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生存
一个年仅6岁半的小女孩,当她被发现并被救下时,已独自在一棵小树上与洪水足足抗争了9个多小时。当洪水卷走妈妈时,妈妈连一句话也没留下,是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她说了3句话:“不要向下看。不要睡着。等天亮帽子上有红五星的叔叔会来救你的。”小女孩牢牢记住奶奶的3句话,这才坚持到被武警叔叔救下的那一刻。
当洪魔突然降临,顷刻之间,家人被一个个卷走。奶奶在帮小女孩上树时的3句话看似简单,却是几十年生存经验和家教经验的集中体现。
小女孩孤身一人,在上无牵拉、下无支撑的情况下,靠一双稚嫩的小手紧抱着小树死里逃生。如果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怎么能坚持这9个多小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面对黑暗和洪水?怎么能战胜内心那与生俱来的恐惧、胆怯和软弱?如果没有超常的意志和毅力,一个6岁半的孩子怎么能坚持不朝下看,坚持不睡着,战胜时时袭来的疲倦和困乏,独自一人坚持9个多小时……
小女孩的获救让我们从活生生的事实中,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是要帮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2.关于生存能力的教育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好的未来。尤其目前城市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就更高了。应该怎样培育自己的孩子?是呵护有加,要月亮不给星星?是先给孩子设计好一个模式,而后按部就班地运作?是只养不育,任其发展?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刚刚睁开眼睛,面对的就是六张笑脸: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种4-2-1的家庭中,孩子处在金字塔的塔尖上。“我家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差,千万别亏着了!”这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于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全是高档货,小皇帝们在家里为所欲为。然而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从幼儿园起,他(她)就成为社会的一员。在全班,他(她)是几十分之一,在全校、全区、全市(县)……就是几百、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再不会有人把他(她)捧在手心里,保护在羽翼下。要知道,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可能跟随、扶持孩子一生,所以为了孩子的明天,一定要使他们成为心理、生理都健康,能够自食其力,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简言之,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够生存,能够独立闯荡社会。这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财产。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使孩子走向社会时难以承受巨大的反差,从而毁了他们的一生,这方面的教训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自古八旗无伟男”已是人所共知。据说现在广东的一些大款家里又出了一批不读书、不工作的公子哥儿。然而主张“再富也要苦孩子”的有识之士也大有人在。毛泽东让毛岸英参加延安大生产,又把他送上朝鲜前线;已经有了一定资产的李向群的父母送子当兵;日本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让孩子从普通工人做起;澳大利亚的家长提倡“给孩子脱一件衣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是对孩子不要溺爱、纵容。从小就“摔了不扶,哭了不哄”。大山曾在电视台的《聊天》节目中讲,他的岳父母总是对外孙说,不要爬沙发,摔下来疼!可大山说,你不让他爬,他怎么会知道摔下来疼呢?这或许就是中国一些家长与“大山”们的区别。我相信,孩子如果从小就能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成年之后再“摔倒”,也一定能努力地爬起来。
二是要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在逆境中经受锻炼。报载,上海的一位“洋妈妈”每天早晨让4岁的小女儿去买面包。一次,附近那家面包店的热面包卖完了,孩子空手回家。可妈妈不让她进门,告诉她,再到别的店去买,一定要买到。几年前,曾经有报道说南方某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拐卖到了几千里外的河北农村,他逃出来,历尽艰辛回到家里。2005年8月,西安市长安县一个10岁的孩子(独生子)被歹徒扔进50米深、直径0.6米的机井,他用了两个多小时奋力爬了出来,死里逃生。当然,后两个例子属于极端情况。可我们的家长不妨自问,如果我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他(她)会怎么样?我想,那位洋妈妈的女儿虽然不一定能像那两个男孩子,可她在意外事故面前是一定有办法的。我们的一些官员,给自己的后代(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安排得可谓周到:工作、房子、存款……君不见,美国的王安把公司传给儿子,险些断送了著名的王安公司。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胡长清为儿子准备了大笔的国外存款,又送到美国,可这不争气的儿子只在美国呆了一年就回来了。的确,钱和权可以给孩子许多东西,可还有一些东西是靠金钱和权力不能得到的,比如,意志品质、生存能力、知识,等等。而这恰恰是最宝贵的。
三是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身体和意志,让他身强体壮,勇敢,不娇气。上面那位洋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曾住五楼,邻居家的孩子刚刚会走路,爸爸妈妈就教他爬楼梯,从大人扶着爬到自己把着栏杆爬。楼梯走得比较熟练了,又让他去取牛奶。早晨,妈妈和他一起跑步去幼儿园,遇到高一点的台阶,就把他抱上去,再跳下来。3岁多时,妈妈带他到公园去玩健身车。先让他自己去交了钱,然后坐到旁边的石凳上看着他玩。这个全场最小的孩子一会儿就学会了,驾着车在场子里跑得飞快。可有的大孩子,老人在旁边扶着,生怕他摔倒了。直到邻居的孩子离开,也没有学会。常见有老人蹬着小三轮接送小孩。看着端坐在车上的“小少爷”们,我常想,一起走走或者跑跑,不是更好吗?
四是要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经常讨论、争论问题,谁对听谁的。这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是与非、对与错,诚实,不盲从,不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邻居家的孩子骑小车撞坏了别人家的篱笆,他爸爸马上和他一起修好。小学一年级,有一天他回家说:“妈妈,同学们都给老师送纸卷!”妈妈告诉他,那挂历,自己没有,就不一定给老师送。元旦,妈妈教他自己做了贺卡送给老师。在中学里,有了问题他去请教老师,和老师讨论。如果老师不能说服他,他就去查工具书或者找人讨论,一直到弄懂为止。
五是要教育孩子崇尚俭朴,爱劳动。比尔·盖茨说,如果飞机的头等仓二等仓都能到达目的地,我为什么一定要坐头等仓呢?记得《文汇报》介绍过上海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一个铅笔盒从小学用到高中。一次学校里用肥皂搞小制作,剩下的肥皂头扔得到处都是,邻居的孩子却收集起来继续用。他在数学竞赛中经常获奖,草稿纸从来都用旧本子的反面。从小他就给妈妈“打工”,擦瓷砖扫楼道,挣零花钱。
3.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果敢、刚毅,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不是胆怯,没有自信心,事事依赖别人。但是,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天生的。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爸爸妈妈必须着意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1)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孩子想做的事,只要没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就放手让他去做。事事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
(2)要让孩子独立做事
不要过分宠孩子,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包办替代。诸如吃饭总是喂,衣服总是帮着穿,使孩子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去做,更不会主动去做,当然也更谈不上会做。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寸步难行,一筹莫展。应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穿脱衣服,开关电视机、录音机等。这样,孩子尝试独立做事,就会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能行,独立性自然会大大增强。
(3)鼓励孩子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让孩子有机会离开父母,学会支配自己的社交生活,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安排孩子自己出去找小朋友玩,游戏完后再接他回来。以后就让他自己去联络,选择伙伴。回家以后,可以表扬他、鼓励他。这样,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习惯于独立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处理各种问题,在自我锻炼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4.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独立性发展是健康人生的第一步,独立性的培养是从出生就应该重视的个体品质。
3岁前,与其说孩子离不开父母,不如说父母离不开孩子。只要孩子清醒时,他们往往寸步不离,并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做出快速反应,在他们的眼里孩子需要帮助,需要保护。久而久之,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
孩子独立性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1岁内,当孩子情绪稳定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应每天有意给孩子提供独立玩耍的环境和机会,比如去厨房做事,此时可以用声音告知孩子自己的存在,让孩子有静静注视环境、玩耍手指、悬挂玩具、咿呀发音的机会;学会走路后,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进行一些带有距离变化的游戏。
第一步,鼓励孩子在成人视野里进行各种改变距离的游戏,如扔出一个球让孩子自己去捡或者让孩子在前面带路回自己的家,尽量拉开距离;
第二步,鼓励孩子离开成人的视野进行游戏,如藏猫猫,这时成人用声音提示自己的存在;
第三步,鼓励孩子离开父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段时间。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您孩子的独立性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5.培养孩子的立身之本——独立生活的能力
许多中国家长对待孩子过多保护、过多干涉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其中“父为子纲”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父母心目中,孩子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不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做是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认为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一切应该由父母操办负责,父母管孩子,孩子依赖父母是天经地义,这种在家庭教育中暴露出来的家长意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成年人认为孩子年幼无知、体力缺乏、毫无经验,完全在我们的保护伞下,我们对他们负有完全的责任,因而也就有了权利来指挥他们,于是表现为独断专行,主观片面,不给孩子任何独立选择和做出决定的机会和自由,但是孩子毕竟不可能永远在父母身边,依靠父母,迟早都要脱离父母,自己独立地成家立业,因而这种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必备的能力。
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年轻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孩子,因而孩子成了父母的惟一希望和寄托,父母一方面对孩子百般呵护,不让孩子干这个,不让干那个,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和危险;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龙成凤,能有出息,所以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于是孩子的独立处理问题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在父母的越俎代庖之中被抹煞了。这样培养出的“温室的花朵”又如何能经得起以后生活中的大风大浪的冲击和吹打呢?
其实,孩子有自我成长的本能,其独立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发展,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1)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过程
孩子刚出生时,由于其生理发展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还不成熟,因而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依赖性极强的个体。随着生理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和成熟,儿童的应付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从2、3岁开始,儿童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这时候孩子经常会说“我自己做”。比如,父母正在包饺子,孩子说,我也想包,这时候家长可能就会认为孩子小,干不好,于是嫌麻烦不让孩子干,这样对孩子要求独立的积极性是一种挫伤。
到了青春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就是开始关注自己,评价自己。又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形成“成人感”和“独立感”。这个时候,他们开始从以前对父母的心理上的依赖过渡到开始反抗成人的过多保护,所以在心理学上又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常体验到各种矛盾冲突,如:一方面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各种能力的不足与不完善,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父母。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不愿与父母同行外出,许多事情不愿与父母商量,常常为小事与家长顶撞争执,不再把父母和老师当做绝对的权威,开始寻求伙伴朋友关系,扩大社会交往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化心理发展的标志,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心理断乳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青少年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的较长的变化过程。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负责性和矛盾性,很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应充分了解这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独立需要,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