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戒溺爱娇宠
父母对孩子要严爱相济,爱中寓严。如果父母对孩子钟爱过分,对其百依百顺,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却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样,就很容易使子女被娇宠为家庭中的“皇太子”、“小霸王”,因而极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并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贪心、任性和目无法规等不良个性,极易走向社会越轨和犯罪。
(6)戒一严一松
父母双方对孩子必须相互配合,教育一致,特别是在孩子有了错误时,基本态度应该适当并相互协调,不能一个严,一个松。否则,就会使教育影响相互抵消,甚至还会促使孩子利用家长矛盾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者养成两面讨好的坏作风。
(7)戒金钱利诱
如果父母视金钱利诱,物质刺激为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就会使铜臭腐蚀幼小的心灵,形成“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等消极心理意识,从而丧失崇高的理想和信仰。
(8)戒专制粗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必须坚持以理导行,耐心说服。如果采取封建式管制,不是训斥、责骂:就是动手体罚、棍棒相加。这样就会使孩子性格压抑、心理自卑、粗暴狂妄、没有教养,容易养成任性、反抗的心态。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到家庭外去寻找温暖和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犯罪分子和不良团伙,在其引诱下,就会坠入越轨、罪犯的泥坑之中。
9.家庭心理教育的“十大”原则
(1)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像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的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2)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的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3)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积极的做法是家长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4)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有申辩的机会,否则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样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5)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而不断改变。
(6)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7)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建立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8)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9)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不好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10)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棍侍候”。
10.怎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的能力和经验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很容易发生错误或面临困难。因此,成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儿童。要珍视儿童的努力,从内心深处去鼓励他们。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要给以鼓励。要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去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
儿童时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信心是孩子将来出色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心理基础。肯定和鼓励对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经常对儿童的行为作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励,肯定和鼓励应该是具体的、有根据的。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教师的表扬,会使他感到自己有较强的能力,不断增加把事情做好的自信心。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家长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儿童的评价,决不可拔苗助长。
适当引导儿童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是树立孩子自信心的好方法,让儿童参加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的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
当然,对儿童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符合儿童的实际情况。过分的称赞是有副作用的,它会引起儿童盲目自信或对称赞抱无所谓的态度,使称赞失去了教育作用。因为过高的评价,会不现实地提高一个人的效能信念,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这很快会被令人失望的结果所粉碎,使人放弃努力,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如果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来完成,而提出过高的要求。经常以“你真笨”、“干什么都不行”、“将来不会有出息”等这种否定的话语来评价孩子,或是对孩子冷嘲热讽来“激励”孩子,久而久之,会使孩子觉得他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产生“自我无能感”,缺乏自信心。当孩子某件事情做不好时,帮他分析原因,进行正确地归因,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会降低孩子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易于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11.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只有具备自信心,才可能在工作、生活中战胜困难,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目前,大多数父母只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忽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在集体场合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面对困难挫折,往往表现出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1)家庭教育丧失的表现
1父母溺爱,过度包办。现在城市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小公主”转。这样容易形成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度包办代替。这种环境,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因而更易遭受挫折、失败,形成自卑心理。
2过于严厉,过多否定。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经常训斥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动不动就批评、否定、斥责,甚至嘲讽他们。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从小就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就会缺乏自信,什么事都不敢做了。
3横向比较,消极评价。有些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进行横向比较。父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差。这种做法,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多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应酬繁忙,真正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也不太注意营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孩子缺乏锻炼机会,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也会影响自信心的树立。
(2)在家庭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各种事情,如穿衣、吃饭、收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等。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做好,我能行”。
2积极鼓励,耐心帮助。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更多地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3适当标准,正确评价。当孩子慢慢懂事后,就开始注意别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在评价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让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父母还应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父母应具有自信乐观、勇于面对现实、怯懦的性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树立自信心。
12.别给孩子设立太高期望
杰西卡10岁,是家里惟一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设立了许多课余的活动: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它儿童活动。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杰西卡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家长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的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