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心态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心态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难怪有人说,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外在的)完全由我们自己的心态来创造。
世界冠军摩拉里,就是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早在少不更事、守着电视看奥运竞赛的年龄,他就希望自己能够在奥运会上夺冠。1984年,机会终于来了。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他在自己擅长的游泳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却只拿了亚军,冠军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摩拉里重新回到梦想中,回到游泳池里,又开始投入到实际的训练中。这一次的目标是1988年汉城奥运金牌。没想到,他的梦想在奥运预选赛时就烟消云散,他竟然被淘汰了。
跟大多数人一样,摩拉里变得很沮丧。之后,他便把这份梦想深埋心底,跑到康乃尔去念律师学校。有三年的时间,他很少游泳,可是他心中始终有股烈焰,那是他无法抑制的一份渴望。离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比赛不到一年的时间,摩拉里决定孤注一掷。
对摩拉里而言,这也是一段悲伤艰难的时刻,因为他的母亲因癌症而去世了。对母亲的思念,加强了他的决心和意志。最终,他成功了。那一天,他站在领奖台上,颈上挂着令人骄傲的金牌,脸上洋溢的是自信幸福的笑容。凭着他的积极心态,摩拉里终于美梦成真了。
下面我们再来结识两位美国姑娘。
这两位女孩一个名叫西尔维亚,一个名叫辛迪。西尔维亚出生在一个家庭背景非常好的家庭中,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家庭对她的帮助很大,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西尔维亚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她充分相信自己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才能,因为她感到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她交谈,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她时常对别人说:“只要有人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上电视,我相信准能成功。”大学毕业以后,西尔维亚等待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人给她提供一个上电视的机会。于是她变得焦急、苦闷,心情烦躁,她不断地企求上天能赐给她一次机遇。可是,机遇终究没有光临。
辛迪的情况和西尔维亚的截然不同。辛迪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顾不上辛迪。辛迪读书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于是她白天打工,晚上到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去读夜校。她们俩惟一共同的地方就是拥有相同的理想,辛迪也很想成为一个节目主持人。毕业以后,辛迪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无休止地等待,为了谋得一份符合自己愿望的职业,她跑遍了洛杉矾的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她在每一个地方得到的答案都令她失望:“我们只雇佣有工作经验的人。”可是,这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合理,不给机会,怎么能获得经验呢?辛迪和每一位接见她的人辩论。
虽然这时辛迪得到了和西尔维亚一样的结果,但她却没有像西尔维亚一样只是不切实际地等待,她开始为自己创造机遇。一连几个月,她都仔细浏览广播电视方面的各种杂志,她还托人去打探各种可能的工作机会。终于有一天,她在报缝中发现了一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正在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姑娘。北达科他州在美国的北部,那里非常寒冷,经常下雪。辛迪是很不喜欢雪的。可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急切地需要到那里去。她想:只要能和电视沾上边儿,让我干什么都行,别说下雪,就是刮飓风也没有关系。
在北达科他州工作了两年以后,辛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她再次到洛杉矾电视台应聘的时候,几乎是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一个职位。又过了几年,辛迪得到提升,成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辛迪和西尔维亚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功者和失败者不同的生活轨迹。辛迪的心态是积极的,她不断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自己创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机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西尔维亚的心态是消极的,她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机遇,期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然而,时光飞逝,她却什么也没做成。和辛迪相比,西尔维亚显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生活中如此,在商场中也是如此。在商场中,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有时看似是无私的付出,实则是变相的获得。
以从事小商品零售业起家的萨姆·沃尔顿深谙付出的道理,他给予顾客百分之百的信任,百分之百诚挚的服务,顾客也会回报他以百分之百的信任,百分之百的欢迎。
沃尔马公司创业于1962年,现有连锁店2500余家、职员50多万人、营业额7兆4千亿日元、纯利润达4千亿日元。
这么大的一家公司是如何管理的呢?
沃尔马公司给予顾客的是他们对产品的完全负责,对顾客的完全负责。
“如果您对使用的产品不满意,过多少年都可以退货。”
“绝对不印制大减价之类的广告单。”
这是他们的承诺,他们卖的是“零售业的良心”。
沃尔马的顾客大多是低收入阶层。一般对这样的人,一提到“不论多少年都可以退货”,他们就会蜂拥而至。如果不是对人类的良心抱有信心的话,是绝不可能提出这样的举措的。
作为一名商人,精打细算很重要,但乐善好施非但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
名古屋有一家制酪公司,这里的社长日比孝吉先生十分乐善好施,许多产品都以超低价,甚至是免费供给,他免费提供无味大蒜就是一例。
这种无味大蒜是由一个拥有此项开发技术的人推销到日比先生这儿的。日比先生自己用过后感觉很好,于是就买下了这项技术。
一次,一个朋友来要点儿过年用的咖啡。“那么,这个也给你,一起用着试试看。”日比先生顺手将无味大蒜也给了这位朋友一些。朋友反应很好,日比先生灵机一动,何不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无味大蒜的妙处?于是,他以此为开端,开始广泛地发放。到后来,这种无味大蒜已经派发给了全国3万余人。
大家越吃越上瘾,不好意思再白要,就打电话过来,要花钱购买。日比先生就是不允,照常白送。近的派车送,远的就邮寄过去。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非同小可。大蒜本身的成本加上运费、邮资,他每年至少要花费25亿日元。
然而,还有一笔账就是另外一种算法了。
自从派发这种无味大蒜以后,公司的营业额迅猛增长,第二年收入就超过了700个亿。
先给予后获取使日比先生尝到了甜头,他准备把派送无味大蒜的人数增加到10万人,虽然这笔费用会高达100亿日元,但那时,营业额会达到3000亿日元。
日比付出的多,但他得到的更多。“给予便是获得”并非只是宗教中的一种境界,还是商战中一招极为有效的战术。
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把自己引向成功
自我暗示具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开发自我暗示者的潜力,让其素质和才得到充分发挥。如果你能够使用自我暗示的巨大能量,你会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
自我暗示方法,是20世纪初一位名叫鲍德茵的药剂师发现的,他有一句人人争相传诵的自我暗示名句:“每一天,在生命的每一天我都有进步。”
很多人因为确信不移,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朗诵或默诵这一句“全面性改造自我”的暗示的句子,获得了令人诧异的大进步:身体有疾病的获得痊愈,工作有问题的能够克服,婚姻有障碍的得以解决,经济有困难的迎刃而解。不好的变好,好的变得更好。
福生特在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富豪的心理》里面说:“很多人因为鲍德茵这方程式太过简单而怀疑它的可行性——千万不要这样。我研究过的富人虽然未必明显地采纳这种方程式,但实际上每当他们面对困难或新局面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运用类似的自我暗示去帮助自己屡创高峰。”
要实现梦想、达成目标,需要反复操作成功意念法,并且给予自己正面暗示。在此基础上全力拼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果你意识到并且不断使用自我暗示,那么,它巨大的能量就可以成为促成你事业成功或者辉煌的伙伴。
任何人都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消沉,即使已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也无例外。在那样一种情况下,要善于用自我暗示来激励自己,拿出干劲,去冲破困境。
据说,发明大王爱迪生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一定成功!”由此可见,伟大如爱迪生,在研究工作不能如愿进行的困境中,同样也是以自我暗示激励自己而顽强拼搏下去的。
跳远世界纪录曾保持了漫长的23年,而再次刷新这一纪录的是迈克·帕伍艾鲁。帕伍艾鲁沙场征战11年,在全美冠军赛上,仅仅以1厘米之差,遗憾地输给了65次获跳远冠军的卡尔·刘易斯。
接着,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世界田径男子跳远比赛中,刘易斯与帕伍艾鲁再次展开了角逐。第四个回合的跳跃中,首先,刘易斯乘胜追击以8.91米的成绩超过当时原世界纪录1厘米。刘易斯振臂欢呼雀跃,似乎确信他稳操胜券,可以66次夺得冠军。
但就在这时,刘易斯脸色骤变。帕伍艾鲁在第5次试跳中,跃过了8.95米的距离。这个成绩刷新了曾存在23年的世界记录。
帕伍艾鲁大口喘着粗气,表述了他打破刘易斯神话的喜悦之情:“每个人都说刘易斯是不可战胜的。世界记录是不可能刷新的。但是,我坚持以’一定战胜刘易斯,一定打破记录‘来进行自我暗示,一直到今天获得成功。”
当然,创造这一记录,是帕伍艾鲁拥有的素质和才能,以及他反反复复地严格训练的结果。可是,仅靠这些恐怕不足以保证一定会产生这一重大纪录。帕伍艾鲁不断给自己暗示“一定战胜刘易斯,一定打破记录”,通过反复的强有力的自我暗示,逐渐产生打败刘易斯的信心,结果,在实战中真的战胜了刘易斯。
每天重复“我一定会成功!必然成功!绝对能成功!”这样的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潜意识就开始促进你实现目标。
冒险不是碰运气,它需要以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前提
冒险不是简单的赌博,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碰运气,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进取,一种敢于突破常规的尝试性行动。它需要一定的魄力,需要以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前提。
真正的冒险,是谨慎的人进行的大胆尝试,而不是冲动的人头发热后的莽撞之举。
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谨小慎微的人,在其军事生涯中他也曾多次冒险。草船借箭是冒险,与他同去的鲁肃吓得几乎要尿裤子。空城计也是一次冒险,司马氏大兵围城,而城中仅有老弱兵士数百人,他居然大开城门。但是,他的冒险都是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都获得了成功。
谈到乔治·索罗斯,人们大都以为他是个疯狂的赌徒。而实际上,索罗斯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敢于冒险,却从不碰运气。
索罗斯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我渴望生存,不愿冒毁灭性的危险。”
索罗斯是匈牙利犹太人,小时候饱受德国法西斯的迫害。1947年,17岁的索罗斯只身来到英国伦敦。为了生活他干过无数苦力,当过侍者、油漆工、收过苹果。
19岁那年,索罗斯考取了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由于贫困,他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到火车站当搬运工,不幸摔伤了腿,只能拄着拐杖,一次次地去慈善机构申请救济。每当回忆起这段日子,他总是说;“我害怕再次跌入和触及那样的生活谷底。”
索罗斯从经济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当见习生,他的才华开始显露出来。很快,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成了证券交易的专家。
1956年,索罗斯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前往美国纽约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他以证券分析家的身份,专门给美国的金融投资机构提供欧洲市场的信息和建议,不久便声名鹊起。
索罗斯从不孤注一掷冒风险。他认为好的投资者从不玩走钢丝的游戏。
他每天都要阅读大量商业报刊,从中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内容。他和海内外1000多家公司建立业务联系,每天都要和他们沟通,以便获取重要信息。他每天都要读几十份公司年度报告。索罗斯也关心具体的股票,但不是关注其近期内的动态,更多的是考虑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产业的未来,从而改变具体股票的命运。
20世纪70年代初,银行的信誉很糟糕,并且人们认为还会继续糟下去,银行类的股票无人问津。但索罗斯却发现,银行业已悄然出现变化,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在银行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新一代银行家正在解剖银行陷入低谷的原因,并提出新对策。他发觉银行业的状况已略有好转,其前景将会看好。于是,他马上投入大量资金,购买银行业股票。不久,银行业普遍出现新气象,股市里的银行业股票迅速上涨。索罗斯趁机把股票套现,他投入的钱增加了50%。
善于冒险的人永远不会对有利可图的机会无动于衷。
索罗斯投资十分谨慎,几乎是每战必胜。当别人在市场上追逐某一种股票时,他却在认真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的复杂形势。他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看成一个棋盘,寻找棋局上的破绽,一旦发现机会,他就全力出击,像火箭一样射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