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苏轼传》。苏轼二十岁时,学得博古通今,便进京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前文坛崇尚怪奇涩的文学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欧阳修以为这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刑赏忠厚论》其实是苏轼写的。苏轼在考试中显现了他卓越的才学,以后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对主考官欧阳修很是佩服,以后又送了几篇自己的文章请欧阳修指点。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自己竟让他屈居第二,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他。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华横溢,更是赞叹不已。欧阳修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出人头地”成语的来源。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凭靠自己的真实才学最终出人头地。
现在“出人头地”多被用来形容白手起家或从底层奋斗成功。
对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功的原因,有众多的版本和说法,有的称他懂得放弃(放弃在哈佛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有的认为他有远见卓识(选择有发发展潜力的计算机行业),有的说他有坚韧的品质……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切中要点。我们不妨听听比尔·盖茨本人是怎么说的,他说:“当年有人说我不务正业,我当时也曾犹豫过,但一种强烈的成功欲望,驱使我坚定地走了下去。当然,现在已没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了,但有人又说我贪心不足。其实,我只是一直在做我最感兴趣的事而已。”
“一直在做我最感兴趣的事”,这就是比尔·盖茨成功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每个人都有出人头地的梦想,但有的人梦想成真,有的人还在梦中。对于后者而言,有出人头地的梦想,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有这个梦想,就证明已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如何才能出人头地的问题了,《这样出人头地最有效》一书就是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的。在本书中,解读了一百多位成功人物从底层出人头地的发迹史,他们之所以能出人头地,或是因为抓住了一次机遇,或是因为把一个奇妙的想法付诸行动,或是因为有一技之长,或是因为借助了别人的力量……
当你读完了本书,你就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出人头地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他们能,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