍现象中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所罗门说过:“智者的眼睛长在头上,而愚者的眼睛是长在脊背上的。”只有那些富有理解力的眼光才能穿透事物的现象,看到差别,进行比较,抓住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在伽利略之前,很多人都看到悬挂着的物体有节奏地来回摆动,但只有伽利略从中做出了有价值的发现。比萨教堂的一位堂守在给一盏悬挂着的油灯添满油之后,就离去了,听任油灯来回荡个不停。伽利略当时只有18岁,他出神地看着油灯荡来荡去。并由此想出了一个计时的主意。
此后,伽利略经过50年的潜心钻研,才成功地发明了钟摆,这一项发明对于精确地计算时间和从事天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即便在今天,无论我们怎样来估计它的作用也不会过分。
有一次,伽利略偶然听到一位荷兰眼镜商发明了一种仪器,借助于这种仪器,能清楚地看清远方的物体。这促使伽利略认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导致他成功地发明了望远镜,从而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以上这些发明,绝对不可能由那些漫不经心的观察家或无所用心的人创作出来。
有些人走上成功之路,的确归功于偶然的机遇。然而就他们本身来说,他们确实具备了获得成功机遇的才能。
适当降低目标,有时会带来许多机会
欲速则不达,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有时非但不会增加前进的动力,反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所以,试着降低自己的物质目标以及事业野心,有时会带来许多机会,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个年轻人想考入一所著名的经济管理学院,在填写申请表时,主考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你是一位领袖人物吗?”
年轻人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个性、能力还不适合于对别人发号施令,于是,他很诚实地回答:“我不是。”然后交回表格。
同去的同学都回答“是”,理由是受到拿破仑一句名言的影响:“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位年轻人想:只有自己填上“我不是”,看来是不可能被录取了。可是,录取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学院的复函写道:“我们审查过所有的申请表格之后,发现有1200个领袖,我们当即决定首先录取你,因为我们这1200位领袖至少需要一个跟随者!”
法拉第由一个装订工成为了不起的大科学家,关键在于他能够到当时誉满欧洲的化学家戴维的实验室工作。这样的好条件、好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完全是靠他自己创造的。
法拉第在当装订书报的工人时,听了戴维的报告之后,把所有的报告整理分类,装上羊皮封皮,一次次邮给戴维。
戴维大为感动,请法拉第来面谈。法拉第很想在戴维的实验室找份工作,戴维却拒绝了,说:“你年纪也不小了,什么教育也没受过,还是回到装订车间去吧!”这无异于给法拉第当头泼了一瓢冷水。若是一般人,被人拒绝到这般地步,还有什么可说呢?法拉第则不然。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向戴维请求:“不能收我当实验员,就让我当勤杂工吧!”
就这样,法拉第创造了机遇,一步一步,终于当了实验室助手,并因此才有了一系列的创造发明,被后人尊称为“电学之父”,最终的成就还超过了戴维!
炼就一手绝技,凭借这手绝技出人头地
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的方法有很多,但都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有一手绝技是一种真正的真才实学。只要炼就了一手绝技,就永远不怕没饭吃,而且出人头地也是早晚的事。
出生于重庆南岸的刘敏,从小就对服装有浓厚的兴趣。她常在妈妈买回的新衣扎上一些自己认为好看的花朵和造型。
1985年她通过函授班的学习,打下了最初的设计功底。1987年刘敏高中毕业,高考败北,她到了一家工厂打工,但对服装设计仍然如醉如痴,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这上面。
一天,她在街上看到模特队在搞时装表演,仔细打听,才知道这是南岸区文化馆的模特队。她兴冲冲地回家抱了一大堆自己设计的衣服跑到文化馆,激动地对领导说:“我不要工资,只要你们让我为模特队设计服装,让我做什么都行!”文化馆领导对她设计的服装非常欣赏,于是刘敏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到文化馆,专门为模特队设计服装。
模特队没有多少活动经费,模特们又不可能老穿一样的衣服出去表演,刘敏为此伤透了脑筋。重庆某染织厂赞助厂模特队一批布料,刘敏舍不得一次用完,她想:“要是把布料裹扎成时装,下次不就又可以再用了吗?”点子一出,她立刻试着把这些布料用别针裹在模特模型身上,就这样她反反复复,裹扎了又撤,撤了又裹扎,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终于可以任意裹扎出自己和他人所喜欢的款式。她的新式裹扎时装,让文化馆领导和模特们个个称奇叫绝,得到赞赏和肯定后的刘敏,对“快速裹扎成衣”越发来劲,常常用一块布料反复在模特模型上裹扎成不同的造型,而且造型越来越多样,又精美异常,最后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在一分钟内便扎成一个,成为一绝。
随着刘敏“快速裹扎成衣”绝技影响的不断扩大,1990年重庆电视台举办“巴蜀奇人”绝技比赛,刘敏应邀参加。由于她出色的表演,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青睐和关注,1991年她应邀出席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快速裹扎成衣”。刘敏第一次走上中央电视台,她没有怯场,而是充满自信地在亿万观众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绝技:面含微笑,巧手翻飞,一块彩色布料魔术般地变成了时装。顿时,雷鸣般的掌声在表演大厅里响起,后来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三等奖。
刘敏成了明星,随后她和******、毛阿敏等明星随中央电视台到全国各地表演,每到一处她都深受观众欢迎。1992年她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欢乐金秋”艺术团赴香港演出,她的“快速裹扎服装”艺术轰动了香港时装界,同年获得重庆市首届“江南杯”时装模特大赛晚礼服设计金奖。为了打下更扎实的理论功底,1994年刘敏自费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一年,这一年她被重庆市文化局授予“民间艺术家”、“服装设计师”称号。
回到重庆后,刘敏借自己“快速裹扎成衣”的名气创办了重庆“巴蔓时装表演团”,之后又创办了“刘敏服饰有限公司”,并创立了“刘敏”、“依轩”等服装品牌。虽然刘敏的公司不大,但制作出的产品却是一流的。
2002年重庆江北和府大酒店开业之际,在全国范围内招商订做职工职业服装。消息传出,全国20多家服装厂家和服装设计公司纷纷前往洽谈,各自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竞标,该酒店总经理看后,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推荐,他找到刘敏。刘敏将自己设计的《“快速裹扎成衣”服装画册》交给他。总经理顿时被画册中“快速裹扎成衣”的一幅幅精美、独特的服装设计深深地吸引,一个劲地叫好,后来他将这笔上千套的职业服装业务交给了刘敏。
为扩大自己服装的品牌效应,刘敏联系了北京和重庆的一批名模,为这些名模免费提供演出服装并与她们同台表演“快速裹扎成衣”绝技。名模们穿着刘敏设计的风格优雅端庄、质朴简约的服装,参加了1997年首届“中国服饰设计师博览会”、1998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和1999年中央电视台“五洲风”等大型晚会,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表演的成功,无疑为刘敏打了一个大广告,从此刘敏的名字走进了重庆乃至全国的千家万户。
刘敏设法与广大的同行朋友、艺术家、歌手、节目主持人、客户等广泛结交、沟通,增进友谊,加强感情,也让她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快速裹扎成衣”服装,从而达到销售、出租和制作服装的目的。刘敏因此还成立了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在每年的元旦、五一、国庆、春节等重要节目举办活动,来这里参加活动的都是一些客户、艺术家、歌手和同行等朋友,约有30多人。这些朋友、客户来后,刘敏就在她们身上表演“快速裹扎成衣”。刘敏根据每个人的高矮、胖瘦、气质等特点,选择不同的布料、不同的颜色,裹扎成时尚的服装,乐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些人穿着刘敏裹扎在她们身上的服装,伴着悠扬的乐曲,在艺术中心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